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欣佚
睡前熱水泡腳是中國傳統(tǒng)的衛(wèi)生保健方法,既解除疲勞,又利于睡眠,同時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代謝,強身健體。在足浴水中加入中藥,更可利用皮膚對中藥的吸收和藥物對足部經(jīng)絡穴位的刺激來達到多種治療作用。中藥泡腳不僅簡便易行,而且可以避免中藥內(nèi)服時的不良口感和對消化道的刺激以及其他的一些副作用,所以長期以來深受醫(yī)生和患者的推崇。
近來,由于各種可以自動加熱的足浴盆的生產(chǎn),使得中藥泡腳熱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中藥泡腳雖然有諸般好處,但并非人人適宜。
首先,熱水泡腳本身就是一個熱性的刺激,對虛寒體質(zhì)的人是有好處的,對平和體質(zhì)的人也有幫助,但對于熱性體質(zhì)的人來說就弊大于利了。小兒為“純陽之體”,所以對于青少年和嬰幼兒,我們是不主張長時間熱水泡腳的。而泡腳的中藥,大多選用溫熱類的藥材,這就更不適合熱性體質(zhì)的人了。近階段,我們就遇到了好幾例由于中藥泡腳而導致各種“上火”癥狀的患者,比如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和盜汗等。
中藥泡腳對各種因寒和瘀血造成的疾病有較好的療效,比如:手足冷、畏寒、關(guān)節(jié)痛、痛經(jīng)、慢性的腹痛腹瀉等。對于高血壓病、糖尿病、腦血管意外等老年人常見的病,則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緩解癥狀、減輕病痛;用得不好,則加重病情、產(chǎn)生意外。
理論上,用活血化瘀類的中藥泡腳對高血壓病是有好處的,因為血管擴張了,血壓應該往下降。但在臨床上我們遇到了多例用中藥紅花和艾葉泡腳后血壓上升的病例。分析其原因,我們認為這類患者都是陽盛體質(zhì),在活血的同時,沒有“引熱下行”,如果在中藥里加入能夠“引熱下行”的吳茱萸、甚至加一點鹽,則應可以避免這類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糖尿病,中醫(yī)多認為與“陰虛燥熱”有關(guān),一般是不需要中藥泡腳的。但為了防止“糖尿病足”的發(fā)生以及早期的治療,是可以用中藥泡腳的。但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是水溫不能過燙、泡腳時間不能過長;第二是選擇藥性溫和的活血類藥物,避免使用對皮膚刺激較強的藥物;第三是足浴液一定要過濾干凈,不能有藥渣殘留,以免皮膚受傷。
對于腦血管意外(中風)的患者,中藥泡腳可以改善循環(huán),促進功能的恢復,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類患者由于年齡偏大,加上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病變而導致感覺遲鈍,泡腳時可能會引起燙傷。家屬或護理人員一定要試好水溫后再讓病人浸泡。
另外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太飽太餓時都不宜泡腳;老人泡腳時間不宜過長;血壓偏低者泡腳時間宜短;孕婦禁用活血類藥物泡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