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都是"/>
孫榮艷 范正俊 馮云萍 浩一竹
房顫是缺血性中風(fēng)發(fā)生的最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10%~15%的缺血性中風(fēng)和25%的中風(fēng)(年齡>80歲)都是由房顫引起的[1]。對于非瓣膜病患者,需使用CHADS2評分法對患者進(jìn)行危險分層。評分≥2的患者發(fā)生血栓栓塞危險性較高,應(yīng)該接受華法林抗凝治療[2]。本文通過回顧本院2013年老年非瓣膜性房顫患者符合要求的病歷,對其規(guī)范化抗凝治療的原因進(jìn)行分析,以提高這組人群規(guī)范化抗凝治療的水平。
1.1 一般資料 調(diào)取2013年1-12月份本院住院年齡超過60歲,診斷包含有心房顫動的患者,其中接受抗凝治療的患者213例,符合要求的患者有161例;排除的52例分別為:檔案不全者31例(14.5%),死亡8例(3.8%),因其他原因使用華法林13例(6.1%)。記錄患者的基本特征、出血的危險因素(大出血史、貧血等)、華法林使用患者的所有INR值等基本信息。
1.2 CHADS2評分法 依據(jù)CHADS2評分法將入組患者按得分值分組。CHADS2:依據(jù)患者是否近期充血性心衰(cardiac failure,1分)、高血壓(hypertension,1分)、年齡≥75歲(age,1分)、糖尿病(diabetes,1分)和血栓栓塞病史(stroke[doubled],2分),確定心房顫動患者的危險分層[2]。
1.3 抗凝規(guī)范化治療方案 根據(jù)CHADS2評分法,評分=0分的患者可不需抗凝治療,評分=1分的患者可考慮華法林或阿司匹林(每日100~300 mg)治療。評分≥2的患者發(fā)生血栓栓塞危險性較高,應(yīng)該接受華法林抗凝治療,使凝血酶原時間國際標(biāo)準(zhǔn)化比值(INR)維持在2.0~3.0。
1.4 統(tǒng)計學(xué)處理 分類數(shù)據(jù)用百分?jǐn)?shù)表示并進(jìn)行比較。計數(shù)資料使用 χ2檢驗。P<0.05認(rèn)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1 用藥情況 161例的用藥情況見表1。28例(17.4%)使用華法林治療;99例(61.5%)使用阿司匹林治療;11例(6.8%)使用氯吡格雷治療;15例(9.3%)使用阿司匹林合并氯吡格雷治療;8例(5.0%)使用其他口服抗凝藥治療。
2.2 評分結(jié)果及抗凝治療情況 依據(jù)CHADS2評分系統(tǒng),對不同用藥的患者進(jìn)行評分,結(jié)果見表l。0分組 10例(6.2%),1分 組 45例(28.0%),2分 組106例(65.8%)。各藥品使用患者所占百分比見表l。其中華法林在各組中的使用率分別為2例(20.0%)、5例(11.1%)和21例(19.8%);單用阿司匹林在各組中的使用率分別為7例(70.0%)、32例(71.1%)和60例(56.6%)。1分組和≥2分組符合規(guī)范用藥的患者為58例,占該組的38.4%。使用最多的抗凝劑為阿司匹林為92例,占該組的60.9%;其次為華法林,使用人數(shù)為26例(17.2%),氯吡格雷和氯吡格雷聯(lián)合阿司匹林抗凝治療的分別為11例(7.3%)和15例(9.9%)。26例接受華法林治療的患者,出院后隨訪21例(80.7%),5例因無條件進(jìn)行INR檢測,放棄使用華法林,其中11例(42.3%)INR2.0~3.0,在目標(biāo)范圍內(nèi)?!?分組患者華法林使用與否的基本情況及并發(fā)癥對照情況如表2所示。≥2分組患者平均年齡76歲,使用華法林21例,平均年齡73歲,未使用華法林85例,平均年齡75歲?!?0歲的高齡患者45例,未使用華法林的占該組的93.3%,未服藥組顯著性高于用藥組(P<0.01)。合并癥方面:有高血壓的患者最多為84例,占≥2分組的79.2%,其次冠心病/心肌梗死(CAD/MI)的患者為70例,占≥2分組的66.0%,其他伴慢性心功能不全、2型糖尿病、中風(fēng)/陳舊性腦梗死、肝腎功能不全分別占≥2分組總?cè)藬?shù)的57.5%、31.1%、24.5%、14.1%,≥2分組中并發(fā)癥種類多、人數(shù)多、相互交叉,使用和未使用華法林的患者對比結(jié)果,兩組均出現(xiàn)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分組中有3例有明顯的出血史,使用和未使用華法林的患者出血史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1 不同用藥患者CHADS2評分結(jié)果
