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運科
摘 要: 十堰位于我國秦楚文化旅游帶(武西高鐵旅游帶)、中原巴蜀文化旅游帶(鄭渝高鐵旅游帶)和漢水文化旅游帶的交匯中心,文化資源異常豐富,特色鮮明。其中具有較廣泛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是武當太極文化、武當道教文化,具有一定國際交流優(yōu)勢的文化是調水源頭文化、東風汽車文化,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化是詩經文化、桃源文化、滄浪文化、遠古文化、女媧文化、七夕文化等,具有區(qū)域影響力文化是鄖陽撫治文化、庸國文化、遼瓦店子遺址文化等。武當太極文化因其國內外影響力最大、開發(fā)潛力最大、涵蓋性最大,因此可提煉為十堰城市文化核心品牌“太極天下”。
關鍵詞: 城市品牌;地理;文化;融匯;旅游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153(2015)02-0017-06
十堰不僅擁有“自然國心”的獨特地理位置,而且在元代之前長期與歷朝的核心政治、經濟區(qū)域毗鄰,成為東西、南北文化交匯之地,中國地域文化研究會會長傅廣典在《鄖陽文化考察報告——關于鄖陽文化的解讀與認定》一文中指出,“鄖陽文化周邊聯結著關中、南陽、荊襄、三峽和漢中等五大文化板塊,鄖陽文化板塊居其中”?!皬拇筻y陽文化板塊上講,它的周邊是羌戎文化、秦晉文化、伊洛文化、吳越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等等”[1]。因此,十堰文化資源異常豐富,是一系列重要漢民族文化的發(fā)源地,可以稱之為“漢民文化家園”。
一、十堰位于我國三大文化旅游帶的交匯中心
隨著近年來交通的發(fā)展,尤其是高鐵建設,十堰已成為秦楚文化旅游帶(武西高鐵)、中原巴蜀文化旅游帶(鄭渝高鐵)、漢水文化旅游帶這三大文化旅游帶的交匯中心和文化高地。遺憾的是爭取鄭渝鐵路過境十堰的希望不大,如果能夠得以補償修建與鄭渝鐵路相連,經過武當山、神農架和三峽大壩的十宜鐵路,加之已列入國務院批復的172個重大水利工程項目之一、計劃于“十三五”的2019年動工的“引江補漢”工程,那么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丹江口水庫、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干渠也成為一條便捷的世界頂級旅游文化帶。
1.秦楚文化旅游帶(武西高鐵旅游帶)。該文化帶包括西安、十堰、襄陽、隨州、武漢等著名旅游城市。并且武西高鐵還延長為福銀高鐵,直接把西北、華中和華南連接起來。楚學泰斗、著名歷史學家張正明教授在其最后一部著作《秦與楚》中認為,華夏民族性格的形成導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秦與楚,將秦與楚比做“兩股交纏的線”,并且“華夏文化是二元耦合的,即北有黃河文化而南有長江文化?!鼻爻幕m不能完全地代表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但她們是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中極其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組成部分。十堰地處鄂豫陜渝交界地,是秦國和楚國的接觸地帶,是秦楚文化交匯區(qū),經常打仗,也許早上還是秦國土地,晚上就是楚國的了,因此產生了一個成語“朝秦暮楚”。當時在十堰區(qū)域與楚國抗衡的,主要是庸國,后被楚國聯合秦國、巴國所滅。
2.中原巴蜀文化旅游帶(鄭渝高鐵旅游帶)。包括南水北調中線生態(tài)文化旅游產業(yè)帶、武當山—神農架—三峽大壩旅游帶、長江三峽旅游帶。鄭渝高鐵還將延長為京昆高鐵,把華北、華中和西南連接起來。十堰是中原、巴蜀文化的融合區(qū)域,這里重點談談南水北調中線生態(tài)文化旅游產業(yè)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長1 432公里,2012年12月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布了《南水北調中線生態(tài)文化旅游產業(yè)帶規(guī)劃綱要》,將中線旅游帶定位于“世界最大調水工程、國家生態(tài)戰(zhàn)略屏障,歷史文化富集地和國家級一流旅游目的地”;選擇確定了丹江口大壩、引江濟漢及興隆樞紐工程、陶岔渠首、沙河渡槽、穿黃工程、焦作城區(qū)段、穿漳工程、洺河渡槽、滹沱河倒虹吸、漕河渡槽、團城湖、曹莊泵站及王慶坨水庫等12處工程景觀節(jié)點,融合周邊(半小時左右車程)生態(tài)旅游文化資源形成的12個各具特色的旅游圈。十堰既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qū)、調水源頭,還擁有“南水北調第一壩”、“南水北調源頭養(yǎng)生游”和武當文化、滄浪文化品牌。位于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zhèn)的陶岔渠首樞紐工程雖然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但只是丹江口水庫的副壩。
