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丹+葉芬芬+馬宏佳
摘要:SO2氣體通入Ba(NO3)2溶液中會產(chǎn)生沉淀,其原因是氧氣和硝酸根的氧化作用,人們一般認為反應中硝酸根氧化亞硫酸根的能力更強,是產(chǎn)生沉淀的主導因素。本文通過對比實驗,利用pH傳感器,得到不同反應條件下溶液的pH變化曲線,分析曲線得知在該反應中氧氣和硝酸根都能夠氧化亞硫酸根,但是氧氣氧化能力更強。
關(guān)鍵詞:pH傳感器;SO2;Ba(NO3)2溶液;BaCl2溶液
文章編號:1005–6629(2015)4–0069–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問題的提出
SO2是典型的無機化合物之一,在習題或者高考題中也常出現(xiàn)“向Ba(NO3)2溶液中通入SO2氣體,預測實驗現(xiàn)象”等類似的題目?;镜墓沧R是:SO2氣體通入Ba(NO3)2溶液中會產(chǎn)生BaSO4沉淀,因為溶液中氧氣和硝酸根都可以將亞硫酸根氧化為硫酸根,考慮到硝酸的強氧化性,有人認為硝酸根的氧化作用是主要的。我們的問題是:上述情況下,氧氣和硝酸根是否都起了氧化劑作用?如果是,氧氣和硝酸根何者氧化亞硫酸根的能力更強?
2 實驗設(shè)計
為了探究SO2氣體通入Ba(NO3)2溶液的反應中氧氣與硝酸根的氧化作用,我們設(shè)計了對比實驗。用數(shù)字化實驗系統(tǒng)分別測定SO2氣體在有氧和無氧情況下通入BaCl2溶液、Ba(NO3)2溶液時體系的pH變化曲線,再通過對上述曲線的對比分析得出結(jié)論。
2.1 實驗用品
實驗藥品:食用油、蒸餾水、0.1 mol/L的Ba(NO3)2溶液、0.1 mol/L的BaCl2溶液、Na2SO3固體、稀H2SO4溶液(濃硫酸與水體積比1:5)、飽和NaOH溶液
實驗儀器:pH傳感器(Vernier公司產(chǎn)品)、帶活塞的注射器、玻璃導氣管、玻璃尖嘴管、橡皮導管、酒精燈、鐵架臺、50mL小燒杯若干、錐形瓶若干
2.2 實驗裝置
2.4 注意事項
以上實驗裝置是經(jīng)過多次試驗不斷改進得到的,針對以上實驗,有以下三點需要特別注意:
2.4.1 隔絕氧氣
為了使實驗更加簡單,我們采取氣封與液封相結(jié)合的方式。決定實驗成敗的關(guān)鍵因素之一就是是否完全隔絕氧氣[1]。在實驗中,但凡有少量的氧氣混入都會影響pH曲線的變化,所以在實驗前要進行多次查漏操作,確保裝置密封效果好之后再進行后續(xù)工作。
2.4.2 通入SO2的速率
在以往的文獻中給出的制備SO2的方法是將濃硫酸與固體亞硫酸鈉反應[2],我們發(fā)現(xiàn)用這種方法不易控制SO2氣體的產(chǎn)生速率,而且比較浪費實驗藥品,污染也比較嚴重,故嘗試了多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減小濃硫酸濃度,將濃硫酸與水以體積比1:5進行稀釋;然后將制取二氧化硫氣體的亞硫酸鈉固體進行加熱溶解、冷卻結(jié)晶,使之均勻地平鋪于錐形瓶底部,避免亞硫酸鈉在制氣過程中發(fā)生板結(jié)而影響氣體產(chǎn)生的速率;最后加一緩沖瓶以達到雙重保險的效果,這樣就能使通入溶液中的SO2氣體的速率比較穩(wěn)定,大約每秒一個氣泡。二氧化硫氣泡的產(chǎn)生速率直接影響著曲線的平滑程度。
2.4.3 pH傳感器
