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音
摘 要:本文論述蒲鮮萬奴所建東夏國之興亡始末;萬奴降蒙反蒙反復(fù)無常,終為蒙古所消滅;考證了擒獲萬奴之地,不在其南京,而在開元恤品。
關(guān)鍵詞:蒲鮮萬奴;東夏國;蒙古三路軍;擒萬奴之地方
中圖分類號:K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5-0016-04
《新文化報》刊載了東夏國首府“南京”遺址的考古資料。茲撰本文記述“東夏國”興亡始末,并考證一些疑點問題,供學(xué)界研究指正。
一、蒲鮮萬奴叛金,要從其被任命為宣撫使說起
大蒙古國太祖六年(金大安三年,1211年)契丹人耶律留哥起兵以隆安(今農(nóng)安)為根據(jù)地,被屬下契丹人諸將推為元帥,后稱“遼王”。他朝覲成吉思汗時,“遼王”這一稱號被大蒙古國所承認。耶律留哥舉起反金旗幟,正與成吉思汗攻伐金國相配合,成為遼東方面反金勢力之中堅力量,互為犄角之勢,使金國屢派兵力進剿而屢屢失敗。蒲鮮萬奴曾被金朝委任為咸平(遼寧開原)路招討使、宣撫使,蒲鮮萬奴進剿耶律留哥失敗便成為他反叛金國建立“東夏國”的原因之一。
蒲鮮萬奴在歸仁之戰(zhàn)中大敗。金宣宗于至寧元年(太祖八年,癸酉,1213年)八月即位,改元貞祐。其時大蒙古國癸酉攻勢已經(jīng)開始,金國情勢岌岌,而遼東方面,金國所派金將完顏承裕攻伐耶律留哥敗于迪吉腦兒(其地在今長春與農(nóng)安之間)。宣宗用胡沙虎(紇石烈治中)為都元帥,術(shù)虎高琪為元帥右監(jiān)軍,以對抗成吉思汗,保衛(wèi)中都(今北京)。同時調(diào)整遼東人事部署,以蒲鮮萬奴為咸平路招討使,代承裕指揮咸平路軍事;以完顏鐵哥為東北路招討使兼德昌軍節(jié)度使,實際是接替紇石烈桓端;調(diào)紇石烈桓端為宣差副提控同知婆速路兵馬總管,行府(以同知身分代行都總管府事);以承裕為遼東宣撫使。以金宣宗調(diào)整遼東人事看,耶律留哥在遼東方面的軍事實力頗為強大,而且有成吉思汗之支援,給金國的打擊相當沉重。承裕在軍事上失敗,但他只是敗績,沒有丟掉咸平路。宣宗為加強遼東方面的軍事實權(quán),于貞祐二年(1214年)提升蒲鮮萬奴的官職,從招討使使其升為咸平路宣撫使,把承裕調(diào)到了臨海軍,從此蒲鮮萬奴在遼東地區(qū)的軍事方面大權(quán)在握了。蒲鮮萬奴到任后,敗得更慘,把咸平路丟掉了。咸平路在遼東地區(qū)是咽喉重地,軍事上頗為重要,其治所在咸平府,金時轄境相當于今遼寧北部鐵嶺以北遼河流域?!对贰ひ闪舾鐐鳌氛f:“甲戌(太祖九年,金貞祐二年,1214年)萬奴領(lǐng)軍40萬,攻之,留哥逆戰(zhàn)歸仁縣(今開原東北)之北細河上,金兵大潰。萬奴收散卒,奔東京(遼陽)……于是(留哥)盡有遼東州郡,遂都咸平(開原),號為中京。金左副元帥移剌都又以兵10萬來攻,留哥拒戰(zhàn),敗之?!逼氧r萬奴歸仁之敗,不是小敗,也不像承裕那樣的一般敗績,他是丟掉了咸平路偌大轄地,而且咸平成了留哥的中京首府。這在蒲鮮萬奴軍權(quán)大握的金朝遼東統(tǒng)軍大人物宣撫使來說,其罪是重罪,與承裕之一般敗績不同,況且承裕是金帝之宗族。蒲鮮萬奴畏懼朝廷懲處,從這時起已有了叛金之意向。