3.1 房顫規(guī)范化治療狀況分析 根據(jù)CHADS2評分法,評分=0分的患者可不需抗凝治療,評分=1分的患者可考慮華法林或阿司匹林(每日100~300 mg)治療。評分≥2的患者發(fā)生血栓栓塞危險性較高,應(yīng)該接受華法林抗凝治療,使凝血酶原時間國際標(biāo)準(zhǔn)化比值(INR)維持在2.0~3.0。有研究表明,房顫患者使用華法林規(guī)范抗凝治療降低中風(fēng)風(fēng)險的程度高于阿司匹林(62%vs 22%)[1],本研究中有58例(38.4%)患者遵照心房顫動規(guī)范抗凝治療:CHADS2=1分患者可考慮華法林或阿司匹林治療,1分的患者使用華法林或阿司匹林抗凝的為37例(82.2%);≥2分患者使用華法林的為21例(19.8%),1分組中使用阿司匹林的為32人,占該組的71.1%,一方面在房顫低分值(1分)患者抗凝治療中阿司匹林具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在房顫高分值(≥2分)患者抗凝治療中華法林的地位明顯偏低。有10例(6.2%)患者未遵循心房顫動規(guī)范抗凝治療:0分患者10例(6.2%)進(jìn)行了華法林或阿司匹林的抗凝治療。
3.2 評分≥2組華法林抗凝使用率低的原因分析 評分≥2組85例中因各種原因無法使用華法林抗凝為:45例(52.9%)為年齡≥80歲,出血風(fēng)險大;肝功能不全7例(8.2%)、腎功能不全9例(10.6%)、出血史和/或出血風(fēng)險3例(3.5%)。21例中有10例CAD/MI已使用阿司匹林、氯比格雷抗凝,因考慮加用華法林抗凝,將增加潛在的出血風(fēng)險而不使用,醫(yī)生認(rèn)為不適用3例(未對不用原因進(jìn)行闡述),5例因無條件進(jìn)行INR檢測而放棄使用華法林,另有3例因醫(yī)生處方習(xí)慣而未使用華法林。
表2 評分≥2使用華法林和未使用華法林的患者情況對比表
3.3 房顫并發(fā)體循環(huán)栓塞的危險性甚大。栓子來自左心房,多在左心耳部,因血流淤滯、心房失去收縮力所致。抗凝治療是房顫治療策略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心房顫動(auricular fibrillation,AF)是臨床最常見的心臟疾病之一。2004年中國14個省份和直轄市自然人群中29 079例30~85歲成年人的流行病學(xué)調(diào)查提示,我國房顫總患病率為0.77%,在50~59歲人群中僅為0.5%,在≥80歲人群中高達(dá)7.5%[2]。
評分≥2的患者發(fā)生血栓栓塞危險性較高,應(yīng)該接受華法林抗凝治療[2]。通過規(guī)范抗凝治療的目的是讓血栓栓塞危險性高(高分值)的患者受益。分析本院老年房顫患者華法林的抗凝治療率低的原因。首先,臨床醫(yī)生擔(dān)心華法林治療的出血風(fēng)險[3-4],唯恐增加這些患者的死亡率、發(fā)病率、致殘率和住院時間[5]。有報道稱年齡>75歲患者的出血發(fā)生率(10.1%)比年齡<75歲的患者(8.2%)高[6],本文42例≥80歲(93.3%)沒用使用華法林,擔(dān)心高齡患者出血率增高并非沒有道理。
本文中,規(guī)范抗凝治療的房顫患者,低分值(1分)患者中阿司匹林的地位比高分值(≥2分)患者中華法林的地位高,有85名(80.2%)≥2分患者沒有接受華法林治療,從另外一個側(cè)面可以看出,臨床醫(yī)生對心房顫動規(guī)范抗凝治療內(nèi)容的熟悉程度,是決定選擇治療用藥取舍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規(guī)范抗凝治療中,要求接受華法林抗凝治療,使凝血酶原時間國際標(biāo)準(zhǔn)化比值(INR)維持在2.0~3.0。本文26例接受華法林治療的患者,出院后隨訪21例(80.7%),5例因無條件進(jìn)行INR檢測,放棄使用華法林,其中11例(42.3%)INR2.0~3.0,在目標(biāo)范圍內(nèi),達(dá)標(biāo)率很低。有研究發(fā)現(xiàn)標(biāo)準(zhǔn)INR范圍(2.0~2.5)和低抗凝強(qiáng)度治療INR(1.6~2.0)之間未出現(xiàn)顯著性差異[7]。較低的INR治療范圍是否能改善老年房顫患者的預(yù)后,不是本文研究重點,但即使是這樣的結(jié)果,老年房顫患者接受華法林的治療率仍然很低。
