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叢
(故宮博物院,北京 100009)
紫禁城內(nèi)井亭芻議
王 叢
(故宮博物院,北京 100009)
通過實地調(diào)查和查閱相關(guān)文獻,對紫禁城內(nèi)28座井亭的現(xiàn)狀作了分析,歸納出它們的大木類型分為四類,探討了這四種類型井亭的施用位置、結(jié)構(gòu)特點和排水方式等,勾繪出紫禁城內(nèi)井亭現(xiàn)狀的總體印象。
井亭,現(xiàn)狀形制,類型
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始建于明永樂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距今600余年。它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宮殿建筑群。紫禁城中不乏高大的建筑,如太和殿、乾清宮、坤寧宮、養(yǎng)心殿等等。它們與皇帝的政務(wù)和生活關(guān)系密切,多被人們熟知。除這些建筑外,紫禁城中也有一些不起眼的小建筑,它們在宮廷生活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紫禁城中的井亭就是其中的一類。
早在新石器時代水井就已出現(xiàn)。古代的水井多用竹木結(jié)構(gòu)做井壁,從考古發(fā)掘的實物資料來看,筑井的發(fā)展過程大體上有土井、竹井、木井、陶井、石井和磚井[1]。
漢代已有井亭建造于井上,用于保護水源。宋代井亭屬于小木作,其全部構(gòu)件均為木質(zhì),不用瓦件。宋《營造法式》中井亭有兩種,一種為“井亭子”,另一種為“井屋子”?!熬ぷ印币?guī)格較高,屋頂九脊殿式,木質(zhì)瓦壟,有屋脊和鴟尾,施斗拱,平面7尺見方。“井屋子”規(guī)格較低,屋頂兩廈造,不用瓦壟,僅有屋面板,無斗拱,平面5尺見方。兩種井亭屋頂均無采光孔[2]。
紫禁城中的井,散落在城中各個院落之中。它們除了提供日常生活用水,更為重要的功能,便是提供消防用水[3]。相傳紫禁城中有72眼水井,其中有井亭27座[4]。但實則不然,通過筆者調(diào)查,故宮中至少有28座井亭。本文是在對紫禁城28座井亭做調(diào)查的基礎(chǔ)上完成的。
紫禁城中井亭條石臺基,四柱立于柱礎(chǔ)之上,柱上施梁架,多數(shù)井亭梁架、瓦頂中間辟開口。井亭體量依井亭的重要性和等級差別懸殊,最大的井亭為浴德堂井亭,其開間5.23 m,進深4.57 m,高7.17 m。體量小的井亭,如北五所中井亭,開間、進深均為1.67 m,高3.38 m。
紫禁城中的井亭按大木構(gòu)造分為四種類型:角梁型、抹角梁型、八角型和四檁卷棚懸山型。
1.1 類型一:角梁型
四檐檁交角處施角梁四根,角梁后尾插入天井四角(見圖1)。此種類型的井亭均分布在紫禁城東、西六宮中,包括:永壽宮井亭、景仁宮井亭、永和宮井亭、長春宮井亭、咸福宮井亭、鐘粹宮井亭、景陽宮井亭,共7座。此種類型的井亭,因處于東西六宮中,外形追求精致小巧,在院落中與主要建筑協(xié)調(diào),力求功能性和裝飾性的統(tǒng)一。這一類井亭均在檐枋上施一斗三升斗拱,以彰顯建筑等級。
1.2 類型二:抹角梁型
