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沙 韓杰
【摘要】河北省具有非常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資源,但我省的文化軟實力建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迫切需要把優(yōu)秀的燕趙文化傳播出去,走向世界,增強與世界文化的融和與互通。本論文將研究提升燕趙文化軟實力戰(zhàn)略與我省傳統(tǒng)文化典籍英譯緊密結(jié)合的策略。
【關(guān)鍵詞】文化軟實力 河北省 典籍英譯 翻譯策略
“軟實力”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哈佛大學學者、全球戰(zhàn)略問題專家約瑟夫于上個世紀末提出,是指要通過吸引力而非武力或者利益誘惑的手段或者方法影響別人,使之接受或者認可你的觀點。對于文化軟實力這一要素,約瑟夫認為:“文化軟實力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因素,表現(xiàn)為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因此,在當前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文化軟實力成為一種以特定的文化資源和意識形態(tài)為基礎的競爭力因素,其作用顯得愈發(fā)重要,日益突出。本論文將著重研究提升燕趙文化軟實力戰(zhàn)略與我省傳統(tǒng)文化典籍英譯緊密結(jié)合的策略。
一、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意義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不僅是我國文化建設的戰(zhàn)略重點,也是建設和諧世界戰(zhàn)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十八大將文化軟實力建設確定為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習近平主席也曾指出,要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quán),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在新的歷史時期,傳統(tǒng)典籍承載著巨大的文化意蘊,擴大其對外傳播是提升我省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學術(shù)研究意義。
二、提升文化軟實力與河北省傳統(tǒng)文化典籍“走出去”
作為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河北省具有非常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資源。秦皇島、保定、邯鄲、承德和正定等地承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盡管河北省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大省,但準確而言并不是一個文化強省,特別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交流日益增多,但世界對于燕趙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不高,我省的文化軟實力建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迫切需要把優(yōu)秀的燕趙文化傳播出去,走向世界,增強與世界文化的融和與互通。
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社會的特殊文化活動,是文化傳播和交流的重要途徑,也是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關(guān)鍵要素之一。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翻譯對于本國文化對外傳播和他國文化優(yōu)秀內(nèi)容的借鑒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典籍作品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意蘊,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內(nèi)容,其闡釋與翻譯是持存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
河北省傳統(tǒng)文化典籍是我省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典籍英譯正是燕趙文化走出去的必由之路。河北文化典籍翻譯對于傳播和弘揚燕趙特有的優(yōu)秀文化,促進中西方文化融合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在文化傳播與交流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誤讀、誤譯或者文化內(nèi)涵的缺失。一些翻譯作品在國際上認可度不高,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河北省文化的外宣乃至全省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基于目前典籍英譯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一些見解,希望能夠?qū)ξ沂鹘y(tǒng)文化典籍英語有所裨益,為實現(xiàn)我省傳統(tǒng)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建言獻策。
三、河北省傳統(tǒng)文化典籍的英譯策略
1.異化vs.歸化。在河北省傳統(tǒng)文化典籍翻譯過程中,要突出中華文化,河北文化的中心地位,堅持翻譯作品的中國特色和文化內(nèi)涵。郭尚興認為,縱觀目前國內(nèi)外,尤其是國外的中國哲學典籍英譯文本,相當一部分是在依循西方哲學“神學”倫理學的框架“標準范疇”概念,乃至意識形態(tài),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獨特的內(nèi)涵進行有條理的“概念性的”切割“析解”組裝,按譯界籠統(tǒng)的說法,是在歸化到西方文化軌道上去...使中華民族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失去靈魂、無根基的生物性存在,而譯文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西方文化的跑馬場。