蒲鮮萬奴叛金的另一因素是他擅自囚殺了朝廷名將完顏鐵哥,這是他獨斷專行之罪。貞祐二年歸仁大戰(zhàn)時,完顏鐵哥任遼東北路招討使兼代德昌軍節(jié)度使。(德昌軍原在泰州,從章宗承昌年起,設(shè)在長春,金長春是在隆安(今農(nóng)安)之北,其地當在今吉林、黑龍江兩省邊界地方。)從級別看蒲鮮萬奴這位宣撫使是可以節(jié)制完顏鐵哥的?!督鹗贰ね觐佽F哥傳》載,“蒲鮮萬奴在咸平,忌鐵哥兵強,諜取所部騎兵二千,又召泰州軍三千及戶口遷咸平。鐵哥察其有異志,不遣……(萬奴)摭前不發(fā)兵罪,下獄,被害?!逼氧r萬奴以“不發(fā)兵”之罪處置鐵哥,當是擅權(quán)妄為。如果鐵哥有不聽調(diào)遣之罪,是由朝廷下旨令,才算合乎程序的。蒲鮮萬奴擅自殺害朝廷名將,鎮(zhèn)守一方的節(jié)度使鐵哥,當是一件不可饒恕之大罪,朝廷怪罪下來蒲鮮萬奴便無法逃脫罪責。歸仁大敗,丟掉咸平路,又擅殺鐵哥之后,蒲鮮萬奴叛金之志已定,況且女真之故地是他的故鄉(xiāng),他在金國衰敗之際,舉旗反叛,當有女真各部會響應(yīng)的,這是他所估計到的。
二、蒲鮮萬奴叛金,自建大真國
蒲鮮萬奴歸仁大敗,擅殺鐵哥之后,懼罪反叛時,金主已于1214年南遷汴京。是年秋起,大蒙古國木華黎軍已開始經(jīng)略遼西,遼東與中都隔絕,與汴京更是音信不通,萬奴便乘機叛金,遼東方面沒有威懾他的金國的軍事力量。對于他的叛金,反金的耶律留哥當時也沒有理會他;大蒙古國正在攻金,對各地反金勢力只有利用,也不會予以阻撓,因為大目標是一致的。從這點上說,蒲鮮萬奴叛金符合當時的社會潮流。蒲鮮萬奴初叛時自號天王,國號大真,改元天泰。萬奴稱號的時間,《金史》宣宗本紀記在貞祐三年(太祖十年,乙亥,1215年)十月。這個記錄當是消息傳到汴京的時間,實際上據(jù)《蒙兀兒史記》記載不是十月,而是乙亥正月。
當時金軍到處敗績,大失人心,蒲鮮萬奴的新號召,對于遼東的女真,好像投下一服興奮劑。附近的州郡,北自沈州(今沈陽),南至澄州(今海城),皆歸附于萬奴,該各地區(qū)的猛安、謀克(女真軍戶)也擁護萬奴。萬奴稱號之后,乙亥年三月曾北取咸平,擊敗耶律留哥,既而又放棄了咸平,移師東征婆速路。婆速路治所在今遼寧寬甸縣南鴨綠江北岸,轄境西北起千山山脈,東抵長白山,南跨鴨綠江(含今朝鮮北部),其地皆居猛安戶。萬奴所攻之地,還不可能到達婆速路全境,其兵旅只到達今寬甸之婆速路之治所婆速城四圍之地。另外,蒲鮮萬奴攻咸平,當時咸平是耶律留哥的中京城,雖然他放棄而東攻婆速,可這一舉動是盲動行為,因為留哥當時是反金勢力,萬奴也已經(jīng)反金,何必相攻同一目標的反金勢力呢?這一舉動促使耶律留哥乘虛南下,襲取東京(遼陽),俘虜萬奴之妻李仙娥及眷屬,這也算是耶律留哥對萬奴的報復(fù)。萬奴東進,多次被金將紇石烈桓端所敗,又聞東京(遼陽)失守,家眷被俘,進退失據(jù),乃率部東竄,有史書記載說他流竄到了海島。而后于1217年占據(jù)了東女真的曷懶路。曷懶路治所在今朝鮮咸鏡北道吉州,轄境相當于長白山以東,吉林圖們江流域以南,朝鮮咸鏡南道咸興以北地。南境和高麗接壤,高麗筑有長城。到了1217年年底,曷懶路全境皆為萬奴之占領(lǐng)區(qū)域了。曷懶路是南部生女真之故地,金國完顏氏興起之初,曾在曷懶路用兵多年,征服生女真各部落,并擊敗了高麗大軍,完顏氏建金國之后便在這里設(shè)置了曷懶路,包括圖們江流域及朝鮮萬島東北的咸興平原。在萬奴占據(jù)曷懶路的時候,金國上京守將也放棄上京歸附了蒲鮮萬奴。萬奴便盡有了女真故地,約在牡丹江以東,黑龍江以南,以至咸興平原之地盡皆被萬奴占領(lǐng)。endprint
