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倩
摘 要:近年來隨著用人單位招聘條件中對工作經(jīng)驗的要求,很多全日制在校大學生開始在課余時間到實習單位進行實行,在此過程中,實習生遭受損害的情況也頗多發(fā)生,而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卻存在很多空白,為了明確責任承擔以保護實習生的合法權益,本文擬分析實習生與實習單位以及學校三方之間的法律關系、實習生遭受損害時應當認定為一般的人身損害還是應當納入工傷的范疇以及最終的責任承擔者。而在這三個問題中最關鍵的是第一個問題也即三者法律關系的確定,確定了三者存在的法律關系其他的問題也隨之迎刃而解。
關鍵詞:實習生;勞動者;勞動關系;勞務關系
中圖分類號:D9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5-0104-03
一、實習生、實習單位以及學校三者之間的法律關系
高校大學生為了實現(xiàn)對自己經(jīng)驗的積累,熱衷于參與各類實習,對于實習生去實習單位實習,筆者認為主要存在兩種形式,而不同的形式涉及到的法律關系主體以及具體的法律關系的內容可能存在一定差異。第一種是由學校安排的實習,學校與實習單位簽訂實習合同,約定實習生在實習期間的權利義務以及實習期限、時間安排、雙方的管理職責、津貼和傷亡事故的處理辦法等,在此種實習形式中,實習合同的主體是學校和用人單位,實習生不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①第二種是指實習生自行聯(lián)系實習單位并與實習單位簽訂實習合同,學校并不參與此過程。此時只涉及實習生與實習單位之間的法律關系。第二種是由學校安排的實習,學校與實習單位簽訂實習合同,約定實習生在實習期間的權利義務以及實習期限、時間安排、雙方的管理職責、津貼和傷亡事故的處理辦法等,在此種實習形式中,實習合同的主體是學校和用人單位。
(一)實習生與實習單位的法律關系
明確實習生與實習單位的法律關系,在實習生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有助于確定應當適用的法律、最終的責任承擔者以及受到損害的救濟形式。但是法律對此并沒有作出具體的規(guī)定,學界也存在不同的觀點,主要有勞動關系說、勞務關系說以及介于勞動關系和勞務關系之間的準勞動關系說,以下本文就逐一探討。
1.勞動關系說。
持此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實習生與實習單位之間存在著勞動關系。作為勞動關系之一的勞動者是指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動力的自然人,在勞動法中的勞動者則是指達到法定年齡,具有勞動能力,以從事某種社會勞動獲取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自然人。②我國法律對于勞動者也規(guī)定了一定的資格條件,我國《勞動法》第十五條規(guī)定: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文藝、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必須依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履行審批手續(xù),并保障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首先,在校大學生作為實習生一般都能滿足此項年齡條件。第二,勞動者必須具有與所從事的實習工作相適應的勞動能力。而實習生通過各環(huán)節(jié)的筆試面試得到實習單位的認可,一般是具有此項勞動能力的。所以實習生是具備勞動者的資格認定條件的。第三。實習生在實習單位實習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遵守實習單位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從事實質性的工作。第四,根據(jù)《關于根據(jù)勞動部印發(fā)的《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并沒有規(guī)定實習生不應當適用《勞動法》,所以實習生不具有限制性的條件,同時還有部分學者認為,實習生屬于弱勢群體,將其納入勞動關系的范疇也更有利于對其權益進行保障。
2.勞務關系說。
持此種觀點的學者認為,雖然從資格認定的角度來講實習生的確具有此項條件,包括年齡、勞動能力等,但僅僅符合此項條件只是具有了勞動者的資格,是否具有勞動者的身份還需要從勞動關系的整體層面上進行認定。《勞動法》第二條規(guī)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yè)、個體經(jīng)濟組織(以下統(tǒng)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yè)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zhí)行?!秳趧臃ā返谑鶙l規(guī)定: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xié)議。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所以從上述反法律規(guī)定來看,要認定實習生是否為勞動者,除了具備勞動者的資格認定條件之外,還應當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勞動合同。由此可見,勞動關系指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和個體經(jīng)濟組織(統(tǒng)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個人之間,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勞動者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成為用人單位的成員,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工作,從用人單位領取報酬和受勞動保護所產(chǎn)生的權利義務關系。