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
摘 要:語文是初中教學體系中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學好語文可以對其他學科的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僅是使學生掌握語文閱讀的技能與方法,而且要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積極地推動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在中考閱讀試卷中,語文閱讀試卷鑒賞題在試卷總分中所占的比例也越來越高。然而,在進行語文閱讀的實際操作中卻遇到了很多問題,對此進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有效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閱讀教學;興趣;問題
一、閱讀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的主要問題
語文教學閱讀能力的提高不僅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同時還能為數(shù)學、物理其他學科的學習提供有力的幫助。如果學不好語文,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加強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會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成績,對于學生總體成績的提高具有一定輔助效果,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人們往往會走進以下誤區(qū)。
1.把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放在應付中考上
由于語文閱讀在中考語文試卷中所占比例的逐年增加,所以,語文閱讀教學成為語文教師教學中最關注的問題,但是教師往往抱著以應試為主要目的進行語文教學活動,忽視教學主體,不管學生是否全面理解了原文精髓與思想感情,就把學生從文本中脫離出來,在教學中以老師講授為主,不管學生是否理解,也不管學生對學習內容是否感興趣,特別是對于中考試卷上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文章,對此類文章的分析甚至達到了沒完沒了的程度,還有的教師為了應付中考還總結出了一套答題技巧,為了訓練學生的答題技能,完全不理會學生是否理解了文章的意與情,而是讓學生按照教師編制的答題模式解答閱讀問題,忽略了學生創(chuàng)新潛能的開發(fā)與學生的情感體驗。
2.肢解教材
在教學中使用的教學方法陳舊,不能及時地吸收新的教學技能,教學模式固定,將語文教學直接分為若干流程:第一步為正因釋詞;第二步為層次劃分;第三步為概括中心思想;第四步為寫法分析。經常使用這種模式會使學生逐漸生出厭煩之心,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扼殺了學生對語文閱讀學習的興趣。
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策略
在閱讀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興趣是支持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只有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才可以使學生自覺地進行閱讀,并且在閱讀中得到啟發(fā),從而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可以推薦一些符合學生閱讀特點的經典文學作品如《西游記》《海蒂》等,讓學生被書中人物感染之余產生繼續(xù)閱讀的興趣。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報紙、雜事上刊登的受到廣大讀者歡迎與好評的各種題材的優(yōu)秀作品,指出他們的優(yōu)點,讓學生在閱讀中細細地品味,激發(fā)學生與作品間的共鳴,讓學生在愛上閱讀的同時也使得學生的鑒賞能力得到提高。
當學生體會到閱讀的快樂之后,要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優(yōu)秀作家的寫作技巧,并對其寫作技巧進行有益的借鑒,教師要對此進行指導,如可以讓學生在閱讀完作品以后寫一寫讀書筆記或者讀書心得,也可以在原文的基礎上對原作進行改、續(xù)、擴等寫作,使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使語文知識得到活學活用。
學生閱讀能力總體水平的提高不是短時期內就可以實現(xiàn)的,它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同時也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并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一條積極有效的辦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閱讀中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個性得到張揚。
參考文獻:
包鐵華.語文課堂教學應回歸本真[J].考試周刊,2010(42).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