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啟甜
喬治·蓬皮杜于1974年因癌癥逝世,所以此建筑完工啟用就命名為蓬皮杜中心以茲紀念。1977年,皮亞諾與他的英國搭檔理查德·羅格斯以喬治·蓬皮杜中心震驚了整個建筑界,這座高科技戲仿品矗立于巴黎18世紀時的市中心。羅杰斯解釋他的設計意圖時說: “我們把建筑看作同城市一樣的靈活的永遠變動的框架。……它們應該適應人的不斷變化的要求,以促進豐富多樣的活動。建筑物應設計得使人在室內(nèi)和室外都能自由自在地活動。自由和變動的性能就是房屋的藝術表現(xiàn)?!绷_杰斯等人的這種建筑觀點代表了一部分建筑師對現(xiàn)代生活急速變化的特點的認識和重視。蓬皮杜中心的建筑設計在國際建筑界引起廣泛注意,對它的評論分歧很大。有的贊美它是“表現(xiàn)了法蘭西的偉大的紀念物”,有的則指出這座藝術文化中心給人以“一種嚇人的體驗”,有的認為它的形象酷似煉油廠或宇宙飛船發(fā)射臺。無論如何,活潑靚麗、五彩繽紛的通道,加上晶瑩透明、蜿蜒曲折的電梯,使得蓬皮杜中心成了巴黎公認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蓬皮杜中心大廈南北長168米,寬60米,高42米,分為6層。大廈的支架由兩排間距為48米的鋼管柱構成,樓板可上下移動,樓梯及所有設備完全暴露。東立面的管道和西立面的走廊均為有機玻璃圓形長罩所覆蓋。大廈內(nèi)部設有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公共參考圖書館和工業(yè)創(chuàng)造中心。它南面小廣場的地下有音樂一聲學協(xié)調(diào)研究所。
蓬皮杜文化中心與盧浮宮、奧賽博物館并稱為當今巴黎三大藝術寶庫,是因為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藏有1914年以后的6000余位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近8萬件作品,涵蓋現(xiàn)代派、抽象派、印象派、荒誕派、立體派、野獸派等各個流派的繪畫和雕塑作品,囊括設計、攝影、錄像、建筑模型等多種創(chuàng)作形式,其中,超現(xiàn)實主義作品在館藏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公共參考圖書館完全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那種舊式圖書館,它擁有當代書籍30萬卷,期刊2400種,幻燈片20萬張,微縮膠卷15000個,唱片1萬張及各種電影、錄像、地圖、磁帶等。館內(nèi)設施一律開放,讀者可隨意翻閱開架圖書;也可以通過錄相機隨意選看介紹各國文學藝術、科技、民俗等情況的電影、錄像;音樂愛好者可以戴上耳機自由欣賞自己挑選的唱片。館內(nèi)到處都設有放大閱讀機和復印機,讀者可隨時用以查閱微縮膠卷和復制資料。該館還附設有語言學習室,共有40個小房間和40種語言的有關教材、資料,人們在此可以聽錄音、看教材,選學各種語言。
在工業(yè)創(chuàng)造中心中,主要通過各種展覽會和圖書資料向觀眾介紹有關市政建設、生活環(huán)境及各種工藝產(chǎn)品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情況。同時還向觀眾提供各種日常消費品的資料與咨詢。音樂一聲學協(xié)調(diào)研究所為避免噪音干擾修建于大廈旁邊的地下,其主要功能是讓音樂工作者能夠利用現(xiàn)代的設備和技術來從事創(chuàng)造。此外,它還從事研制新樂器和各種音響設備的工作。
蓬皮杜文化中心不僅內(nèi)部設計、裝修、設備、展品等新穎、獨特、具有現(xiàn)代化水平,它的外部結構也同樣獨到、別致、頗具現(xiàn)代化風韻,打破了文化建筑所應有的設計常規(guī),突出強調(diào)現(xiàn)代科學技術同文化藝術的密切關系,是現(xiàn)代建筑中重技派的最典型的代表作。建筑物最大的特色,就是外露的鋼骨結構以及復雜的管線。建筑興建后,引起極端的爭議,由于這一反巴黎傳統(tǒng)的風格建筑,令許多巴黎市民無法接受,但也有文藝人士大力支持。有人戲稱它是“市中心的煉油廠”。這個比喻還是蠻形象的,整座大廈看上去猶如一座被五顏六色的管道和鋼筋纏繞起來的龐大的化學工廠廠房,有規(guī)律的走向真就像一個大煉油廠??照{(diào)管路是藍色、水管是綠色、電力管路是黃色而自動扶梯是紅色,顏色很醒目也很搭配,尤其是那幾根粗粗的白色出風管道最為醒目。從大街上就可以望見復雜的建筑內(nèi)部設備,五彩繽紛,琳瑯滿目。尤其在建筑物正面一側可以清晰的看到外突懸掛的一條巨大的透明圓管,里面安裝有自動扶梯,作為上下樓層的主要交通工具。設計者把這些布置在建筑外面,目的之一是使樓層內(nèi)部空間不受阻隔。
巴黎有太多的著名建筑,但是蓬皮杜就是蓬皮杜,絕對的另類和不同凡響,不來蓬皮杜看看就不能全面了解巴黎的藝術風格和開放程度。它是20世紀的建筑圖標,像一個奪目的瑰寶,鑲嵌在巴黎市內(nèi),展現(xiàn)著一代建筑師靈感的延續(xù)。
延伸閱讀
讓藝術找上門——流動蓬皮杜
蓬皮杜中心以其豐富的現(xiàn)代和當代藝術品收藏聞名于世,然而不滿足于此的博物館做出一個大膽革新的新決定,推出其流動分館。
“流動蓬皮杜”是蓬皮杜中心在梅茲開設的分館——梅茲蓬皮杜中心創(chuàng)下一年內(nèi)接待800萬觀眾的記錄之后,蓬皮杜中心推出的又一項舉措。創(chuàng)立項目的念頭是蓬皮杜中心主席阿蘭·瑟邦(Alain Seban)于2007年產(chǎn)生的。經(jīng)過4年的醞釀,特別是解決安全、資金問題和挑選適宜不斷移動的藝術品之后,這一設想終于將于2011年10月得以實現(xiàn)。流動蓬皮杜的建筑設計由建筑師帕特里克·布香(Patrick Bouchain)擔綱,靈感來自于雜技團的大帳篷。建筑主體由三個獨立的菱形帳篷組成,鋁和鋼做框架,上覆帆布。帆布外部涂紅色和藍色,內(nèi)部涂白色,與法國三色旗一致。三個帳篷可根據(jù)安放地情況隨意組合,使用面積可達650平方米。流動蓬皮杜的設計和建造費用為250萬歐元,由文化部、藝術創(chuàng)作委員會和贊助企業(yè)共同承擔。密特朗在發(fā)布會上贊賞這一設計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將與巴黎蓬皮杜中心、梅茲蓬皮杜中心的設計方案一起載入建筑史冊。同時,法國前文化部長弗雷德里克·密特朗表示,“相信這一人性化的博物館本身將消除那些不敢進入文化殿堂大門者戒備和恐慌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