此種勞動關系兼具人身關系和財產(chǎn)關系的雙重屬性。勞動者個人或者通過工會與用人單位在平等協(xié)商的基礎上簽訂勞動合同,約定雙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而勞動合同一經(jīng)簽訂,勞動者成為用人單位的一員,需要服從用人單位的管理遵守各項規(guī)章制度,從此種意義上來講勞動者依托于用人單位而存在,具有人身屬性。而實習生仍屬于在校學生,其檔案、戶籍等資料均存檔在學校由學校進行管理,并沒有因為實習而將各種關系轉移到實習單位,并且實習生不能像正式員工一樣完全的保障工作時間,其仍受到學校的管制。所以實習生與用人單位不存在此種人身屬性。另外在勞動關系中,勞動者將自己的勞動力的支配權交給用人單位,付出勞動力用來換取生活資料,此方面則體現(xiàn)了勞動關系的財產(chǎn)屬性。與之相比,實習生仍屬于學生,其實習的目的主要不在于獲取生活資料,而在于積累實踐經(jīng)驗,實質是將課堂轉移至了實習單位。并且有的實習單位是不支付實習生報酬的,有的實習單位雖然支付一定的報酬,但該報酬更屬于補償性質,而不是對于所付出的勞動力的對價,而且實習生所獲得的該項費用與正式員工相比差距較大。所以實習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不具有勞動關系的財產(chǎn)屬性。從勞動關系的含義以及兩項屬性來講實習生是不具備勞動者的身份的,所以并未形成勞動關系。③同時實習生到用人單位實習,用人單位并不是想與之簽訂勞動合同,所以沒有勞動合同則不會形成勞動關系。
而勞務關系是指勞務提供方與用工者根據(jù)口頭或書面約定,由勞務提供者向用工者提供一次性的或特定的勞動服務,用工者支付勞動報酬的一種法律關系。勞務關系是以勞務為標的而形成的一種法律關系,包括承攬合同、運輸合同、保管合同、委托合同、居間合同等,在該種合同類型中,雙方是平等的法律關系,各方為獨立的法律主體,不存在人身依附關系,勞務提供者只需提供符合約定的勞務,用工方支付報酬,該種關系更注重勞務和報酬的交換。如果用工方不是自然人而為用人單位,則在發(fā)生爭議時,用人單位內部的規(guī)章制度不能約束勞務提供者,雙方依據(jù)簽訂的協(xié)議來解決糾紛。本文所探討的高校大學生參與實習,實習生在用人單位實習,實習生對用人單位沒有人身依附關系,二者是相對獨立的,類似于上文所論述的勞務關系特征,所以實習生與用人單位應當屬于勞務關系。
3.介于勞動關系和勞務關系之間的準勞動關系。
持此種觀點的學者認為,一方面實習生與用人單位之間具有勞動關系的某些特征但不屬于勞動關系,例如實習生遵守用人單位的規(guī)章制度,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工作形式上具有勞動關系的某些特征,但依據(jù)上文的分析,實習生不具有勞動者的身份不能形成勞動關系。另一方面具有勞務關系的某些特征但又不屬于勞務關系。持此種觀點的人認為實習生與用人單位不屬于勞務關系是基于以下考量。第一,勞務關系中的法律主體具有多樣性,既可以是兩個也可以是兩個以上的平等的民事主體,既可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然人,也可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法人,還可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然人和法人。而在實習生與用人單位的關系中,主體只能是實習生與用人單位。第二,在勞務關系中勞務提供方與用工者不存在教育與被教育,管理和服從管理的情形,二者是完全獨立的民事主體。而在實習生與用人單位的法律關系中,實習生在用人單位處實習,需要遵守用人單位的規(guī)章制度,是存在管理和服從管理的情形的。第三,在勞務關系中,雙方發(fā)生糾紛時,按照雙方達成的協(xié)議來解決,而不是依據(jù)用人單位內部的規(guī)章制度的相關規(guī)定來解決,但是在實習生與用人單位的法律關系中,有關的糾紛需要依據(jù)雙方之間簽訂的實習合同以及用人單位的規(guī)章制度來解決。所以持此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實習生與用人單位的法律關系屬于一種介于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之間的準勞動關系,在選擇賠償標準以及責任承擔主體時,應當結合兩種關系的性質來做出判斷。④
通過以上對于三種不同意見的分析,筆者較為贊同勞務關系說,但是正如在第三種觀點中所講述的,將實習生與用人單位的關系認定為勞務關系確實存在一定問題。例如在勞務關系中雙方均屬于獨立的法律關系主體,不存在教育與被教育,管理與服從管理的關系,但是在實習生與用人單位的關系中卻存在此種關系。另外在發(fā)生糾紛時,在勞務關系中雙方依據(jù)簽訂的協(xié)議來解決,而在實習生與用人單位的法律關系中不僅要依據(jù)雙方簽訂的協(xié)議,還要依據(jù)用人單位內部的規(guī)章制度。但是在上述第三種觀點中,其所認為的在勞務關系中主體較為多樣,而在實習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主體只能為實習生和用人單位,所以兩者存在差異,筆者認為實習生與用人單位的法律關系主體是勞務關系中法律關系主體的一種,并不矛盾,并且不論是在第一種還是第二種實習中,實習生與用人單位都存在此種關系。
(二)用人單位與學校的法律關系
這兩者僅在第一種情況下產(chǎn)生法律關系,即在學校通過與用人單位簽訂實習協(xié)議或者建立實習基地達成合作意向,組織學生去用人單位實習時,用人單位與學校之間的關系可以認定為委托關系。⑤當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用人單位與學??梢砸罁?jù)簽訂的協(xié)議的內容來確定責任承擔。而在第二種情況下,學生自行聯(lián)系用人單位時,學校與用人單位不存在直接的法律關系。
