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標
【中圖分類號】G633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信息技術不再單純是學生學習的對象,它還是工具。是獲取信息的工具、是學習交流的工具等等。信息技術已經是一中必不可少的,必須掌握的技術。信息技術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以及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術課在中學學科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得到提升同時,這也對我們信息技術教學提出了挑戰(zhàn)。
〔關鍵詞〕信息技術反思 觀念 基礎 團結協(xié)作精神 評價
一、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根據我自身的教學實踐及通過與同行間的交流,發(fā)現當前信息技術課堂中存在很多問題。①學生觀念問題:很多學生認為信息技術是副課,學不學不會影響升學。雖然學生很喜歡上信息課,但心思不在課堂,熱衷于玩游戲、聊天、上網等。②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任務完成的差異性很大,好的學生“吃不飽”,差的學生卻無法完成任務。③學生缺乏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小組合作學習變成個別優(yōu)秀學生的個人秀,有些動手能力差的學生干脆成了旁觀者,他們沒有從中得到鍛煉和提高。④教學評價流于形式,蜻蜓點水,甚至將其擺至可有可無的地位,沒有發(fā)揮教學評價的積極作用。
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反思
針對以上問題,下面就結合自己教學實踐,談談我對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幾點反思:
1、作為教師首先應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充實自己。
現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新課程的實施,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我們自己應該不斷充電,不斷用新的知識來武裝自己,從而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輕松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才能不斷向學生介紹信息技術發(fā)展的最新前沿,才能激發(fā)學生躍躍欲試的心理,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教師心服口服,從而輕松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
2、端正學生態(tài)度,搞好師生關系。
親其師而信其道。建立威信也是師生關系和諧的重要條件,教師必須具有威信,才能被學生認可,才能成為被學生認可的權威。要建立威信,首先自己要有扎實的專業(yè)技術和教學水平,要讓學生佩服你;其次,教師的要有人格魅力;再次,平時要多喝學生交往、溝通,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有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就能喜歡的你的課,課堂氣氛也就能活躍起來。
3、學情,確定合理教學目標。要提高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性,需要我們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準確把握好教學目標,確定好教學的重點難點。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百勝。教學也是一樣,我們只有了解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從而制定出合理的教學目標,讓全體學生在層次性的任務中“因材施教”,才能完成有意義的學習。
4、調整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習興趣。
興趣越大,則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如果教學內容跟著課本走,內容過于簡單,知識面窄,重復性多。學生很容易產生枯燥的消極想法,所以在教學法過程中,適當的調整教學內容,簡單的知識內容我則采取了自學和學生獨立制作的方法,盡量做到“精講多練”、“學生講,輔助指導”、“讓學生自主學習”等方法。在最后的作品展示課上,同學們積極思考發(fā)現自己作品的不足之處,并能通過觀看其他優(yōu)秀作品找到完善之法。對學生作品,應多鼓勵、欣賞、贊揚學,讓學生體驗成功感。用這種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5、創(chuàng)設和諧氛圍,推進分層教學
因為學生來源不一樣,基礎也參差不齊,有的學生基礎較好,有的學生基礎很差,基礎好的學生,在老師還沒講完時就會操作了,而基礎差的學生總是害怕操作,不愿意動手。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讓我懂得,堅持鼓勵和誘導相結合,排除學生學習中各種心理障礙,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創(chuàng)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是保持他們學習情趣的有效手段。于是,根據學生實際,每班在分組的基礎上,我讓幾位基礎好的先掌握的同學當"小老師",把他們分到各組去,這樣即可以減輕教師逐個輔導學生的壓力,也使"小老師"們得到鍛煉,使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還克服了部分學生因怕問老師問題而舉步不前的現象,從而使所有的學生各得其所。在這種分組情況下,教師并沒有失去作用,我們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輔導個別的計算機"特困生",使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計算機操作水平。同時,在同學互相輔導學習中增進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創(chuàng)造出合作學習的和諧氛圍。
6、巧妙設計教學任務,采用任務驅動式的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認真鉆研教材,認真?zhèn)湔n,圍繞相應的知識點多搜集一些相關的資料,從而巧妙地設計教學任務,將每一個任務都設計的明確、合理、科學,將所要傳授的各個知識點蘊含于各個任務中,將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分解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讓學生完成了相應的任務后,從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識。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從而讓學生擁有學習真正主動權。
7、 有效開展多元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有效的教學評價也以三個維度入手,以三維目標的實現來衡量。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評價要著眼于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習的進步。過程性評價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診斷??梢越o學生建立電子檔案袋,記錄包括學生作品成果、課堂上對學生的觀察、學生的自我評價等,并進一步制作成網上課程評價體系,作為學生成長和進步的記錄,以此開展有效的過程性評價。
課堂教學評價包括教師評價、自評、互評等評價方式。在教師評價中,教師要用欣賞、幫助、肯定的眼光去評價學生,評價要語言豐富、到位、及時,要體現出教師較高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和專業(yè)的技術知識儲備。在學生自評和互評中,教師可使用控制軟件及時地讓其他同學進行點評,也可利用輔助網站實現自評和互評。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逐步認識自己“學會”的過程是否合理有效,在學習中使用的方法是否得當,結果是否正確。通過自評,使學生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通過學生之間互評,使學生學會辨別,學會欣賞,學會評價。
總之,信息技術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各種課堂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求知欲,使學生愛學;要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會學;要善于創(chuàng)造條件,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發(fā)揮學生主動性,使學生能學;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思維能力,使學生好學,促進他們的有效學習;要不斷摸索、反思、總結,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進而實現信息技術教育的總體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適應時代的要求!
參考文獻:
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王吉慶.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李藝,李冬梅.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繼承與創(chuàng)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