pH傳感器是比較靈敏的數(shù)字化儀器,本實驗將pH傳感器放入液封的待測溶液時由于穿過油層,儀器表面會沾有食用油而使讀數(shù)波動較大,需待讀數(shù)穩(wěn)定以后方可開始實驗測定。
3 實驗現(xiàn)象與pH圖分析
3.1 實驗現(xiàn)象
A燒杯溶液依然澄清,無明顯現(xiàn)象;B燒杯中出現(xiàn)輕微渾濁;C、D兩個燒杯中均出現(xiàn)渾濁現(xiàn)象。
初步結(jié)論:
(1)在氯化鋇溶液中,有氧氣才可氧化亞硫酸根,產(chǎn)生硫酸鋇沉淀。
(2)在硝酸鋇溶液中,有無氧氣參加都能產(chǎn)生硫酸鋇沉淀,但氧氣和硝酸根何者起了主要的氧化作用還需要進一步分析。
3.2 pH圖分析
比較圖2與圖3可知,無氧參加的反應中,pH曲線呈緩慢下降趨勢,說明沒有發(fā)生氧化反應,僅有SO2溶解于氯化鋇溶液中的pH變化。當有氧氣參與反應時,pH曲線出現(xiàn)驟降,表明溶液中發(fā)生反應生成了H+,故有硫酸鋇沉淀生成。氧氣是致使氯化鋇產(chǎn)生沉淀的因素。
比較圖4與圖5可見,SO2通入硝酸鋇中,pH曲線都出現(xiàn)了驟降,說明氧氣和硝酸根都可以氧化亞硫酸,導致硫酸鋇沉淀的生成。在有氧參加的反應中pH的變化比無氧參加的大,說明氧氣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進一步比較圖3與圖5發(fā)現(xiàn),兩幅圖的大致形狀很像,也就是說,在有氧氣存在的BaCl2和Ba(NO3)2溶液中通入SO2時,溶液pH下降的趨勢和程度都非常接近,換句話說,是氧氣的氧化起了主要作用。
為了更好地觀察,將圖3和圖5合并在一起。如圖6所示。
兩條曲線基本上能夠重合,SO2氣體通入硝酸鋇溶液中pH變化比通入氯化鋇中的略大一點點,這一點點區(qū)別的原因正是硝酸根的影響,如果硝酸根不起作用,理論上兩條曲線將重合。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圖2至圖5中,相同溶液有氧和無氧情況下溶液的起始pH不同(圖2無氧氯化鋇溶液起始pH=5.03;圖3有氧氯化鋇溶液起始pH=4.77;圖4無氧硝酸鋇溶液起始pH= 5.06;圖5有氧硝酸鋇溶液起始pH=5.29),一方面是由于pH傳感器本身的誤差所致,另一方面在加熱溶液去除氧氣的同時,也會影響溶液本身的pH。
4 理論分析
但熱力學數(shù)據(jù)只能告訴我們上述條件下氧氣和硝酸根何者的氧化性更強,并不能說明哪個氧化反應速率更快,動力學問題的解決往往要依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本實驗所測得的pH隨時間變化的數(shù)據(jù)說明了在SO2與硝酸鋇溶液的反應中,是氧氣起了主要的氧化作用,硝酸根起了次要的氧化作用。這一結(jié)論與上述條件下氧氣氧化性強于硝酸根正好是一致的。
5 研究結(jié)論
綜上所述,將SO2氣體通入硝酸鋇溶液中起主要氧化作用的是氧氣,起次要氧化作用的是硝酸根。溶液中氧氣氧化亞硫酸生成硫酸的作用不可小視。
參考文獻:
[1][2]鄒正良,于永民. SO2氣體通入BaCI2溶液實驗的探究[J].化學教學,2012,(4):52.
[3]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無機化學教研室編.無機化學(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2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