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會德
[摘要]列寧黨的群眾工作重要思想的內容包括:群眾工作的本質是密切黨群關系,代表和維護群眾利益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基礎,吸引群眾參與管理國家事務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抓手,教育和引導群眾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必要手段等。列寧群眾工作思想具有深刻的實踐性、鮮明的人民性和強烈的創(chuàng)新性,不僅是蘇共特別是列寧時期做好群眾工作的指導思想,也對中國共產黨的群眾工作有重要啟示意義和借鑒價值: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前提;解決民生問題,維護群眾利益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根本;理順權力關系,保障人民群眾當家作主權利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關鍵;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群眾工作的保證。
[關鍵詞]列寧;人民群眾;群眾工作
中圖分類號:A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10X(2015)03003506
作為開辟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道路的第一人,列寧不管是在布爾什維克創(chuàng)建時期,還是在革命和建設時期,都非常重視黨的群眾工作,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重溫這些思想,對于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創(chuàng)新黨的群眾工作,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意義重大。
一、列寧群眾工作思想的主要內容
在列寧的思想深處,群眾工作是最重要的,離開群眾和群眾工作,革命和建設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要做好群眾工作,就需要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采取切實措施,以爭取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一)群眾工作的本質是密切黨群關系
群眾工作從本質上講就是研究和解決黨與人民群眾關系的工作。在列寧的建黨思想中,如何密切黨群關系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由于俄共(布)不是通過選舉成為執(zhí)政黨的,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對布爾什維克黨來說至關重要。列寧指出:“數以千百萬計的群眾,——哪里有千百萬人,哪里才是政治的起點;哪里有千百萬人,而不是幾千人,哪里才是真正的政治的起點?!盵1](P446)列寧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中闡明,無產階級政黨要建立起鐵的紀律并推翻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是靠它善于同最廣大的勞動群眾,首先是同無產階級勞動群眾,但同樣也同非無產階級勞動群眾聯(lián)系、接近,甚至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同他們打成一片”[2](P5)。沒有這個條件,建立鐵的紀律就會成為空談,革命就難以成功。對于蘇維埃政權能存在多長時間,列寧認為,政權建立和長期存在的基石就是廣大人民的支持,問題的關鍵在于人民是不是跟著布爾什維克走。因此,“我們需要的是能夠經常同群眾保持真正的聯(lián)系的黨”[2](P225)。
基于對群眾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列寧提出了一系列加強黨同群眾聯(lián)系的措施。一是反對官僚主義。列寧在領導社會主義國家建設過程中敏銳察覺脫離群眾的危險,而這種危險的重要表現就是一些黨員干部沾沾自喜,官僚主義開始膨脹,排斥群眾在國家建設中的作用。列寧認為,要克服官僚主義首先必須從心里敬畏群眾,那種認為只靠共產黨員的雙手就能建立共產主義的想法是十分幼稚的?!爸挥邢嘈湃嗣竦娜耍挥型度肷鷼獠娜嗣駝?chuàng)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獲得勝利并保持政權。”[3](P57)為了反對官僚主義,列寧親自領導并改組了工農檢察院,加強了對黨和國家機關的檢查和監(jiān)督。蘇共十大和十一大還連續(xù)兩次做出決定進行清黨,從而提高了黨組織的純潔性。二是建立信訪制度。為了密切黨群工作,列寧提議成立了人民委員會接待室,并親自草擬了《關于蘇維埃機關管理工作的規(guī)定草案》,將接待人民群眾來訪工作制度化、規(guī)范化。他還以身示范,在領導工作繁忙的情況下,抽時間接待大量工人和農民來訪來信。三是通過工會等非黨組織密切黨群關系。列寧指出,無產階級領導者是工人階級執(zhí)政黨,但僅有領導者還不夠,還必須通過工會這種“傳動裝置”和其他非黨組織來做好群眾工作,密切黨群關系。
(二)代表和維護群眾利益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基礎
群眾工作的本質是密切黨群關系,黨群關系最終要以群眾的利益為紐帶。黨的方針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都必須符合人民群眾的意志和愿望,否則,群眾就不會跟黨走。列寧強調:“在人民群眾中,我們畢竟是滄海一粟,只有我們正確地表達人民的想法,我們才能管理。否則共產黨就不能率領無產階級,而無產階級就不能率領群眾,整個機器就要散架?!盵4](P109)
