方金長
摘 要:近年來,冬春連旱異常氣候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對當年造林質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該文總結了杉木抗旱造林技術措施,主要包括整地保墑技術、苗木處理技術以及栽植技術等,以提高冬春連旱季節(jié)的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質量,為解決本地區(qū)冬春連旱季節(jié)造林問題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杉木;抗旱造林;技術;成活率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1-100-02
杉木干形通直、生長迅速、材質優(yōu)良,是南方各省區(qū)重要的造林樹種之一[1]。近年來,福建省冬春連旱時有發(fā)生,2008、2011年都發(fā)生了冬春連旱的異常氣候現(xiàn)象,對當年造林質量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冬春連旱的異常氣候現(xiàn)象下,如何改進造林技術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確保造林質量,成為了林業(yè)生產部門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為此,福建省閩侯白沙國有林場開展了冬春連旱季節(jié)各項造林技術對比試驗,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總結了杉木抗旱造林技術措施,為解決本地區(qū)冬春連旱季節(jié)造林問題提供參考借鑒。
1 林場自然概況
福建省閩侯白沙國有林場地處福建東南沿海中部,位于東經119°6′,北緯126°13′,屬南亞熱向中亞熱帶季風型過渡氣候地帶,年平均氣溫19.8℃,極端最高氣溫達39.8℃,極端最低氣溫-4℃,年平均降水量1 600mm,全年無霜期為300d左右,年均日照時數(shù)1 960h。近幾年來,林場杉木造林地基本概況為:采伐跡地,海拔220~560m,坡度24°~32°,紅壤,土層中厚,腐殖質層薄,立地等級Ⅱ、Ⅲ類地,植被主要有五節(jié)芒、芒萁、黃瑞木等,采用杉木裸根苗Ⅰ級苗造林。
2 影響杉木造林成活率的因素
影響杉木人工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質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條件、氣候條件和人為因素等,其中土壤水分[2]和苗木體內含水量[3]是造林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某一地塊造林,土壤條件、氣候條件是客觀存在的,難以進行改造,但土壤蓄水保墑技術、苗木處理技術和栽植技術可以通過人的能動性進行改善,從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質量。山上造林一般面積較大,澆定根水、應用保水劑、覆蓋地膜以及采用容器苗上山造林等技術措施可明顯提高造林成活率,但其造林成本卻也明顯增加,從而制約了這些技術措施的推廣使用。
3 抗旱造林技術措施
3.1 整地保墑技術
3.1.1 林地清理 造林整地破壞了原有的植被和土壤結構,疏松了土壤,加速了表層土壤水分流失,特別是在冬春連旱的季節(jié),若采用煉山、挖明穴等整地方式,造林地土壤將變得極為干燥。因此,在冬春連旱季節(jié),若林地內伐區(qū)剩余物較少,則一般不煉山,而是沿著造林地等高線采取扒帶的方式將伐區(qū)剩余物堆成帶狀,截留降水,增加土壤吸水性能,減少地表土壤水分蒸發(fā),從而起到覆蓋保墑作用。
3.1.2 挖穴規(guī)格 伐區(qū)剩余物清理后的水平帶寬控制在1.5m左右,改變以往的挖明穴方式,在水平帶內挖暗穴,挖穴規(guī)格為40cm×30cm×30cm,保證挖穴深度。挖穴后,穴面土層高于地表5cm左右,種植穴周圍內低外高,起到蓄水的作用。
3.2 苗木處理技術
3.2.1 苗木要求 良種壯苗是人工更新造林成功的物質基礎,苗木總的要求是根系發(fā)達、植株健壯、充分木質化的Ⅰ級苗。杉木裸根苗造林,應切實保持苗木體內水分平衡,保持苗木的生理活性。
3.2.2 苗圃灌水 冬春連旱季節(jié),圃地一般比較干燥,苗木含水量一般比較低,因此,在起苗前7d苗圃地應灌透一次水,使苗木吸足水分,同時有利于挖苗作業(yè)和減少根系損傷。
3.2.3 苗木打漿保濕 苗木打漿前應修剪掉根部過長的根系和爛根,然后用粘性赤紅壤或者添加3號ABT生根粉[4]進行打漿處理。苗木打漿要求:泥漿稀稠適中,沾漿均勻,泥漿包住所有根系。苗木打漿后直立放置在陰涼處,四周用泥土和草皮圍住,避免根系被風吹干,同時往苗木根部灌水高度2~3cm,保持12h左右。栽植前,泥漿調至粘稠狀,苗木再次打漿。