上京守將歸附萬奴的事,是很關(guān)鍵的問題,值得一敘。所說的關(guān)鍵是上京會寧原為金國初建時的首府,上京留守的歸附,使萬奴擴大了占領(lǐng)地域,幾乎整個東北的核心地帶都成了萬奴的轄地,轄戶增多,力量壯大了。最初金大安三年(太祖六年,1211年)蒙古軍初伐金國時,上京留守是徒單鎰。是年冬,徒單鎰拜相入都,由烏古孫兀屯繼任,至貞祐元年(太祖八年,1213年)為止。貞祐間,上京孤懸,金改上京留守為行省,旋又增設(shè)上京等路安撫使。泰州都總管的兵,也移駐上京西南,以監(jiān)視隆安的耶律留哥,并掩護上京的安全。1217年的時候,上京留守是蒲察五斤,后來是太平。上京等路的宣撫使,最初是承裕,帶領(lǐng)泰州軍的主將,繼而是紇石烈桓端,其次是完顏鐵哥。鐵哥被萬奴囚殺后,由移剌都接替。這些人都是金朝的名將,可見金朝對上京留守問題是何等重視。1217年9月,遼東行省完顏阿里不孫被叛人伯德胡土所殺,12月蒲察五斤調(diào)遼東行省,上京由留守太平接替。上京頻頻易將,可見當時上京是相當混亂的。當萬奴據(jù)有曷懶路的時候,正是上京瀕臨混亂的絕望之際,太平便與萬奴連絡(luò),受萬奴之命,囚其元帥,奪其軍,焚上京宗廟,便歸附了萬奴。上京等路是金朝最初發(fā)展時的基地,萬奴領(lǐng)有了上京?!睹韶菏酚洝酚涊d說,萬奴以上京為首府命名為“開元”。這一記載不確,依日本學(xué)者箭內(nèi)亙的說法,萬奴的首府應(yīng)是松花江下游的依蘭城(三姓城)(這一說法也值得再考),別有南京。關(guān)于南京的地理位置,日本學(xué)者那珂通世認為就是遼陽(遼金兩代稱為東京),近年經(jīng)考古發(fā)掘,萬奴的“南京”被確認是在延吉市附近磨盤村山城,此前沒有人說得那么準確。
“大真”國,后來改成為“東夏”國。東夏國興起后的大事年表,可歸納如次:
太祖十年,乙亥(1215年)正月,萬奴稱號于東京,建大真國,旋改“東夏”。
太祖十一年,丙子(1216年),萬奴降于蒙古,遣子帖哥為質(zhì)。
太祖十二年,丁丑(1217年),萬奴走據(jù)曷懶路,旋取上京,盡有女真故地遷都開元。
太祖十三年,戊寅(1218年),出兵二萬助蒙古軍破江東城,既而復(fù)叛。
太祖十六年,辛巳(1221年),萬奴再降于蒙古,遣使者遠至西域朝覲成吉思汗。
太祖十九年,甲申(1224年),萬奴殺蒙古監(jiān)國捏兒哥全家,反叛蒙古。
太宗五年,癸巳(1233年),因萬奴勾結(jié)高麗反抗蒙古,太宗窩闊臺命皇子貴由等率三路軍擊滅之,擒萬奴,東夏國亡。
三、蒲鮮萬奴與大蒙古國之關(guān)系
大蒙古國對各種勢力能利用,則利用之,“反我者必使其滅亡”,這是大蒙古國的一貫的對外政策。蒲鮮萬奴從親蒙轉(zhuǎn)為對抗蒙古,以致遭到滅頂之災(zāi),建國僅19年后,終被蒙古所消滅。其與蒙古的關(guān)系敘及如次:
蒲鮮萬奴于太祖十一年(1216年)既已降于大蒙古國,遣其子鐵哥入質(zhì),成吉思汗亦遣耶律阿海之第三子捏兒哥入監(jiān)其國。這表明萬奴有了強大的后盾,其國事多有捏兒哥參預(yù)。太祖十三年(1218年)成吉思汗遣哈真率軍進討竄入高麗的契丹殘部。這契丹殘部乃是耶律留哥的部下,他們反叛留哥另立旗號,時在1216年8月,其頭目有乞奴、金山、統(tǒng)古、鴉兒、喊舍,他們率領(lǐng)契丹叛眾數(shù)萬,渡過鴉綠江,侵入高麗國土,其后繼續(xù)南下,自義州至西京(平壤)間,大事焚掠,11月渡過大同江,入西海道。