列寧的這一思想集中體現在俄共(布)從實行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轉變上。蘇俄國內戰(zhàn)爭時期,迫于現實形勢的需要,俄共(布)采取了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進行余糧收集,這雖然對集中有限的物力財力保衛(wèi)新生政權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農民的利益,1921年2月發(fā)生的喀瑯施塔得暴動甚至打出了“要蘇維埃,不要布爾什維克”的口號。列寧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多次接見農民代表,傾聽工農基層群眾的意見。通過對當時的經濟和政治形勢的全面分析,他提出了著名的“新經濟政策”,“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是一項更能為農民接受的經濟政策”[5](P462),農民擁有了自由支配余糧和其他農產品的權利,農民的利益從中得到保護和實現。
(三)吸引群眾參與管理國家事務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抓手
列寧認為,人民群眾是國家政治生活的基礎。在革命時期,為人民群眾爭取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這是無產階級政黨的重要任務之一;革命勝利后,要勇于破除“所謂普通工人和農民不能管理國家的這種資產階級的舊偏見”[3](P276),敢于從群眾中選拔黨員領導干部,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這是政黨保持活力、政權充滿生機的重要因素。列寧認為:“蘇維埃政權是群眾立即開始學習管理國家和組織全國范圍的生產的機關”[1](P464);“現在是工農國家做了‘主人,它就應當廣泛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并且公開地挑選最優(yōu)秀的經濟建設人員,挑選專業(yè)的和一般的、地方的和全國的行政管理人員和組織人員?!盵6](P272)列寧在領導改組工農檢察院和晚年談到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的選舉中,曾多次建議“從本階級隊伍中征集自己的管理人員”[5](P125)。
除了從普通民眾中挑選國家工作人員外,列寧還主張積極引導群眾監(jiān)督政府。列寧強調,要“使所有的人都來執(zhí)行監(jiān)督和監(jiān)察的職能,使所有的人暫時都變成‘官僚,因而使任何人都不能成為‘官僚”[7](P105)。在列寧的努力下,特別是在引入群眾監(jiān)督機制以及改組工農檢察院和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后,蘇維埃政權中存在的一些官僚主義舊作風和習氣得到了很大改善。正如列寧所說:“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不是一個黨所能實施的。只有千百萬人學會親自做這件事的時候,他們才能實施社會主義。我們認為,我們的功勞就在于竭力幫助群眾立即親自去做這件事情,而不是從書本上或從講課中學習這一點?!盵1](P464465)列寧積極引導人民群眾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思想和實踐,既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技術官僚”治國帶來的脫離群眾的負面影響。endprint
(四)教育和引導群眾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必要手段
理論掌握群眾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觀點。在列寧看來,理論要想掌握群眾,把群眾的革命斗爭性發(fā)揮出來,還須進行必要的教育,一方面是為了提高群眾的斗爭覺悟,另一方面是為了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列寧指出,“我們嚴格地單獨組成為一個獨立的無產階級政黨,其全部意義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我們要始終不渝地進行這項馬克思主義的工作,盡可能把整個工人階級提高到自覺的社會民主主義的水平”[8](P335)。
早在十月革命勝利以前,在談到政黨與群眾的關系時,列寧指出:“黨是階級的先鋒隊;它的任務決不是反映群眾的一般水平,而是帶領群眾前進。”[3](P88)“社會民主黨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都是、并且不能不是覺悟工人的代表,而不是不覺悟工人的代表;故意迎合工人的不開展狀態(tài),是最危險和最有罪的事情?!盵9](P276)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并不是放棄對人民群眾的領導和崇拜自發(fā)性。列寧強調要在實踐中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灌輸”到群眾中去。他認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10](P317)。他還指出:“真正的群眾教育永遠是不能脫離群眾本身的獨立政治斗爭,特別是不能脫離群眾本身的革命斗爭的。只有斗爭才能教育被剝削的階級,只有斗爭才能使被剝削的階級發(fā)現自己的力量,擴大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能力,清醒自己的頭腦,鍛煉自己的意志?!盵11](P247)
在執(zhí)政條件下,執(zhí)政黨要推行自己的執(zhí)政政策,也需要對群眾進行必要的教育。列寧說:“任何一個代表著未來的政黨的第一個任務,都是說服大多數人民相信其綱領和策略的正確?!盵12](P154)革命勝利后,蘇維埃政權在農村大力推行合作社,希望通過集體勞作的形式來提高農業(yè)生產率。但是在俄國,由于長時期存在農奴制度,農民的覺悟和文化程度都需要提高?!盀榱耸谷w居民人人參加合作社的業(yè)務,并且不是消極地而是積極地參加,我們還須要完成在一個‘文明的歐洲人看來并不很多的工作?!盵4](P363)“這件工作”,就是要教育和引導俄國人民,使其認識到參加合作社的好處,并參加進去。這種把服務群眾與教育群眾相結合的做法,極大地增強了廣大工農群眾對黨的事業(yè)的理解和支持。