3.漢水文化旅游帶。漢水流域是我國自然地理南北差異的過渡帶,既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南北兩大文化板塊的結合部,又是我國西部高原通向中部盆地和東部平原的走廊。鄖陽師范??茖W校副校長潘世東教授認為,漢水流域是我國的四大發(fā)祥地,即地球古老生命的重要發(fā)祥地、人類重要發(fā)祥地、中華民族的重要發(fā)祥地、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而十堰出土了1億年前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數量最多、分布最廣、龍蛋共生的恐龍蛋化石群,在漢水之濱還出土了距今100萬年、保存完好的兩個“鄖縣人”頭蓋骨化石,距今75萬年的梅鋪猿人牙齒化石,距今10—20萬年的白龍洞猿人,距今5萬年的黃龍洞猿人,構成了由猿到人最重要階段一百萬年間的一個完整鏈條,徹底改寫了人類起源于非洲的一元論歷史,使?jié)h水流域成了人類當之無愧的搖籃。并且還流傳著伏羲畫八卦、女媧補天、神農嘗百草、牛郎織女等神話傳說,尤其是鄖陽區(qū)遼瓦店子遺址,自新石器時期一直到明清都有人類居住的遺跡,文化沒有斷層,歷史沒有缺環(huán),被考古界認定為“地下通史遺址”,世界罕見,在2009年11月于鄭州召開的南水北調中線文物考古發(fā)現學術會上,被多位專家確認為楚文化的發(fā)祥地[2]。并且漢水流域的漢中、安康、十堰、襄陽、荊門,也是三國文化的集中區(qū)域。由于漢水文化的豐富內涵、鮮明特色和正在逐步被世人所認識的重要貢獻,“山水武當,源頭十堰”的宣傳語可改為“漢水武當,源頭十堰”。
二、十堰擁有異常豐富而特色鮮明的文化資源
十堰有一批專家學者和地方文史工作者,多年來默默辛勤耕耘,或風餐露宿開展田野調查,或沙里淘金進行文獻爬梳,為發(fā)掘、整理、研究、弘揚十堰地方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十堰相繼成立了一批以十堰地方特色文化為主題的研究會,如湖北武當文化研究會、十堰市漢水文化研究會、十堰市民俗學會、十堰市武當拳法研究會、十堰市鄖陽文化研究會、十堰市詩經尹吉甫文化研究會、竹山縣女媧文化研究會、鄖西縣天河七夕文化研究會、十堰市張三豐歷史文化研究會、丹江口市滄浪文化研究會、竹溪縣飲食文化研究會等,成果豐碩。十堰市委、市政府也定期開展十堰市社會科學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和“車城社科英才”評選。根據筆者手頭資料和所了解情況,僅依據著作來看,十堰地方文化研究成果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四個方面:endprint
1.文物考古研究方面。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青龍泉與大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房縣七里河》、《鄖西人:黃龍洞遺址發(fā)掘報告》,李天元、馮小波的《鄖縣人》、湖北省博物館的《鄖縣人》(長江中游的遠古人類),湖北省文物局主編的《湖北省南水北調工程重要考古發(fā)現》Ⅰ、Ⅱ、III,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有限責任公司、湖北省移民局、湖北省文物局編著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文物保護項目·湖北省考古發(fā)掘報告》系列,如第1號《鄖縣老幸福院墓地》、第2號《丹江口牛場墓群》、第3號《丹江口潘家?guī)X墓地》、第4號《鄖縣上寶蓋》,和《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文物保護項目·湖北省考古發(fā)掘報告集:湖北南水北調工程考古報告集》第1卷、第2卷、第3卷、第4卷等。十堰市文物局編寫《十堰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集萃之一——十堰傳統(tǒng)民居》、《十堰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集萃之二——十堰古遺址古墓葬》,以及《十堰文物瑰寶——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專輯》,十堰市博物館編寫《鄂西北考古與研究》、《十堰考古文集》,明安生《十堰古寨堡》。