最后,華法林使用率低的原因,是患者選擇和用藥依從性差。很多房顫患者對房顫本身及其后果和治療了解甚少[8],這也可能是老年患者使用華法林少的一個原因。
總結(jié)上述分析華法林使用率低的原因,首先,需要臨床醫(yī)師認(rèn)真學(xué)習(xí),用最新的教科書中房顫抗凝治療的要求,對老年房顫患者進(jìn)行評估,應(yīng)用規(guī)范抗凝治療,特別是針對高分值的老年患者,掌握華法林規(guī)范治療及治療范圍,更好地為患者服務(wù)。其次,加大對患者宣教,讓患者了解房顫的危害及服用華法林的利弊,盡量消除患者對華法林不良反應(yīng)——出血的擔(dān)心,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第三,建議相關(guān)學(xué)科委員會牽頭完善房顫登記制度,督促臨床醫(yī)生規(guī)范心房顫動的抗凝治療,提高患者對房顫的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降低老年房顫患者的致殘率、死亡率和縮短住院時間。
[1] Hart R G,Benavente O,McBride R,et al.Antithrombotic therapy to prevent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a meta-analysis[J].Ann Intern Med,1999,131(7):492-501.
[2]葛均波,徐永健.內(nèi)科學(xué)[M].第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188-190.
[3] Kneeland P P,F(xiàn)ang M C.Current issues in patient adherence and persistence:focus on anticoagulants for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thromboembolism[J].Patient Prefer Adherence,2010,12(4):5l-60.
[4] Coil-Vinent B.Anticoagulant in atrial fibrillation:a changing concept[J].Emergenclas,2009,21(12):403-404.
[5] Antani M R,Beyth R J,Covinsky K E,et al.Failure to prescribe warfarin to patients with nonrhematic atrial fibrillation[J].J Gen Intern Med,1996,11(12):713-720.
[6] Chang H J,Bell J R,Deroo B D,et al.Physician variation in anticoagulant patient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darmouth primary care COOP project[J].Arch Intern Med,1990,150(1):83-86.
[7] Bungard T J,Ghali W A,Teo K K,et al.Why do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not receive warfarin[J].Arch Intern Med,2000,160(1):4l-46.
[8] Lip G Y , Kamath S,Jafri M,et al.Ethnic differences in patient perception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therapy:the West Birmingham Atrial Fibrillation Project[J].Stroke,2002,33(1):238-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