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用結(jié)晶的方法分離可溶性固體混合物,是初中化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課本較為詳盡地說明了其原理和過程,并安排了一個演示實驗。
1.對課本中演示實驗的定量處理
為了討論方便,按課本中的規(guī)定:設(shè)10 g混合物中KNO3為9 g,NaCl為1 g(食鹽的含量較少)。
定量處理結(jié)果見表1。
上述結(jié)果表明,課本的演示實驗是切實可行的,其步驟是正確的,其理論是可靠的。但美中不足的是KNO3收率較低,多數(shù)(或一半)KNO3仍滯留于母液中。能否改變個別條件,使其更趨完美呢?
2.減少加水量,適當提高加熱溫度
按同樣的步驟,加入10 g水,加熱到52℃。定量處理結(jié)果見表2。
僅僅改變了加水量,適當提高了加熱溫度,就使收率由47.3%提高到了64.9%。
筆者又對最少的加水量、理論上最大的收率進行了定量處理,其結(jié)果見表3。
同樣的條件,同樣的步驟,得到了不同的結(jié)果(見表4)。
可見,加水量對于結(jié)晶分離方案的設(shè)計是至關(guān)重要的,是要進行事先定量計算來獲得的。
3.混合物中各成分的相對含量對方案的影響
課本中規(guī)定的食鹽的含量較少。若KNO3和NaCl含量各半即各為5 g,其結(jié)果見表5。
由于混合物中各成分的相對含量發(fā)生了改變,沿襲課本的步驟將無法實現(xiàn)分離的目的,因此需要根據(jù)變化了的情況重新設(shè)計方案。
首先考察KNO3和NaCl的溶解度差以100℃為最大(大于100℃,水成為氣體)。第一步用100℃的水處理上述混合物,使大部分食鹽首先以晶體形式分離出來。這里關(guān)鍵的一步是加水量。若加水量不足,KNO3不能完全溶解,不溶解的部分就將混入NaCl晶體而使其玷污;若加水量過多,則母液中食鹽較多,這會影響到食鹽的收率。因此,最適宜的水量是使KNO3完全溶解,所需水[m(H2O)]可以粗略計算為:
100 g∶ 246 g=m(H2O)∶ 5 m(H2O)=2.03 g
故第一步加入100℃水2.03 g(100℃時的水揮發(fā)很快,為防止KNO3因水分揮發(fā)而結(jié)晶析出,實際加水量應(yīng)略多于計算值,并應(yīng)不斷補充因蒸發(fā)而消耗的水分)。這樣,大部分NaCl留在固相中,溶液中的食鹽[m(NaCl)]為:
100 g∶ 39.8 g=2.03 g∶ m(NaCl)
m(NaCl)=0.808 g
可以得到的食鹽晶體為:
5 g-0.808 g=4.19 g
收率:4.19 g5 g×100%=83.8%
這樣,經(jīng)過第一步處理就可以分離出大部分NaCl。為使晶體中不含或少含KNO3,必須立即進行第二步:趁熱過濾,將KNO3富集于母液中。第三步將其冷至20℃。冷卻過程中不但有KNO3析出,也有NaCl析出。為防止因NaCl晶體的析出玷污KNO3晶體,可在冷卻前先加少量水。加水量計算:
設(shè)冷卻到20℃,此時NaCl的溶解度為36.0 g,習慣性在母液中含NaCl 0.808 g,若加水至20℃成為食鹽飽和溶液,則NaCl不能析出。
100 g∶ 36.0 g=m(H2O)∶ 0.808 g
m(H2O)=2.24 g
應(yīng)加水:2.24 g-2.03 g=0.11 g(為了保證NaCl不析出,實際上加水應(yīng)稍多)
20℃時母液中溶解的KNO3為:
100 g∶ 31.6 g=2.44 g∶ m(KNO3)
m(KNO3)=0.771 g
冷卻到20℃時得KNO3晶體為:5 g-0.771 g=4.23 g
收率:4.23 g5 g×100%=84.6%
這樣,可將兩者基本上完全分開,得到了各自純度較高的晶體,收率都在80%以上。
(收稿日期:2015-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