12月屠黃州城。高麗軍隊只保守著西京一城,其余各地大都沒有抵抗,一任契丹殘部橫沖直闖,焚燒劫掠。1217年春進逼開京(今開城),然后分成二股流竄。5月間攻破東州(今鐵原)、原州。高麗將軍金就礪擊破其原州一股3萬人。契丹殘部越太白山脈,東走溟州(今江陵)。金就礪跟蹤追擊,契丹殘部北走,經(jīng)登州(今安邊)、咸州(今咸興),進入咸興平原(其地屬曷懶路),兩股會合。旋得是處女真之助,于11月間南下。此時,金就礪患病,不能督師,契丹殘部再度猖獗,連破豫州(在今定平之南)、和州(今永興)等城。這時契丹殘部發(fā)生內(nèi)訌,乞奴入高麗后不久,既被金山所殺,金山自稱遼東王,改元天德。金山僭位年余,為統(tǒng)古所害。未幾,喊舍又殺統(tǒng)古,自稱大遼收國王。契丹殘部號稱9萬人,其實沒有那么多,且包含隨軍眷屬及平民在內(nèi),本非嚴整之師,但他們竄擾高麗半壁江山,如入無人之地,為什么會這樣?是高麗本身當時太脆弱,金就礪患病后,更沒有強將來對付契丹殘部。太祖十三年(1218年)喊舍占據(jù)了江東城,高麗不能討。成吉思汗派哈真、札剌二將率軍進討。蒙古出兵進討契丹殘部之前的高麗境內(nèi)狀況如是。
哈真、札剌二將所率蒙古軍隊只有萬人,成吉思汗便命蒲鮮萬奴協(xié)討。蒲鮮萬奴此時已盡有了女真故地,改國號為東夏,且正降服于大蒙古國之際,不敢不從命。萬奴便遣完顏子淵(又名胡土)率二萬人來協(xié)助哈真、札剌二將進討江東城的契丹殘部。此次征伐中有高麗將軍洪大宣及其子洪福源率部降蒙作響導(dǎo)。蒲鮮萬奴的女真軍從咸興平原出發(fā),先取和州,再向西南進軍,與蒙古軍會合于江東城下,形成包圍陣勢。高麗西北元帥趙沖當時在鎮(zhèn)守西京(今平壤),送糧接濟,遣部將金良鏡率精兵一千護送食米千石。1219年春高麗元帥趙沖與金就礪率兵來與蒙古、女真二軍合攻江東城,春正月十四日破江東城,喊舍自殺,叛眾5萬余人投降。江東城之役,有耶律留哥率領(lǐng)的軍隊參預(yù)攻伐,但《高麗史》中沒有記載。因為契丹殘部本來是留哥的部下,留哥不出兵是不可能的,從另一方面說蒙古軍才有一萬人,蒙古方面命萬奴出兵,不可能不要求留哥出兵?!对贰ひ闪舾鐐鳌酚涊d說“戊寅,留哥引蒙古、契丹軍及東夏國元帥胡土兵十萬,圍喊舍……至己卯春,留哥復(fù)定之?!睆倪@則記載可知耶律留哥統(tǒng)軍參加了江東城之役。但說他統(tǒng)軍指揮,這不可能,其統(tǒng)軍指揮應(yīng)是哈真、札剌二將。
萬奴與大蒙古國的關(guān)系,從江東城之役可以看得出,當時是萬奴唯命是從。江東城之役不是規(guī)模小的戰(zhàn)斗,從軍隊數(shù)量,糧米接濟,各方勢力的參預(yù),都說明規(guī)模并非尋常,萬奴出兵消耗亦不在少。說明當時的東夏國與大蒙古的關(guān)系是非常親密的。這次戰(zhàn)役后不久,萬奴再叛,至太祖十六年(辛巳,1221年)萬奴又降并遣使西域朝覲成吉思汗。萬奴降叛反復(fù)無常,1224年萬奴殺害捏兒哥之后,又勾結(jié)高麗反抗蒙古。到了太宗窩闊臺五年(癸巳,1233年),窩闊臺下決心消滅東夏,命皇子貴由與諸王阿勒赤歹(成吉思汗弟合赤溫之子)、塔思(木華黎之孫)等率軍討伐蒲鮮萬奴。屠寄《蒙兀兒史記》蒲鮮萬奴傳記載,此次討伐先攻破萬奴之南京,擒萬奴,然后北攻開元。擒萬奴是在南京,還是在開元,史書記載有出入。太宗窩闊臺所遣軍隊是三路進發(fā)。