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梅
閱讀,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靈活的學習方式,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將課本中的知識融會貫通。學生通過閱讀很容易沉浸在課文當中,如同賦予了課文生命一般,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所以在閱讀教學當中,“讀”才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根本。不過,這里所說的讀不是指在一堂課上指示學生多讀幾遍,而是基于新課改的理念和標準提高教學質(zhì)量所設(shè)定的新型教學方式。良好的閱讀能夠有效地拓展學生的思維,隨著新課改的實行,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如今小學語文教師們普遍思考的問題。
一、讀與看使感官配合
讀書是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中的知識,要讓學生真正做到讀懂課文,就必須做到讀與看的結(jié)合。從“看”的基礎(chǔ)上出發(fā),給人最直觀的視覺感受是課文當中的文字,文字是整個教材的核心,文字不但能夠給讀者一種直觀的感受,還能給讀者營造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不過,要達到這種效果,就需要讀者通過不同的讀法,結(jié)合各種不同的看法來進行?!翱础钡淖兓?,完全是參照“讀”的變化,像對一篇課文進行選讀、略讀、瀏覽等,所進行的“看”速度就較快,但對于整篇課文的理解卻不夠深入。有時,看法的不同,所讀出來的意境也不盡相同。所以,在教導(dǎo)學生讀課文時,一定要求學生必須看著讀,不可進行盲目閱讀。
例如,教師在上課前要求學生仔細看一篇課文,當教學進行到學生閱讀的階段時,教師就會發(fā)現(xiàn),仔細看過的學生在閱讀時非常流暢,而敷衍了事的學生則讀起來結(jié)結(jié)巴巴,讓人聽起來也索然無味。這就充分說明讀與看的結(jié)合跟單純的讀相比,所產(chǎn)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二、讀與背使知識積累
1.促使學生多讀,讀書多樣化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當中,由于學生的思維正處于成長發(fā)育階段,還沒有定“型”,所以就要求學生必須對課文進行多讀,要求學生多讀不是要求他們盲目地“讀”,而是要給予學生多種不同“讀”的方法,使學生能夠真正讀懂課文,能夠從讀里面收獲知識。
例如在學習《地震中的父子》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示意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閱讀,像賽讀、帶著問題去讀等等,比如從父親的角度去讀或者從兒子的角度去讀,再問問學生的感受,這都能加深學生的印象。這些閱讀方式,不但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充分地將學生帶入整個課文內(nèi)容當中去,通過不同的角度去讀懂整個課文,充分讀懂課文當中所要講的內(nèi)容。
2.促使學生多背,提高讀書效率
多讀固然重要,但卻無法過目不忘、熟記于心。所以還需要求學生多背,做到讀背結(jié)合,這樣才能熟記于心,揮灑自如。背誦能給學生一個過目不忘的效果,使學生即使在沒有課本的情況下,也能回想起課文的內(nèi)容,這樣就能對課文中的內(nèi)容和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這既鍛煉了學生的理解能力,也充實了學生的詞匯量。當然背誦不可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這樣不但達不到預(yù)期的效果,反而會使得學生失去學習語文課文的興趣。所以教師應(yīng)當教會學生多種不同的背誦法。比如:(1)分段背誦法。這個方法要求學生對整個課文進行一段一段的背誦,一般是作用在那些篇幅較長的課文上,像《草原》以及《富饒的西沙群島》等課文。(2)重點語句法。這可示意學生挑每段里面的一些重要或者經(jīng)典的語句來進行背誦,然后再將這些語句貫穿起來,最終成為整篇課文。這種方法比較適合那些主題描寫濃郁的課文,像《鳥的天堂》,里面就描寫了大榕樹的各種美態(tài),學生也可牢牢抓住里面一些跟大榕樹有關(guān)的“樹枝”“枝葉”等等,這就非常便于學生背誦。(3)抄寫法。這種方法本人不推薦,因為此類方法較為辛苦,通常適合那些背誦起來較為晦澀的古詩,像《題西林壁》。(4)抓取線索法。促使學生牢牢記住整篇文章的線索,比如文章的主角、具體發(fā)生的事情、整件事情的簡單經(jīng)過、最后的結(jié)果等。這樣能使學生事先弄清楚整篇文章的脈絡(luò),背誦起來也就更加輕快靈活。
三、讀與思使思維放飛
讀書是一個學習知識,并將知識化為己用的過程,這就要求學生在熟讀整篇課文之后,必須通過自身的想象來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自己或別人身上。這種思維的轉(zhuǎn)換要求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才能充分理解并靈活運用。
例如在學習《挑山工》這篇課文時,很多同學都認為挑山工的奮發(fā)精神是非常值得學習的,而那些游人的行為則非常不可取。有的同學經(jīng)過深入思考則會站起來反駁這種觀點,挑山工的精神固然可貴,但是游人的行為也沒有錯,因為游人是去旅游的,跟挑山工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概念。這樣就會引起所有同學的深思,從而把課文理解得更透徹。
對于閱讀教學當中的“讀”的研究和運用,不但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大大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使得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得以提升。
(作者單位: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梁嶺小學)
□責任編輯: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