二、列寧群眾工作思想的基本特征
任何思想理論體系都有其基本特征。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新時代形成的列寧群眾工作思想也有鮮明的特征。
(一)實踐性
實踐性是列寧群眾工作思想的基石。馬克思恩格斯理論很重要的一點是闡述無產階級政黨的先進性和產生的合理性,但是對于如何做好群眾工作,馬克思恩格斯更偏重于從巴黎公社、英國工人運動等無產階級運動中去總結,實踐經驗相對欠缺。繼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寧繼續(xù)就這一問題進行探索。在領導無產階級革命和鞏固革命政權的過程中,列寧對群眾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體認。特別是在實踐過程中,列寧一直強調群眾工作的重要性,注意創(chuàng)新群眾工作的方法,善于表達群眾的利益訴求,發(fā)揮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告誡無產階級政黨要警惕脫離群眾的危險等,這些都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群眾工作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俄國無產階級實際相結合的典范。作為指導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法論,列寧群眾工作思想來源于實踐,又指導推動實踐,并接受實踐的檢驗。斯大林對此有很恰當的評價:“列寧總是不倦地教誨我們:要向群眾學習,要理解群眾的行動,要細心研究群眾斗爭的實際經驗。相信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這就是列寧活動中的一個特點,這個特點使他能夠理解自發(fā)勢力,把自發(fā)運動引上無產階級革命的軌道?!盵13](P55)
(二)人民性
人民性是貫穿列寧群眾工作思想的紅線。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無產階級政黨是人民群眾利益的代表者。在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成為執(zhí)政黨之后,馬克思主義關于黨與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一致的,黨沒有自己私利的思想不再是抽象的理論。面對人民的利益,列寧選擇了寧可讓黨的腳步退卻,也要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他所主張的新經濟政策就是這方面的生動體現。列寧還非常重視工人階級利益訴求的表達,特別是注意發(fā)揮工會等各種組織的作用,通過引導工人積極參與國家政權建設,實現工人階級的基本權利。列寧群眾工作思想的人民性特征還表現在重視發(fā)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上。在領導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他總是一方面揭露和批判那些鄙視、誹謗群眾,企圖束縛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的反動觀點;另一方面又創(chuàng)造性地闡發(fā)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發(fā)展的主體的基本觀點,給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內涵。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原則決不在于背誦詞句的多少,不在于必須永遠遵守‘正統(tǒng)的公式,而在于促進廣泛的工人運動,促進群眾的組織和主動性?!盵14](P240)他指出:“不吸引更多的人民階層參加社會建設,不激發(fā)一直沉睡的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就談不上什么革命的改革?!盵12](P141142)所以,人民性是列寧群眾工作思想的本質屬性和價值尺度。
(三)創(chuàng)新性
創(chuàng)新性是列寧群眾工作思想的重要品質。列寧繼承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了群眾工作的理論及其方法。在列寧看來,相信群眾、動員群眾是無產階級政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很重要標志。因此,無產階級政黨必須要相信群眾,相信群眾的革命熱情,“世界上沒有一種力量能夠擊潰千百萬日益覺悟、日益聯(lián)合和組織起來的工人”[15](P195)。列寧還認為,密切黨群關系,做好群眾工作,不僅要有正確的立場,而且要采取正確的方法。在領導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列寧結合新的實踐創(chuàng)新了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工作方法,比如,充分發(fā)揮工會、非黨工農代表會議、信訪制度以及改組后的工農檢察院的聯(lián)系紐帶作用,聯(lián)系群眾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靈活多變的措施,不能采用暴力等??傊?,列寧及其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根據新的任務、新的經驗,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群眾工作理論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賦予其新的時代內容,為蘇共特別是列寧時期做好群眾工作提供了思想依據。但可惜的是,之后的蘇共沒有根據歷史條件的變化,堅持和發(fā)展列寧關于群眾工作的理論和方法,在實踐中逐步脫離了群眾,最終導致了蘇共的垮臺和蘇聯(lián)的解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