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濟東
摘 要:在紛繁復雜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享受著高科技帶來的快節(jié)奏、近距離等諸多的便捷,也逐漸缺失了固有的美好,身體健康,人性道德,傳統(tǒng)倫理在接受著挑戰(zhàn),多個領域呼喚回歸,回歸本真、回歸傳統(tǒng),讓現(xiàn)代文明與傳統(tǒng)的文化達到有機結合,教育面臨著太多的任務,需要集中去內(nèi)化學生的情感價值觀,維護孩子的本真,要與社會、家庭的消極影響抗衡,那就必須尋找到一個切入點去采取行動。
關鍵詞:經(jīng)典;國學;教育
國學經(jīng)典,揚中華精神,五千年的文明,為它積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蘊,也凝練成了經(jīng)久不衰的傳統(tǒng)文化。楚辭漢賦,唐詩宋詞,便是中華人民用智慧凝成的結晶,這些經(jīng)典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國學的博大與精深,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深邃之美。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很大程度是教育在文化傳承上的巨大作用,我們現(xiàn)在不可只是一味看到西方教育的優(yōu)勢,而對祖先偉大的教育思想一無所知,我很自豪地毫不夸張地說,在“做人”的教育方面,我們是真正先進的。
中國傳統(tǒng)教育通過“博學慎思,體察涵養(yǎng),克己內(nèi)省,修身養(yǎng)性”以達“內(nèi)圣而外王”,以立德為基礎,以立言(也就是傳道)幫助他人覺醒,還要立功,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國家、天下的太平而建功立業(yè)。歷代大儒都對童蒙教育非常重視,有許多優(yōu)秀著作問世,并總結經(jīng)驗,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
幼兒少兒時期,至少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長能夠接受一個觀念,那就是培養(yǎng)習慣,即養(yǎng)成教育,幼兒少兒時期,他們天性未泯,沒有建立人生觀、價值觀,經(jīng)典就如同良種,種進孩子純凈的心田,隨著人生不斷的體驗,而會同那些偉大的心靈契合,歷久彌新。
幼童的學習特點是機械記憶大大強于理解力。猶太人諺語說:“小時讀書如刻在石頭上,中年讀書如刻在泥巴上,老年讀書如刻在沙子上?!蔽覀兊墓湃嗽缇桶l(fā)現(xiàn)這個規(guī)律,《學記》說:“時過而后學,則勤苦而難成?!弊x書要趁早。開始如讀天書,不求甚解,以誦讀為主要學習方式,誦就是背誦,讀是朗讀,讀出聲音來,以前的人還要拉長調(diào)子,搖頭晃腦,身體隨著情感隨著書里的內(nèi)容自然擺動,不斷品味、體會,如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先生讀書讀到拉長吟唱起來,身體拗過去,拗過去,以至于魯迅先生小時候以為這是極好的文章。所以,老師、家長愛讀書是教孩子的上等法門,自己喜愛和指揮傳達給孩子的信息是不一樣的,身教勝于言教,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口傳心授”。
一些學校也在嘗試著吟誦學習,學校多了朗朗讀書聲,蒙學經(jīng)典是不可或缺的兒童啟蒙讀物,要相信古人的智慧,國學經(jīng)典主要是知書而達理,將知識通過人生體驗、體悟轉(zhuǎn)變?yōu)橹腔?,見解通達沒有障礙。從事任何工作都需要寬廣的胸懷、美好的本質(zhì)、敏銳的思維、廣博的見聞、踏實的篤行,說白了這就是做人的學問。偉大的科學家也都必須具有這些人文品質(zhì),精神世界才非常豐富有追求,而不是成為一件工具式的器材。孔子說:“君子不器”,意即如此。
馬一浮先生可讀背數(shù)億余字古文、熟通八國外語。陳寅恪先生滿腹中國文化,又掌握十四五個國家的古文。錢穆先生四十歲左右用七天時間把孟子(將近四萬字)背下來,了卻他幼時沒有通背孟子的遺憾,效率讓人瞠目結舌。其實這和他們幼年的背誦經(jīng)典訓練有直接的關系。即便我們的孩子達不到大師們的水平,也不至于背背書就是“不能承受的壓力”。再者,教育也是科學的、有序的,要按差異進度,快則快,慢則慢,根據(jù)每個孩子的個人資質(zhì)、程度來制訂讀書計劃,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不急于一時,而操功于悠久。當然不能一味背書寫字,要兼學多樣,以樂教、琴棋書畫、武術、游戲散其困倦,活其筋骨,放松情緒,涵養(yǎng)性情(古人稱為“活機”),而讓孩子舒暢且通達,與國學經(jīng)典學習相得益彰。
國學素養(yǎng)的提高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主張國學進入教育,不是去充當一盤配菜,而是成為教育的靈魂。國學的核心主張,簡而言之就是“道法自然”,即回歸人的自然本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突破思維定式,不再把自己的想法及觀念強加給孩子,停止對孩子的一切暴力,不管你是粗暴的征服,還是溫暖的說教,不管你是善意的,還是無意的,成長的權利必須還給孩子。
我們倡導的國學教育,就是要踏踏實實做一點正本清源的工作,首先從教育者本身做起,停止自以為是的理性說教,用體驗的方式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把自己放在整體中去認識,而不是孤立地看待。然后以此去啟發(fā)孩子,去喚醒孩子,這才是真正的養(yǎng)成教育。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曹明海.語文新課程教學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
[3]裴娣娜.現(xiàn)代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