3.3 栽植技術
3.3.1 栽植時間 挖穴后,種植穴內土壤變得疏松,為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應堅持邊挖穴邊栽植,或者當天挖穴的當天栽植苗木。
3.3.2 栽植位置 苗木應靠近種植穴的后壁栽植。研究發(fā)現(xiàn),土壤飽和時土壤水勢的絕對值小,土壤含水量低時土壤水勢的絕對值大,土壤滲透勢在植物根與土壤的相互作用中起著重要的影響[5]。挖穴破壞了種植穴內土壤毛細管,若將苗木栽植在穴中央,則根系周圍疏松的土壤影響了根系與土壤的相互作用,因此不能按常規(guī)栽植方法將苗木栽植在穴中央。
3.3.3 適當深栽 栽植前,先將穴上高出地表的土壤扒平,然后適當深栽,一般栽植深度至根徑上部5~10cm,干旱季節(jié)更應深栽,不得使苗木根系浮在土表。挖穴后,穴內土壤毛細管被破壞,土壤深處的水分不容易沿著土壤毛細管往上升,有利于保持深層土壤的水分,深栽后土壤溫度對根系的影響也較小。杉木是萌芽性很強的樹種,苗木根徑至上部5cm這一段主干隱藏著許多不定芽,這些不定芽在栽植過程中很容易受傷而萌生許多植株,加速消耗幼樹的營養(yǎng)和水分。苗木深栽后,這些不定芽不易萌發(fā),從而減少了幼樹的水分消耗,提高成活率。
3.3.4 穴面覆蓋 苗木栽植時土壤應打緊土,栽植后應在穴面上覆蓋一層松土,并將細小的枯枝落葉、草皮等覆蓋在穴面上,這樣可以有效截留降水,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
4 結果與分析
4.1 土壤自然含水量調查結果與分析 2011年11月底,采用環(huán)刀法于種植穴內20~30cm土層取樣,調查2011年初造林的唐山塔工區(qū)1001小班種植穴內的土壤自然含水量。結果表明,采用上述蓄水保墑技術措施的土壤自然含量和對照組的分別為21.36%、20.85%,采用蓄水保墑技術措施的土壤自然含水率較對照組的高0.51%,說明采用上述蓄水保墑技術措施可以提高土壤的自然含水量。據(jù)研究,在土壤水分虧缺的情況下,土壤自然含水量的增加可以顯著提高杉木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質量。
4.2 成活率和生長量調查結果與分析 白沙國有林場2008年、2011年當年造林成活率和生長量調查結果顯示,綜合運用上述抗旱造林技術措施的和對照組各調查300株幼樹,運用抗旱造林技術措施的造林成活率達到95%,平均樹高78.7cm,平均地徑1.1cm,頂部萌發(fā)新枝數(shù)量平均每株31個;對照組未運用任何抗旱措施,成活率78%,平均樹高63.5cm,平均地徑0.9cm,萌發(fā)新枝數(shù)量平均每株22個。經對照分析,綜合應用抗旱造林技術措施的造林成活率比對照組提高了17%,平均樹高、平均地徑前者比后者高出15.2cm和0.2cm,且新枝萌發(fā)數(shù)量多,樹冠較大,幼樹生長健壯。
4.3 整地對杉木中幼林生長的影響 研究表明,整地對杉木中幼林生長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早期,并且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減少[6],可見不必過分強調整地規(guī)格,以節(jié)約整地成本,減少水土流失。也就是說,在冬春連旱季節(jié),由于挖暗穴、沒有回表土、土壤沒有經過風化,而且挖穴規(guī)格較小,對杉木林分生長量不會產生大的影響。
5 結語
人工更新造林的關鍵在于保住苗木體內的水分和根際土壤的水分。通過采取整地保墑、苗木處理和科學栽植等一系列抗旱造林技術措施,作為應對冬春連旱現(xiàn)象的必要造林技術措施,在正常的造林投資下,能夠大幅提高冬春連旱季節(jié)的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質量,對造林綠化工作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俞新妥.杉木栽培學[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2]冠紀烈,尹五元.土壤含水量對苗木造林成活的影響[J].內蒙古林業(yè)科技,1983,2:23-26.
[3]齊鴻儒,張放,譚學仁,等.苗木含水量與造林成活率關系的研究[J].遼寧林業(yè)科技,1989,5:12-16.
[4]馬祥慶,范繁榮,黃長輝,等.提高杉木超級苗造林成活率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業(yè)科技,1993,20(2):74-76.
[5]黃昌勇.土壤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0.
[6]賀果山,陳孝,陳雙武,等.不同整地方式對杉木生長影響的研究[J].湖南林業(yè)科技,1994,21(1):26-2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