在檐檁上施四個抹角梁,再在其上架角梁,角梁后尾插入四方天井四角。角梁后尾分有垂花柱和無垂花柱兩種情況(見圖2,圖3)。此種類型的井亭角梁后尾有垂花柱的有:南三所東、中、西三所井亭和崇華宮東、西井亭;角梁后尾無垂花柱的井亭包括:寧壽門外東井亭、寧壽門外西井亭、乾清門外東井亭、乾清門外西井亭。此種類型井亭比角梁型井亭體量稍高大,僅寧壽門外東、西井亭施一斗三升斗拱,其余未施。
1.3 類型三:八角型
四根柱子上部穿插與面闊方向呈45°的檁墊枋,并與平行和垂直面闊方向的檁墊枋交匯,形成八角形框架。八角框架每角上架角梁,向上共同支撐中間的八角天井。八角框架之下以面闊和進深方向四根檐枋圍合。八角框架之上柱頭處再以四根枋子圍合,并施抹角梁。此種類型以御花園東、西井亭為代表(見圖4)。它們身處皇家花園之中,造型精美絕倫,是紫禁城中最精致的兩座井亭。
1.4 類型四:四檁卷棚懸山型
四根立柱之上進深方向設(shè)四架梁和隨梁枋,梁頭承接開間方向的檁,檁下設(shè)墊板(或斗拱)和檐枋,增強與柱子框架結(jié)構(gòu)的穩(wěn)定性。四架梁上設(shè)瓜柱兩根,瓜柱之上設(shè)二架梁,上承脊檁(見圖5)。
此種類型井亭大部分位于廚房和庫房內(nèi),包括:祭神庫井亭、浴德堂井亭、大庖井井亭、御膳房井亭、緞庫井亭和北五所中5座井亭。此種結(jié)構(gòu)的井亭體量大小相差懸殊。
裕德堂井亭位于武英殿西墻外,亭內(nèi)有導(dǎo)水石槽,能將水引至浴德堂浴室的灶間內(nèi)。浴德堂浴室是明代帝王的齋戒沐浴之處,也是皇帝死后沐浴之處[5]。
大庖井井亭位于文華殿東邊的傳心殿院內(nèi),水味獨甘,甲于別井,有“玉泉第一,大庖井第二”之稱。明代宮中孟夏祭灶、孟冬祀井在文華殿,清順治八年(1651)定制,每歲十月祭司井之神,于大內(nèi)大庖井之前[6]?;首釉诖俗x書時,也飲大庖井水[4]。
這兩座有特殊功能的井亭,體量就明顯比其他井亭要高大很多。
《營造法式》中記載“井屋子”和“井亭子”均為全木構(gòu),其柱間亦以木質(zhì)地圍板圍合,如“井屋子”無圍墻,以“井口木”和“井匱板”作為圍合物環(huán)以柱間,將井亭圍合成獨立空間[7]。
故宮內(nèi)井亭在柱間則以墻、石欄桿或坐凳作為井亭的圍合物(見表1)。
表1 井亭的圍合物
井亭的墻分石墻和磚墻兩種。石墻為上下兩塊石料雕鑿而成,墻與臺基交匯處開有三個半圓形小洞,用于井亭排水,亭內(nèi)積水通過小洞可以排到墻外的排水溝或通過散水排到院落地面(見圖6);磚墻有兩種擺砌形式,如圖7,圖8所示。
石欄桿圍合的情況,見于御花園東側(cè)井亭、御花園西側(cè)井亭。石欄桿下地栿開有數(shù)個半圓形排水口,用于井亭內(nèi)積水排出。
坐凳圍合的情況,見于南三所東所井亭、南三所中所井亭、南三所西所井亭、浴德堂井亭、崇華宮東井亭、崇華宮西井亭。
墻、石欄桿或坐凳,這些圍合物的設(shè)置從空間上限定了井亭內(nèi)外,起到了安全防護的作用,更明確了井亭的出入口。紫禁城內(nèi)井亭入口方向的設(shè)定并不一定為方便進出井亭,比如南三所的三座井亭均位于緊鄰前殿后檐偏東側(cè),而它們的入口均開在面對前殿的南側(cè)。入口緊鄰前殿,并不便于進出井亭,這樣的設(shè)置可能考慮到了風(fēng)水等其他因素。
這28座井亭均為琉璃瓦頂,瓦頂顏色與周圍建筑統(tǒng)一,比如南三所的三座井亭均為綠琉璃瓦頂,東、西六宮內(nèi)井亭均為黃琉璃瓦頂。