誠然,考慮到西方語言、文化的特點,歸化的方法確實能夠在一定意義上提升譯文的接受度,有利于文化的傳播。因此在典籍英譯過程中很多翻譯家和學者都采用了一些西方文學、宗教或者典故中的表達來解釋中華文明,這種方法就導致在翻譯的過程中,中華文化的地域性、地方性和獨特性被削弱,中國特有的文化被一定程度西化。因此在河北傳統(tǒng)文化典籍英譯過程中,要適時采取異化策略,保留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讓世界了解并接受這種獨特性、差異性。對于一些具有較強地方文化特色的核心詞匯可以采取漢語拼音的方式呈現(xiàn),從而使我們的文化進入西方語言世界和文化世界。
“邯鄲學步”、“完璧歸趙”、“三顧茅廬”、“圍魏救趙”和“負荊請罪”等燕趙成語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nèi)涵,在翻譯過程中要充分呈現(xiàn)地方文化的特殊性。采用異化的方法更有利于這種文化的傳承。這些成語可以直譯,使目的與讀者了解燕趙語言的真正特色,保留燕趙文化的精髓。當然這種翻譯并不是生硬機械的翻譯,而是以弘揚燕趙文化為中心的創(chuàng)造性翻譯。在翻譯中可以采用注釋的方式對其中的典故、歷史進行必要的闡釋。這種異化的方法可以提升讀者對河北文化的關(guān)注度,從而加深對燕趙文化的深入了解。
因此,在對待歸化和異化兩種策略的時候,譯者要充分意識到歸化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同時也應該看到這種方法的不足之處。畢竟,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既有相似性更有明顯差異。為了更好彰顯河北文化、中國文化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形成并加強中國特色文化軟實力,歸化之法更具有其重要意義。
2.對等翻譯法vs.功能翻譯法。相比較而言,對等翻譯法更能有效的傳遞出燕趙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诤霌P河北文化這一目標,在傳統(tǒng)文化英譯的過程中對等翻譯法占據(jù)了突出的地位,毋庸置疑,功能翻譯法,同歸化法相似,有利于目的語讀者無障礙地閱讀和欣賞承載著豐富文化內(nèi)涵的國內(nèi)典籍,具有其進步意義,但是,這種手段和方法并不利于燕趙文化的傳播。
3.忠實對等原則。李正栓教授指出:“世界上各種文化并存,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恐怕沒有一個國家愿意讓自己的文化被同化。翻譯家或工作者的任務也不是消滅文化差異,譯者在進行翻譯時不能一味逢迎譯語文化而任意改變源語文化。當然,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可以做一些變通?!?/p>
在河北省文化典籍英譯過程中要堅持李正栓教授所提出的忠實對等原則,在文化交流的同時,求同存異,保留中華文化的特殊身份并最終將其推廣。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承載著不盡的文化內(nèi)涵,折射出河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nèi)涵。在這部驚世駭俗的作品中,有大量的習語和成語,這些成語是河北文化,中華文化的積淀。對于西方讀者,這些意蘊豐富的成語超越了他們的理解范圍。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堅持忠實對等原則,既要忠實與原文,又要能充分體現(xiàn)文化之間的交流。忠實主要體現(xiàn)在忠實地呈現(xiàn)中國文化內(nèi)涵,忠實地展現(xiàn)中國特色。中國文化的缺失就是對忠實的背離。
以“三顧茅廬”和“望梅止渴”為例,這兩個成語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文化背景。在異化和歸化兩者之間很難抉擇,異化的手法會使其人文內(nèi)涵喪失,歸化的手法可能會引起種種誤讀。為了更加忠實地再現(xiàn)其文化內(nèi)涵,譯者需要采用歸化之法。為了幫助讀者去理解,加注不失為一個重要方法。對于中國人,“三顧茅廬”承載著三國鼎立的歷史背景,承載著魏、蜀、吳以及劉備的真誠和諸葛亮的智慧。而“望梅止渴”,與之相似,展現(xiàn)了魏王曹操的才華與其士兵的抱怨。諸如此類的成語還有“圍魏救趙”、“金枝玉葉”、“桃園結(jié)義”和“南柯一夢”等。
“攀龍附鳳”一詞有著更加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由于“龍”一詞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存在,且意思大相徑庭,所以忠實對等的傳遞此字的內(nèi)涵就顯得尤為重要。翻譯不當可能會引起交際的障礙,甚至是對中國文化的誤讀和恐懼。在中國文化里“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代表著權(quán)利和好運,皇帝被稱為“龍”,皇子被稱為“龍子”。然而,在西方文化里,“龍”是怪物、猛獸,非吉祥之物。
與“龍”相似的成語還有“九五之尊”,此詞是指王權(quán),皇帝。如果僅僅將其中的數(shù)字“九”和“五”翻譯出來或是僅僅解釋為王權(quán),均不能傳遞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中國語境中,數(shù)字被分為“陰”和“陽”?!熬拧笔顷栔凶畲笠粋€數(shù)字,同時也是很吉祥的一個數(shù)字。因此,“九五之尊”才指最重要的一人。因此,忠實對等原則是傳統(tǒng)文化典籍英譯中的一條重要原則和重要方法。
河北省文化典籍英譯是一個很大的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努力才能真正做好。河北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翻譯和傳播的過程中,需要各級政府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加大資金投入和課題審批力度,支持、鼓勵和引導相關(guān)教師、學者加入到燕趙文化對外傳播的隊伍中來。建設一支高水平、強能力的翻譯隊伍是非常重要。
總之,在翻譯承載特殊文化內(nèi)涵的詞語時,譯者要堅持以文化傳承為基本原則,靈活使用歸化和異化的手法,盡量使譯文做到忠實對等。只有這樣才能彰顯河北和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推動中國文化向世界傳播,最終提升我省的綜合實力。
參考文獻:
[1]郭尚興.論中國典籍英譯與全球文化和諧共處[M].中國翻譯協(xié)會“第十八屆世界翻譯大會論文集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
[2]李正栓.忠實對等:漢詩英譯的一條重要原則[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8).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項目“‘提升燕趙文化軟實力視角下的河北省傳統(tǒng)文化典籍英譯研究”(項目號:20140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