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進一步突出了語文學習的核心目標——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即讓學生通過語文實踐學會“運用”,或者說學會“駕馭”語言文字這種工具。以此作為依據(jù),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一些閱讀課上,有的做法,如單純注重內(nèi)容、盲目發(fā)散延伸等忽視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背離了語文課程核心目標,是不可取的。
程福寧先生曾嚴格區(qū)分了文章閱讀與語文閱讀:“文章閱讀是以汲取思想為目的的閱讀,語文閱讀是旨在憑借文章獲得關于語文的感性經(jīng)驗和語文知識的閱讀?!闭Z文閱讀教學正是要在語文知識的指導下,通過教師的專門設計和領導實現(xiàn)的理性掌握,實現(xiàn)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語言學習過程,成為推動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不斷發(fā)展的加速器。
一、在文本朗讀中引領想象,還原意象
人們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對文章的形式美有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由表層到深層的過程。朗讀可以獲得較之默讀深得多的真切感受。一行行文字中蘊藏著一幅幅精美的畫面,讀到它、再現(xiàn)它、欣賞它。這種真切的感受必然激發(fā)學生再讀的強烈興趣。
在朗讀中,學生通過“眼—腦—口—耳—腦”的反復過程,可以發(fā)展形象思維,展開想象,還原意象,整體感知文本內(nèi)容,由淺入深地進入意蘊層的理解,從而產(chǎn)生深刻的關于作品形式美的體驗認識。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將朗讀材料印入腦中,并化為自己的語言。如,《那樹》一課中,“樹有一點佝僂,露出老態(tài),但是堅固穩(wěn)定”是粗看時的容貌;“霉黑潮濕的皮層上,有隆起的筋和縱裂的紋,像生鐵鑄就的模樣。幾丈以外的泥土下,還看出有樹根的伏脈”是細看時的容貌;“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樹僅僅在倒地時呻吟了一聲”何等慘烈,不忍卒讀,憤恨之情溢于言表。
二、在語句揣摩中體味確切,感受美妙
揣摩就是反復思考推求。語言閱讀最重要的就是要揣摩為什么用這樣的語文形式表達這樣的思想內(nèi)容。王尚文先生曾指出:“舍人文而求語文,那當然是緣木求魚。因為語言文字的運用絕不僅僅是個語文的知識、技能、技巧的問題,而是和思想、情感、個性等人文因素密不可分的。但矯枉不能過正,舍語文而求人文,同樣也有語文、人文兩失的危險。語文以人文為靈魂,失去了人文這一靈魂,語文必將成為行尸走肉;但人文只能包括而不能取代語文,人文畢竟并不等同于語文?!?/p>
閱讀文本的時候,一定要用心體味、比較、揣摩,弄明白語言運用的思路、思維的發(fā)展等。要知道為什么這么說,而不那么說,為什么用這一詞而不用另一詞,為什么用這種口氣而不用那種口氣,所有這些都與文章內(nèi)容密切相關。要帶領學生從文章里走一個來回。如,《那樹》中“但是堅固穩(wěn)定,樹頂像剛炸開的焰火一樣繁密”一句,先去掉比喻修辭,與原文進行品讀比較,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文本中修辭手法的運用,可以使描寫對象更加搖曳生姿,展現(xiàn)出一種生動美、形象美。再引領學生換用別的喻體來形容樹頂?shù)姆泵?。在細細比較了一些喻體后,學生領會到了“剛炸開的焰火”這一喻體確實是最佳的選擇,不但寫出了樹頂?shù)臉幼?,更寫出一種動感之美,一種勃發(fā)的生命力。又如“為了割下這顆生滿虬須的大頭顱,劊子手貼近它做成陷阱,切斷所有的靜脈動脈”一句,作者運用富于強烈感情色彩的詞語來表達對伐樹人的憤恨。
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要引導學生在朗朗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與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并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創(chuàng)作欲,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參考文獻:
李紅葉.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思考[J].快樂閱讀,2012(16).
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