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佩佩
摘 要:鑒于信息技術學科的特殊性,教師對合作學習認識的片面性,小組合作往往“誤入歧途”。通過挖掘教材背后隱藏的爭議點,找到小組合作的切入點,以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
關鍵詞:小組合作;信息技術;爭議;教材
一、課堂回顧
1.呈現(xiàn)案例導入。
全班欣賞作品——《母親》。
師:母親節(jié)將至,老師在一個班級布置了一項回家作業(yè),讓兩位同學一組,利用Word共同制作一個關于“母親節(jié)”的宣傳海報,可是,第二天到了學校后,有兩位同學遇到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A同學:搜集了相關的文字和圖片,并對Word頁面進行了排版,添加了背景。B同學:同樣搜集了相關的文字和圖片,也進行了簡單的排版,添加了背景。海報只用一頁,可這兩位同學的作品風格又截然不同,這該如何進行合并呢?
2.為什么老師要兩人合作呢?
生:多個人一起做可以減少工作量,其中一個人找資料,一個人來做。
生:可以拓寬思路,兩個人的想法總比一個人多。
生:有問題可以有個人一起討論。
師:那么,案例中的這兩位同學有收獲大家說的這些好處嗎?
生:沒有。
師: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
生:他們兩個人之間沒有事先分工,各做各的。
師:你覺得有必要兩人合作嗎?
生:有,可以減少時間,提高效率。
生:如果兩人意見不合的話,還不如一個人做得快。
生:兩個人總比一個人的力量大,可以集思廣益。
3.小組討論:假設一位是A,一位是B,你們覺得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生:選兩個作品中好的那個交給老師。
師:那你會選哪個作品?為什么?
生:選A,因為他做的比較美觀,而且比較新穎,B的作品比較一般,沒什么特色。
生:我覺得B的內(nèi)容比較豐富,A的內(nèi)容太空洞了。
師:假如像剛才那組同學說的,選一個人的作品,那另外一個人的工作是不是就白費了呢?如果你是那個人,你心里會好受嗎?
生:也許可以將兩個作品進行合成。
師:兩個風格完全不一樣,要怎么合成呢?
生:總會有一位同學要犧牲大點,可以將B作品的部分內(nèi)容加入到A中,把A的排版再進行稍微的修改,這樣兩個人的工作也就沒有白費啦。
師:各小組可能對A、B作品各有喜好,不管是將A加入到B,還是將B加入到A,這種方法都是不錯的選擇,既然做了重復的工作,那么就必然要有一個人做出讓步,但難就難在如何進行合并。
師:假設我們把B的內(nèi)容加入到A中,那么,文字應該放哪合適呢?
生:可以像A那樣放在背景框里,把A的文字變小些。
生:可以把B的文字做些刪減,有部分文字和A重復了。
生:把A的圖片移動一下位置,還有那個藝術字。
師:把文字放框里?怎么放?
生:藝術字。
師:很好,像A同學就是用藝術字將文字放在想要的位置的,但是,藝術字我們主要是用來做標題用的,為了醒目,如果用來做正文的話,會不會顯得花哨?今天老師教給大家一種新的方法,將B中的文字輕巧地移到A的背景框中。
二、教學反思
通過實踐反思,我得到以下兩點關于“合作學習”的啟發(fā):
1.挖掘教材背后的“爭議點”。
作為新教師,很容易被教材中的思路牽著走,以至于很難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隱性問題。然而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又會出現(xiàn)很多不可預見的問題。雖然本著“為解決問題而講”的理念,但發(fā)現(xiàn)問題是比較困難的一步,需要從經(jīng)驗中進行總結。像《灰鼠坐堂》這一課,為什么用文本框是學生有爭議的問題,帶著爭議讓學生去討論,沒有說一定對或錯,但總會有一種較好的解決方式。
2.先交流再合作。
中國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20%,中國的學校教育目前只能進行班級集體授課制,每個班級約40人,在這個地方,散播著40個人的思維,如果他們之間能擦出火花,那將是多么壯觀的場面。所以,在課堂中我們無須擔憂找不到人交流,因為在你的左右前后都是你的同伴。但是,很多學生都不太愛交流,總喜歡照著自己的模式去做。為了讓學生彼此之間進行交流,我們總是喜歡拿合作來做誘,殊不知交流的動力來源于爭議。合作就是從分歧中找到一致點,再由一個點進行分工。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