貴由及副將兀良合臺、札忽兒臣所領(lǐng)蒙古軍以及阿勒赤歹、耶律買奴、王榮祖所領(lǐng)契丹漢軍先是會攻開元;塔思、石抹孛迭兒、石抹查剌所領(lǐng)契丹漢軍攻伐萬奴曷懶路之南京。據(jù)石抹也先與石抹阿辛二傳記載,是石抹查剌隨從塔思攻伐萬奴之南京,“城堅如立鐵,查剌命偏將先警其東北,親奮長槊,大呼,登西南角,催其飛櫓,手斬陴卒數(shù)十人,大軍乘之,遂克南京。”這里沒有說擒萬奴。應(yīng)該是貴由、阿勒赤歹二軍會攻蒲鮮萬奴之北部首府開元,徇其逃路,擒蒲鮮萬奴。阿勒赤歹軍之副將王榮祖活捉了萬奴。《元史·王榮祖?zhèn)鳌份d(榮祖)“攻萬奴擒之?!贝苏f可信。王榮祖是王珣之子,他跟隨阿勒赤歹軍作戰(zhàn),是副將,在攻開元時,他是先鋒,因此身先士卒攻破開元后,徇從其逃亡路線,追尋萬奴在恤品地方,擒獲了萬奴。偽東夏國只經(jīng)過19年,至此被消滅。endprint
四、王榮祖擒萬奴于開元所屬恤品地方
王榮祖擒萬奴是在開元所屬之地,不在南京,擒萬奴者是王榮祖而不是查剌?!睹韶菏酚洝菲氧r萬奴傳把擒萬奴的地點記作南京是誤記,認為查剌擒了萬奴,是錯誤的。
這里需要明確的是,窩闊臺派皇子貴由(古余克)征伐萬奴時是三路軍,塔思、查剌一軍攻克南京,這是史書中一致記載的,沒有錯記。南京城方圓僅1500平方米,其城不大,所駐軍隊也不會太多,況且萬奴是重點把守著開元,因此貴由往開元方面派了兩路軍。三路軍的總指揮是皇子貴由,貴由親自去開元方面也說明圍攻重點是開元,因為萬奴在開元。貴由這一路軍的副將是戰(zhàn)功卓越的名將兀良合臺,另一副將是札忽兒臣;另一路軍由阿勒赤臺(按赤臺,成吉思汗弟合赤溫之子)率領(lǐng),其副將是耶律買奴和王榮祖。從軍事部署上看,開元的確是重點進攻目標,從首府的角度說開元是萬奴的主要首府,而南京似可稱其為東夏國的“陪府”。
《蒙兀兒史記》阿勒赤歹(按赤臺)傳中記載,擒萬奴的地點是“恤品”。其云:“(阿勒赤歹)與皇子古余克(貴由)、嗣國王塔思征東夏國。”又云參加征東夏國的將軍有“兀良合臺(速不臺之子)、札忽兒臣(不禿之孫)、耶律買奴(耶律捏兒之子)、王榮祖(王珣之子)、石抹查剌(石抹也先之子)、石抹孛迭兒?!辈⒂涊d石抹查剌、石抹孛迭兒歸塔思軍所屬,先攻克了萬奴之南京。在描述查剌身先士卒攻破南京的情況時說:“城堅如立鐵,九月,查剌奮槊先登,眾軍蟻坿,遂克之?!辟F由、阿勒赤歹兩路軍攻破開元(東寧)之后,“乘勝徇開元恤品,擒蒲鮮萬奴,東土悉平?!边@里明確記載擒萬奴的地點是開元的“恤品”。攻克開元之后萬奴逃到了恤品之地。恤品在哪里?恤品是指恤品路,在今綏芬河,恤品亦作蘇濱、蘇瀕、恤頻、速頻。金天會二年(1124年)改“率賓府置”,率賓與恤品是同音異譯詞。治所在今雙城子(在今俄羅斯境內(nèi),雙城子即烏蘇里斯克),轄境相當于今烏蘇里江及綏芬河流域以東至大海地區(qū)。東夏國當時占領(lǐng)的“率賓”就是恤品之地。阿勒赤歹的副將王榮祖在恤品地方擒獲萬奴。具體應(yīng)該說是在恤品路治所雙城子地方擒獲萬奴的。
五、“東真”與“東夏”以及萬奴之國號
日本學(xué)者箭內(nèi)亙認為“東夏”乃“東真”之誤。屠寄以箭內(nèi)亙之說法在其《蒙兀兒史記》之蒲鮮萬奴傳中也將東夏記作東真,而其成吉思汗本紀中又稱作“東夏”國。屠寄在其《蒙兀兒史記》傳和紀中的記載有兩種記錄,實為“東夏”,不是“東真”??论繌朐谄洹缎略贰分幸灿涀鳌皷|真”,是誤記。
