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嵐
“新木匠”主義
一塊木頭,從被砍伐到成為一件家具,在不同時代會經(jīng)歷不同的過程。無論古代還是現(xiàn)代,人們對木制家具的熱愛從未停止過,對它們的傾注和折射出的情感看似平凡卻又百感交集。
木工是一項職業(yè),也有人愿意將其當作興趣去玩。在這個換燈泡也要請物業(yè)幫忙的時代,省城一些白領卻喜歡舞錘弄斧當“魯班”。在他們看來,新木匠主義不是對傳統(tǒng)的顛覆,而是對人的主體感的發(fā)掘。
“新木匠”的濟南樣本
老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驢木匠品牌創(chuàng)始人王景軍來說,他的“利器”是多年傳媒從業(yè)經(jīng)驗得來的物品與美感的思辨能力。
2008年,王景軍與兩位同學在北園租下一間18平的小屋,用積蓄購買了十余臺二手設備,認真搗鼓起木頭來。從一開始,王景軍走的就是技術路線,平刨、壓刨、臺鋸、帶鋸、角磨機,一塊粗糙的木料,經(jīng)過數(shù)臺設備的切割、鉆孔、打磨,擁有了光滑平面和流暢線條,之后小木桌、梳子和煙灰缸相繼誕生。
這種DIY性質的工作沒持續(xù)多久,即有人慕名前來定制家具。第一單生意是家具四件套,包括大衣柜、鞋柜、小立櫥和電視柜,因為沒有成本核算的經(jīng)驗,王景軍就隨便報了個4000塊:“大衣柜是整柜設計,背板厚實,幾個書生把它扛下樓就累得幾近虛脫?!?/p>
現(xiàn)在想來,這單生意看似笨拙,卻給王景軍打開了一扇窗?!澳竟け臼菒酆茫也幌M约撼蔀椤炙嚾?,而是希望將其當做事業(yè)來經(jīng)營?!贝撕?,王景軍租賃廠房、組建團隊,創(chuàng)立木工坊。
“我的發(fā)展思路包括三方面,獨立設計、適當規(guī)模和品牌?!?012年,王景軍把自己在木工論壇用了十年的網(wǎng)名“驢木匠”注冊成品牌,創(chuàng)立了工作室。
在位于濟南仲宮鎮(zhèn)上海街的驢木匠會客廳,記者看到,陳列品以家具和家居為主,前者傾向于訂制,后者則可規(guī)模生產,在淘寶店上銷售。原料以北美木材為主,如白橡木、紅櫻桃、黑胡桃等,“北美木材耐受性高,結實,使用壽命也較長?!?/p>
“傳統(tǒng)木工出徒至少三年,前30個月都是給師傅打雜,最后三個月才是實在的叫手藝,北美木工有大量完備的工具和模板,可以替代許多技術上的欠缺,但同樣需要一顆審美的心。”以選料為例,稍講究美感的人都會將較好的直紋選擇放在一起拼板,這些紋理美麗的材料用于桌面、臺面,稍次的用于隱蔽部位,保證家具美觀性,而一些小工廠為節(jié)省人力往往省去這一環(huán)節(jié)。在王景軍看來,線條是否平整、拼板是否規(guī)律、打磨是否干凈、備料是否一致、隱蔽部位是否平滑,這些細節(jié)往往決定了家具的價值。
而在一些環(huán)節(jié),仍需要手工完成。以油膜打磨工藝為例,這道工序往往由專業(yè)女工承擔,她們通過眼看手摸,將加工件的每一個細節(jié),進行細致充分的打磨,只有耐心、細膩的工人才可勝任,也是專業(yè)實木家具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
或許,在王景軍看來,不論時代如何發(fā)展,機器始終不能完全替代手工,這就是為什么直到現(xiàn)在不少人仍然熱衷于做木工的原因。
經(jīng)歷了木制家具的雕梁畫柱和同質化,個性化需求從未像今天這樣強烈
距離驢木匠會客廳十公里處,王景軍的木工加工廠在一座三層小樓中。
“做木匠沒法兒有潔癖。”王景軍一再提醒著。果然,小樓中滿是各種木料的香味,設備開啟,已經(jīng)過處理的噪音鼓動耳膜,紛飛的鋸末在光線中飄動。在一樓大廳,鋸、刨子等傳統(tǒng)工具被陳列在右面,而王景軍口中的“DIY”型設備集中在右面。
“一般木工俱樂部的活動在這里舉辦,都是簡單的手作品,讓大家培養(yǎng)愛好鍛煉手藝。”據(jù)了解,作為濟南歷史最“悠久”的木工俱樂部,驢木匠定期舉辦活動,收費最高只有100元,愛好者往往慕名前來,卻少有堅持。王景軍稱這種木工愛好是“葉公好龍”,一是受不了彌散的煙塵和噪音,更耐不住長時間的重復工作和反復磨礪。
采訪當日,有兩位山東師范大學的學生來做有關“手工原創(chuàng)品牌”的調查,據(jù)他們調查,目前濟南范圍內的原創(chuàng)手工品牌并不多,擁有獨立品牌的木匠工作室也只找到驢木匠一家。
實際上,我們以前是不缺少木匠的。明清時期,精工巧匠多服務于皇宮貴族,當時人們從外觀的華美高貴程度來評判家具的優(yōu)劣。
1970年代,中國家庭大多用手工“打”的家具,一件家具或許就是一位師傅的代表作。從選料、鋸材到刨光、上釘、刷漆,幾乎全部手工完成?!澳菚r工匠師傅就住在主人家里‘打家具,一‘打就是將近一個月,主人提供料,師傅管加工?!痹谝患揖哂檬畮啄甑哪甏Y實耐用成為衡量家具的主要標準,即使某些地方有些瑕疵,只要不影響使用都沒關系。
