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摘 要】 高中英語是高中學科中較為重要的一門,如何提高學生英語成績、提高教學質量一直是困擾著高中英語教師,其中英語寫作更是一大難題。目前我國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理念、方法等都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學目的的實現(xiàn)。本文就當前高中英語寫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主要探討了“過程寫作”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 過程寫作 高中英語 應用
1. 過程寫作的內涵
1970年西方語言學家在教育學、心理學和語言學的基礎上,提出了全新的英語寫作理論——過程寫作。它把英語寫作看成一種復雜的、循環(huán)式的認知、思維和信息溝通的過程,讓學生經歷構思、編輯和定稿等每一個步驟,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從中得到啟示。
2. 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教師不夠重視
雖然我國一直提倡進行素質教育,但是改革并不徹底,導致還有很多高中教學重點依然是在高考上面,從而重結果輕內容、重結果輕過程等現(xiàn)象普遍存在,而忽略了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對于高中英語來說,英語教師一般都是偏重于課本知識、閱讀技能的提高,除了考試,平時很少讓學生學習或練習英語寫作。英語教師不僅不重視,而且甚至給學生灌輸“選擇和閱讀更容易得分”等不良思想,一味地追求高分、急功近利。
2.2 課本與考試脫節(jié)
2001年《九年義務教育普通高級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和2003年《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的頒發(fā),使我國英語教學理念、教材編排、教學方法等都發(fā)生了極大變化。其中英語寫作在課本編排中也受到一定重視,但是課本上的英語寫作一般都是仿寫, 而且練習的話題和要求比較簡單,導致課本練習既與考試不符,又不能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因此很多英語教師在講課過程中直接忽視課本中的寫作練習,而又不進行別的練習,直接導致學生在英語寫作方面完全是自己自學。
2.3 學生不夠重視
學生不重視英語寫作有兩個原因,一是教師的不重視和考試分值低,二是學生英語基礎不好,沒有學習動力。英語教師不重視英語寫作會導致學生對英語寫作的忽視,而英語寫作在考試中分值不高,使得學生認為多背背單詞、詞匯、句型等比寫作更能得分,從而就不愿意在寫作上花時間,英語寫作自然不好。另外,有的學生由于以前英語沒有學好,英語本來就讓他們苦惱,而寫作對于他們來說更是無從下手,從而使得他們直接放棄英語寫作。
3. 如何貫徹過程寫作教學的理念
3.1 強調真實寫作
寫作的第一個問題是文章體裁的判斷和確定。英語教師需要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熟練掌握新課標要求的各種寫作體裁,使學生能夠輕松駕馭各種體裁的文章,這樣在寫作時讓學生有更多創(chuàng)新的機會。另外,過程寫作要求學生有一定的思維發(fā)散能力。最開始,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來讓學生提升自己的思維發(fā)散能力。讓三到五個人形成小組,然后根據(jù)教師給的話題,讓學生自己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一起討論,一起構思,然后共同寫出初稿,再一起修改,直達完成。小組合作討論實際上是一場小小的“頭腦風暴”,使得思維得以擴散,找到寫作的突破口,通過這樣的練習,使得學生一個人的時候也能夠很好發(fā)散思維,將真實情感融入寫作。
3.2 轉變教師角色
在過程寫作中,教師的角色不再是最原始的講解者、評改者,而是指導者、資源提供者甚至是和學生平等的伙伴、讀者。教師通過指導、鼓勵等促使學生自覺參與到過程寫作中去,在寫作前,教師提供參考題目、適當設置話題情景;學生討論時,教師可以適當提供建議;在反饋階段,教師仔細閱讀、發(fā)現(xiàn)問題并給予糾正。過程寫作中更加注重的是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教師只需要在必要的時候進行指導和幫助即可。教師角色的轉變,創(chuàng)造了一種平等、輕松的教學氛圍,也使得一些內向的學生更加勇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促使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并各有所獲,逐步提高英語成績和英語寫作能力。
3.3 過程和結果并重
過程寫作將寫作重點從結果轉為過程,并不是說排斥語法知識和寫作技能的講授,而是讓英語寫作成為一種創(chuàng)作,而不是以往的將詞匯等套入既定模型的死搬硬套,使得過程與結構并重。學生在平時英語學習中積累的詞匯、語法、結構等知識是寫作的基礎,過程寫作使得這些知識進行重新組合、編排、修改,從而創(chuàng)造出具有新的意義的東西。
綜上所述,英語寫作是考查學生綜合英語知識的應用能力的重要方法,而且過程寫作途徑符合當代語言教學理論和高中英語教學的目標和要求,因此貫徹過程寫作理念的實施對全面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
[1] 尚紅菊. 試論“過程寫作”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2014(07).
[2] 張靚靚. 過程寫作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 中學生英語(高三版),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