對于萬奴之國號,金史、元史、高麗史都不承認萬奴所建之國為正式國家,均記作“僭稱”?!督鹗贰贩Q蒲鮮萬奴為“蒲賊”,不稱其國號?!陡啕愂贰芬膊环Q其為“東夏國”,而稱其為“東真”是不予承認小覷女真的意思。關(guān)于“東夏”之稱是否是萬奴所建國家之稱謂,而不稱為“東真”國,有一則記錄當是真實的。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文集》卷四中有一首詩:“新朝威德感人深,渴望云霓四海心。東夏再降烽火滅,西門一戰(zhàn)塞煙塵。颙觀頒朔施仁政,竚待更元布好音。好放湛然云水去,廟堂英俊正如林?!睎|夏使者朝覲成吉思汗的時間,當在太祖十六年(1221年)十月;其地點是在伊犁河與吹河之間,當在今之阿拉木圖附近。楚材這首詩是在河中作的?!皷|夏”這個國名的確不是“東真”,雖然有些史書以蔑視態(tài)度稱其為僭號、僭稱,但不是“東真”是“東夏”,這是真實的。
開元在什么地方?《蒙兀兒史記》、《元史》等史書均認為開元即是金上京會寧。日本學(xué)者箭內(nèi)亙否認此說,認為開元即是依蘭城,又稱三姓城。此說亦不準確。據(jù)《辭?!方忉?,開元是東寧。其云:“開元,路名,金末蒲鮮萬奴割據(jù)遼東時置,治所在今黑龍江東寧縣三岔口附近。1233年蒙古滅萬奴,移治建州故城北石墩寨,1235年移治黃龍府(今農(nóng)安),轄境西起今遼寧開原、吉林四平及松花江流域,南及今朝鮮東北部地區(qū),東至于海。(元)大德后,于黑龍江下游地區(qū)分置水達達路。1342年又移治咸平(遼寧開原城北)。”對開元的諸多說法,大概出自開元路治所幾次遷移造成的。說上京會寧即是開元的說法,是與“東寧”、“會寧”兩個城名中均有“寧”字而引起的?!耙捞m城”的說法有何根據(jù)搞不清楚,待考。說開元即是咸平(開原)的說法,當是將“元”與“原”相混而造成的。根據(jù)地理位置來說東寧在“南京”之北,無可置疑。根據(jù)《蒙兀兒史記》阿勒赤歹傳“徇開元恤品,擒萬奴”之記載,萬奴從東寧逃往恤品,路程不算遠,從上京逃往恤品,從依蘭城逃往恤品,路程相當遠,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以《辭?!分f確認開元城即在今東寧三岔口附近,與恤品地相鄰,東寧離今綏芬河市較近。
從考古資料看,東夏國在發(fā)展女真故地文化,是有成就的。據(jù)《新文化報》報道的考古資料,延吉市10公里處磨盤村山城發(fā)掘的南京遺址中發(fā)掘出的古文物便是見證。這里出土的有“南京路勾當公事”之印,至質(zhì)帶式文物,東夏國官印、銘文銅鏡的配飾小銅兔、母子小銅造像、銅占卜器、銅象棋子、銅砝碼、銅錢、玉帶飾、魚形配飾、水晶鴛鴦配飾、擂石、獸面瓦當、板瓦殘片等都說明東夏國的工藝水平是有相當水平的。磨盤村山城的山城建筑,也說明東夏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發(fā)展具有相當水品,考古發(fā)現(xiàn)中還有冶煉場址。東夏國雖然僅存在19年,其在東北史的研究中是有相當重要地位的。
參考文獻:
〔1〕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蒙兀兒史記[M].北京市中國書店石印本,1984年復(fù)印本.
(責任編輯 孫國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