此后,西方從工業(yè)化向后工業(yè)化社會轉變。經(jīng)濟的狂奔突進和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帶來產量劇增、效率至上、價格低廉的機器大生產方式。工廠和流水線的誕生,加速了最后一批工匠的流散。此后,木匠一如其他工匠一樣,隱沒于民間,而工人這個群體和階層于流水線上艱難誕生。
經(jīng)歷了木作家具的雕梁畫柱和同質化,我們對個性化的需求從未像今天這么強烈,在近兩年的家居展會上,我們看到了木作紅酒杯、木器花插,甚至是用各種回收木材重新制作的家具:從傳統(tǒng)的農業(yè),到新興制造業(yè);從手機生產線到各種“小而美”的電商自品牌,“拜手工教”和工匠精神成為迷茫了太久的中國實業(yè)家、創(chuàng)業(yè)者們眾里尋他之后抓住的教義與口號。
被稱作“日本手工匠傾聽者”的鹽野米松發(fā)現(xiàn),沒有了手工業(yè)之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那些經(jīng)過人與人之間的磨合與溝通之后制作出來的產品,使用起來是那么的適合自己的身體,還因為他們是經(jīng)過手工一下下地做出來,所以他們自身都是有體溫的。這體溫也讓使用它的人感到溫暖”。
當然,作為一件家具,實用仍然是第一位的,比如椅子必須要舒適,柜子要有足夠的空間,如果一個小茶幾有暗格功能或者可以自由組合,這種附加價值無疑會給主人帶來更多驚喜。其次是形式,家具的氣場取決于設計師的感覺,而設計師的感覺又來自于他的設計經(jīng)驗、人生體驗以及手、腦、心的結合,只有具備了這些因素,才能將閱歷轉化為感受器物的美好,對它的情感表達,以及讓器物與人與家之間形成互動。在個性化得到了空前尊重的今天,木制家具不再循規(guī)蹈矩,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設計并制作一件家具,或者讓那些有品位的木作來提升我們的生活。
新工匠的“光韻”“溫度”,體現(xiàn)出的是人的主體感
47歲的政治哲學博士馬修·克勞福德在美國開了一間摩托車修理店,十年的修理工經(jīng)歷讓他寫了一本書。出書后,他被政府官員邀請一起吃飯,費上好大勁才將雙手洗得干干凈凈。當其他國家的哲學家同行來他工作室時,他總要提醒他們走路時別被地上的空氣軟管給絆倒了。
2010 年,克勞福德的《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在美國出版后,立即成了暢銷書。評論者們將他的書視作“新一代的《禪與摩托車修理》”(又譯作《萬里任禪游》),將作者本人視作梭羅和羅伯特·M. 波西格(前書作者)的繼承者。
今年5月,該書在國內出版。馬修·克勞福德在第一章的標題里開宗明義地提出:尋回失落的工匠精神?!肮そ尘瘛笔侵腹そ硞儗ψ约旱漠a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工匠們對細節(jié)有很高的要求,他們追求完美和極致,努力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p>
克勞福德并非第一位對工匠精神有感的現(xiàn)代人。德國哲學家本雅明在其著作《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書認為,相比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手工原作,“即使最完美的藝術復制品中也會缺少一種成分:藝術品的即時即地性,這一切構成它的原真性,原真性是復制所達不到的?!?/p>
與流水線、印刷術、攝影、復制技術帶來的“產品”不同,本雅明將獨一無二的“作品”所具有的特質稱作“光韻”(Aura)。在機械復制與大生產技術帶來的產品中,他發(fā)現(xiàn),作品的“光韻”隨之凋謝與消失。
在書中,克勞福德感到,“作為消費者,我們被龐大的不可抗力量所控制;而作為工作者,我們每個人的主體性慢慢消失?!?/p>
克勞福德所傷逝的“工作者主體性”,正是消失于20世紀以來,被視作開展工業(yè)一般方式的標準化生產、流水化作業(yè)。從曾經(jīng)帶有“光韻”“溫度”“獨一無二”的作品,到機器流水線制造的“產品”。這個變化背后是制造者從工匠到工人身份的變化。
不論工作者還是其作品,都不再具有自身的完整性、尊嚴和“光韻”??藙诟5掳l(fā)現(xiàn),“想要抓住這個世界,有些人開始在紐約的公寓樓頂種菜養(yǎng)雞,有的人開始織毛衣?!庇H手制造一個物品,與這個世界發(fā)生最直接最實在的聯(lián)系,在久違的手工勞作里,“雖然會把指甲弄臟,但會給我?guī)硪环N主體感”。
工匠的身份令克勞福德意識到作為人的“完整性”?!白谵k公室里的人可能會覺得與世界脫節(jié),而手工勞動者卻能實實在在地改變世界,哪怕只是修一個馬桶、裝一個燈泡?!笨藙诟5逻€引用了哲學家漢娜·阿倫特的話,人們制作的耐用品“讓他們對這個世界產生親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