2.方志整理研究方面。一是古志整理校注,如潘彥文主編《鄖臺志校注本》,潘彥文、郭鵬《萬歷鄖臺志校注》、《乾隆湖北下荊南道志校注》,潘彥文、王一軍主編《明萬歷鄖陽府志校注》,潘彥文、郭鵬總校注《清同治鄖陽府志》,張培玉匯編《鄖陽志匯編》(上、中、下),潘彥文主編《鄖陽舊志輯錄》(一、二、三),還有陳智富主編《鄖縣志》(康熙版簡化字重排),《鄖縣志》(同治版影印),蕭培新主編《均縣志》(校注本),《鄖西縣志》(同治版影?。?,《鄖西縣志》(民國版影印),陳程《房縣志》(同治版重排),李詩詠校注《竹山縣志古志總撰》,竹溪縣志辦整理、校注《竹溪縣志》(上、下),《竹溪縣志》(同治版影?。?,楊立志點校《明代武當山志二種》,中國武當文化叢書編纂委員會《武當山歷代志書集注》(一)。二是現代志編寫,種類非常繁多,有地名志系列,即十堰市、鄖縣、均縣、鄖西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神農架林區(qū)(時屬鄖陽地區(qū)管轄)地名志;市縣綜合志系列,如《十堰市志》、《鄖縣志》、《茅箭區(qū)志》、《武當山志》等,專題志系列,如《鄖陽地區(qū)水運志》、《十堰文物志》、《十堰市交通志》、《十堰市民政志》、《十堰市煙草志》、《竹溪植物志》、《竹溪植物志補編》、《茅箭風物志》、《鄖縣移民志》、《丹江口市移民志》、《黃龍灘房縣庫區(qū)志》、《竹山商業(yè)志》、《鄖西縣黃姜志》等;企業(yè)志系列,如《第二汽車制造廠志》及各分廠、部門志,《漢江集團志》,《東風輪胎廠志》等。
3.文化歷史研究方面。一是大量第一手材料的發(fā)掘和研究,如張華鵬《武當金石錄》(一)、《武當早期文明》、《均州水下文明》、《武當官山文明》、《武當之最》等,楊鄖生《鄖陽民俗文化》,王占北《鄂西北天工開物啟示錄》,邢方貴《鄖縣人從哪里來》,孫華凱 朱林《房陵風情》,陳新民《上庸風情》、《煉石補天話竹山》,王一軍主編《明清鄖陽歷史文獻箋注稿》(上、下),王學范、嚴永金主編《十堰古代詩歌集》,王學范主編《王世貞撫鄖詩文集》,王學范、趙學國主編《鄖陽古代詩歌》,陳程主編《文賦房陵》,郭旭陽《張三豐全集合校》,楊世泉《武當道教文化研究索引》,還有對清人嚴如煜《三省邊防備覽》、《三省山內風土雜識》等的研究整理。還有李征康發(fā)掘的伍家溝民間故事、呂家河民歌、武當神戲等,陶真典等文化工作者對武當山、房縣、丹江口、官渡、向壩等地的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歌、諺語、民俗的搜集整理,以及竹山華桂賦對武陵桃花源的發(fā)掘。二是十堰歷史研究。如張培玉《十堰市建制沿革》、《十堰戰(zhàn)事》、《鄖陽古國》,潘彥文《十堰歷史建置考》,匡裕從、屈崇麗、袁紹北主編《十堰通史》,三是十堰特色地域文化研究。如康安宇《十堰方國考》,潘彥文主編《十堰古代方國》,冷遇春、冷小平《鄖陽撫治兩百年》,張培玉等編著《鄖陽行臺考略(稿)》,匡裕從《十堰移民史》,潘世東《漢水文化論綱》,潘世東、王道國《漢水文化概論》,潘世東《漢水文化研究論文集》,王光德、楊立志《武當道教史略》,楊立志《武當文化概論》,楊立志主編《自然·歷史·道教:武當山研究論文集》,楊立志、李程《道教與長江文化》,江百龍主編《武當拳之研究》,江百龍、胡容嬌主編《武當拳發(fā)展之研究》,中國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武當武術概論》,陳永強、陳凌《武當丹道修煉》,姚天國主編《武當山碑刻鑒賞》,明安生、王素冰、袁平安《秦巴古鹽道》,王永國《滄浪地源考》,曹明權主編《女媧文化研究》,孫希清《房陵史話》,陳程《房陵帝王流放錄》,張華田主編《尹吉甫在房縣的遺址和影響》,袁正洪《尹吉甫之研究》,黎貴英主編《竹溪茶經》,竹溪縣史志辦《竹溪飲食文化輯錄》,王緒桔主編《七夕文化研究文集》,王太寧主編《千年上津》,《上津古城詩文集》(上津古鎮(zhèn)史志),王興華、王福升《鄖西雜史》,江敏、李征康主編《呂家河民歌村民俗與研究》,還有蔣顯福、匡裕從、楊立志主編《滄桑與瑰麗——鄂西北歷史文化論綱》,曹相進《地名與鄖陽》,朱富有《打造區(qū)域性中心城市之文化準備》,柯愈華《漢江之水,漢水之城,漢城之名:關于建設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生態(tài)特區(qū)的第一手資料》。
近年來還出版了系列地域文化研究叢書,如武當山特區(qū)的《武當文化叢書精選》(10冊,包括《大岳武當》、《武當山古建筑》、《武當道教史略》、《武當道教音樂》、《武當道教醫(yī)藥》、《武當武術精粹》、《武當神仙大觀》、《武當山明代志書集注》、《武當民間文學》、《武當民俗》),房縣的《房陵文化叢書》(8冊,包括《房縣夜鑼鼓》、《房縣民間故事集》、《房陵夜話》、《房縣民歌集》、《房陵帝王流放錄》、《房縣民間歌曲集》、《房陵文化論壇》、《尹吉甫在房縣的遺跡和影響》),鄖陽區(qū)的《鄖陽書庫》(6冊,包括《鄖陽文化論綱》、《鄖陽文化研究文集》、《鄖陽考古發(fā)現》、《鄖縣八百年》、《鄖陽民歌》、《漢江奇石圖冊》),鄖西的天河文化叢書(包括《七夕文化研究文集》、《天河之愛》、《天河民俗》、《鄖西縣地名情愛故事集》、《鄖西民歌·上津卷》、《天河戀》、《天河行》、《美麗的龍?zhí)逗印?、《天河民間故事集》、《天河民間歌曲集》等),丹江口市文化叢書,還有十堰市政協及各縣市區(qū)政協編印的系列文史資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