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偉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也是諸多讀者十分喜愛的名篇。筆者雖教學過多遍,但未能成功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文本賞讀。近來拜讀余映潮先生的著作,深受啟迪,筆者對《荷塘月色》的教學有了新的理解和設計,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層的審美賞讀。
一、結構美賞讀
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指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中世紀基督教哲學家奧古斯丁也把圓看作是至善至美的圖形。清代張英說:“天體至圓,萬物做到極精妙者,無不有圓。圣人之至德,古今之至文、法貼,以至一藝一術,必極圓而后登峰造極。”(《聰訓齋語》卷上)由此可見, 圓形結構是古今中外人們都極為推崇的一種最美的結構形式?!皥A”何以至美?有學者指出,主要在于它是一條最完美的閉合曲線。它到處都是凸出的,不是帶尖帶刺、癟癟凹凹的,因而是最飽滿的圖形;它的延續(xù)是無限的,既沒有開始又沒有終結,所以又是最完善、最流暢的圖形。
《荷塘月色》的行文結構就是圓形的,這不僅體現(xiàn)在作者“出門→小路→荷塘(四周)→回家”的外在行蹤上,而且還體現(xiàn)在作者“頗不寧靜→尋求寧靜→暫得寧靜→失去寧靜”的內在情感變化上。雙線交織,同步推進,內外協(xié)調,引人遐思,美不勝收。
教學時,我不僅注重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精致的圓形結構,引起學生的審美快感,還注重拓展延伸,引導學生思考“圓”體現(xiàn)在許多文化上的聯(lián)想。問題一拋,學生很感興趣,紛紛討論,各抒己見。有說寫文章要“圓熟”的,有說處世說話要“圓通”的,有說人生要“圓滿”的……不一而足。學生在品味、甄別中,感受到的是藝術的魅力,收獲到的是人生的啟迪。這樣的教學,就比單一的講圓形結構來得深刻,來得有味,來得藝術。
二、語言美品讀
《荷塘月色》的語言非常精美,尤其是4-6段。語文教學離不開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涵泳、品味、玩賞,離不開深層的情感體驗。學生只有對語言文字咀嚼較深,方能感受到語言文字無窮的藝術魅力。因此,教學時,我一改教師主賞的形式,精心設計三個賞析點,讓學生動筆賞析4-6段:1.從修辭的角度進行賞析;2.從用詞的角度進行賞析;3.從描寫的角度進行賞析。三個角度一出,學生動手動腦,邊思邊悟,邊品邊寫。每個角度寫完后,學生交流展示,甄別賞析正誤,探討賞析優(yōu)劣,在獨立完成和互動活動中,感受朱自清先生語言的無窮魅力。
第一個角度,學生信手拈來,極盡描寫之能事,分析比喻、擬人、排比、通感等修辭運用之精妙。四分之三的學生基本賞析到位,寫出有質地的賞析文字。比如“‘用亭亭的舞女的裙來比荷葉,極寫出荷葉的風姿和層次”;“寫荷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荷花的嬌羞和萬種風情”。第二個角度,學生靈活抓住“疊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量詞”等用詞特點,通過“曲曲折折”、“田田”、“點綴”、“裊娜”、“羞澀”、“一粒?!?、“一絲”等詞語的咀嚼品味,揣摩用詞的蘊味和情感的舒暢深婉。第三個角度,學生仿佛置身于一幅幅身臨其境的意境之中,或由上而下,或由遠及近,或動靜結合,或工筆渲染,讀寫相濟,相得益彰。
這種教學,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著眼于語文的本真,真正著意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課堂有動有靜,動靜結合。教學高潮迭起,課堂容量極大,“聽說讀寫”四位一體,學生在品讀鑒賞、互動交流中無形地提高了寫作鑒賞能力和聽說能力,在語文活動中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三、技法美比讀
本文的技法嫻熟,尤其是第2段和第4-6段的對比閱讀很值得玩味。我教學完第4-6段后,緊接著讓學生研讀第2段,比較其與4-6段技法的異同。學生閱讀、探討后,得出結論:相同點是第2段和4-6段都運用描寫手法,而不同點是4-6段主要運用渲染不惜筆墨去描寫,第2段則主要運用白描簡筆勾勒。詳略安排得當,繁簡相得益彰,前后勾連,出神入化,學生自然會在比較閱讀中領會文章的結構安排和用筆章法,讀寫結合,高屋建瓴。
四、人格美悟讀
文章的7-10段,作者宕開一筆,由眼前之景忽然想起江南采蓮的熱鬧場面和《西洲曲》中的句子。一動一靜,動靜結合,以采蓮姑娘的歡快(蕩船、艷歌)反襯作者的苦悶。引導學生完成這些體味后,筆者順水推舟,緊接著問:“作者為何如此苦悶?”當學生讀到“1927年7月,北京清華園”的背景時,頓時豁然開朗。原來正是“大革命”失敗給作者蒙上了層層陰影,他迷茫,痛苦,深深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而憂慮。作為在清華大學教書的一個學者,作者的苦悶正是他愛國愛民的寫照,正是他偉大人格的升華?!皣遗d亡,匹夫有責”,正是他用自己柔弱的肩膀和生花的妙筆,為我們詮釋了國人的擔當。
“美的內容,是通過具體的感性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離開了具體的形式,美的內容也就失去了從感情上打動人,感染人的力量?!保ā睹缹W基本原理》)教學是一門藝術,語文課更是藝術中的藝術。教學中沒有與作品、與作者的精神對話,沒有美的涵泳,沒有站在藝術的層面教學,語文就失其本味。注重與作品對話,注重與作者對話,注重美的涵泳,這就是我教學《荷塘月色》審美賞讀的根源。
[作者通聯(lián):貴州金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