(三)實習生與學校的法律關系
與上文分析情況類似,只有在學校與用人單位簽訂協(xié)議組織學生去用人單位實習,在實習生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才有必要討論實習生與學校的關系以確定責任承擔和責任分配的問題。因為在學生自行聯(lián)系用人單位實習的情況下,學校并未介入該實習的過程,只要盡到日常的監(jiān)管工作,就可以認定為不存在過錯,也就不存在責任承擔的問題。當然此處不討論并不代表實習生與學校不存在法律關系,二者的法律關系在兩種情形下是一致的,均為教育管理以及安全保障義務,只是基于此種法律關系,當學校組織學生去用人單位處實習時,學校則應承擔相應的法律義務,包括實習前的教育,實習中的管理以及損害發(fā)生后的救濟。例如應當加強對學生實習工作的指導,妥善組織、安置實習單位,落實實習安全教育等。如果學校沒有盡到相應的法律義務則在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學校應承擔與其過錯相適應的法律責任。
二、學生實習期間受到意外傷害的法律認定——認定為一般人身損害賠償還是工傷損害賠償
該問題的法律認定同樣與實習生與用人單位的法律關系的認定密切相關。規(guī)范勞動關系的法律是《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而勞務關系主要由《民法》《合同法》《經(jīng)濟法》來進行規(guī)范。同時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的區(qū)別之一為,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除獲得工資報酬外,還有保險、福利等待遇,該保險中則包含了工傷保險。而在勞務關系中,勞務的提供者則只獲得與其勞務相適應的勞務報酬,沒有保險、福利等待遇。那么處在勞務關系中的實習生在發(fā)生意外傷害時,不能像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那樣,可以將該傷害認定為工傷,從而依據(jù)《工傷保險條例》的規(guī)定獲得工傷損害賠償。實習生只能依據(jù)《民法》《合同法》《侵權責任法》等相關法律獲得一般人身損害賠償。⑥而一般人身損害賠償與工傷損害賠償不管在賠償范圍、賠償標準、賠償范圍以及過錯認定方面都存在較大差別。適用一般人身損害賠償顯然對實習生較為不利。
三、在實習生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責任承擔主體
此問題的確定也與實習生、實習單位以及學校三者之間的法律關系的確定密切相關。因為實習生與實習單位不屬于勞動關系,則適用的法律不是《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而應是《民法》《合同法》《侵權責任法》等。在學校組織學生去用人單位處實習時,正如上文中所分析,學校要承擔實習前的教育、實習過程中的管理以及損害發(fā)生后的救濟工作,如果實習生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學校沒有盡到上述義務時,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適應的賠償責任。而用人單位若存在過錯也應承擔與其過錯相適應的賠償責任,那么學校與用人單位的責任是如何分配呢,如果二者簽訂的協(xié)議中對此有規(guī)定則依據(jù)規(guī)定,如果未簽訂協(xié)議或協(xié)議對此未進行規(guī)定,則二者應當按照自己的過錯程度承擔按份責任。如果屬于實習生自行聯(lián)系用人單位時,則二者屬于一般的侵權責任,依據(jù)《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guī)定來確定責任承擔。
綜上所述,本文旨在探討對于實習生在實習期間的權益問題,首先要確定的是三方之間的法律關系以及權利義務,根據(jù)分析,本文更為贊同將當前的實習生與單位的關系認定為勞務關系,盡管也有一些瑕疵,但相較而言更符合當前規(guī)定。如果以此認定,那么在發(fā)生意外傷害時,要適用較為不利的一般人身損害賠償,在實習生權利受到損害時,學校和用人單位要根據(jù)協(xié)議或過錯來承擔自己的責任。本文的探討僅限于對當前法律規(guī)定以及筆者淺顯的認識出發(fā),以期能夠引起大家對該問題的更多關注以及相關法律規(guī)定的出臺。
——————————
注 釋:
①曹培東,李文亞.論大學生法律關系的多重性[J].煤炭高等教育,2006(11).
②郭捷.勞動與社會保障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③陳紅梅.對高校實習生法律身份的新認識[J].江淮論壇,2010(2).
④李堯.實習生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評析[D].湖南大學,2012.
⑤王魯.大學生實習權益保障法律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2.
⑥熊中文.實習生在實習期間因工受傷能否認定為工傷[J].商品與質量,2012(8).
參考文獻:
〔1〕陳紅梅.對高校實習生法律身份的新認識—兼談實習生勞動權益的保護[J].江淮論壇,2010(2).
〔2〕張波.關于高校實習生制度的再思考[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3〕林順虎,春蘭.實習生勞動權益保護探析[J].人民論壇,2011(24).
〔4〕李戈強.大學生實習期身份的法律分析[J].法制與社會,2009(28).
〔5〕賴地長生,賴曉琴,王建新.實習生權益保護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1(14).
〔6〕?;?從學生走向勞動者—當前中國實習生權益保障研究[J].前沿,2011(3).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