瓦頂形式與大木形式相對應(yīng),“角梁型”和“抹角梁型”井亭為四角盝頂,“八角型”井亭為八角盝頂,“四檁卷棚懸山型”井亭為卷棚懸山頂。卷棚懸山頂井亭除浴德堂井亭施三跑走獸外,均無垂脊無走獸。四角盝頂和八角盝頂井亭均起垂脊,其中永和宮井亭、長春宮井亭、鐘粹宮井亭三處井亭施兩跑走獸,其余為三跑走獸。
三種瓦頂形式的普遍特點是瓦頂正中均有一開口,類似于天井,開口正對井口石。井亭開口的原因,一直眾說紛紜未有定論,如溝通陰陽、日光消毒、補充雨水、為了使用長桿清淘水井時留有足夠空間等[8]。筆者認為,無論是打水或是清潔水井時,井亭開口是為了便于觀察井內(nèi)的情況而設(shè)置的。故宮井亭中僅有浴德堂井亭沒有設(shè)置這種開口,這也許跟這座井亭是明代帝王的齋戒沐浴和死后沐浴之處的這種特殊用途有關(guān)[9]。
井亭內(nèi)以數(shù)塊條石鋪地,體量小的井亭條石亦作為井亭臺明和柱礎(chǔ)石。井亭臺基高出周圍院地面少則一兩厘米,如南三所井亭;多則近2 m,如浴德堂井亭。
井亭的排水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情況為井亭臺明四周砌有石質(zhì)水槽,井亭內(nèi)積水從墻下排水口、欄板下方排水口或坐凳下排入石質(zhì)水槽中,水槽將水排向附近雨水溝或院落地面。此種情況包括:御花園東側(cè)井亭、永壽宮井亭、景仁宮井亭、永和宮井亭、浴德堂井亭、長春宮井亭、咸福宮井亭、鐘粹宮井亭、景陽宮井亭、御膳房井亭、緞庫井亭和北五所5座井亭,共16座。
另一種情況為井亭臺明四周鋪墁一封書散水,井亭內(nèi)積水經(jīng)散水會直接排向院落地面,主要包括:南三所東所井亭、南三所中所井亭、南三所西所井亭、寧壽門外東井亭、寧壽門外西井亭、乾清門外廣場東井亭、乾清門外廣場西井亭、祭神庫井亭、大庖井井亭、崇華宮東井亭、崇華宮西井亭、御花園西側(cè)井亭,總共有12座。
《營造法式》中記載:“造井口石之制:每方二尺五寸,則厚一尺。內(nèi)心開鑿井口,徑一尺;或素平面,或作素覆盆,或作起突蓮華瓣造[10]?!弊辖莾?nèi)井亭井口石均為鼓形素面,與瓦頂正中開口相對。素面鼓形井口石側(cè)面對開有圓洞,穿過圓洞可以水平裝設(shè)鐵件鎖住井口。
有些井亭井口石正上方架設(shè)有橫木,橫木裝設(shè)滑輪,為舊時打水遺跡,如:御花園西側(cè)井亭、長春宮井亭、咸福宮井亭、鐘粹宮井亭、景陽宮井亭(見圖9~圖11)。宋人高承作《物原》記載“史佚始作轆轤?!鞭A轤就是利用轉(zhuǎn)軸絞纏繩用以取水。轆轤汲水還可以系兩個水桶,一上一下地雙向汲水,實桶上,空桶下,交互上下運轉(zhuǎn),提高取水效率,這種井俗稱滾龍井。在井亭橫梁上裝轆轤,人們上井打水時不用帶有井繩的吊桶,只要用轆轤繩兩端的水桶即可汲水。結(jié)合紫禁城中井亭內(nèi)的橫木、滑輪遺跡分析,清代宮中很可能就是以這種打水方式取水。另外,永和宮井亭內(nèi)設(shè)有壓水機一臺,為后期增設(shè)(見圖12)。
紫禁城內(nèi)井亭的位置有些有明顯規(guī)律,有些則貌似雜亂隨意。但在紫禁城平面圖上仔細對照,能發(fā)現(xiàn)井亭在所處院落中的位置有如下規(guī)律:
規(guī)律一,乾清門以北的內(nèi)廷區(qū)域內(nèi)的井亭以故宮中軸線為基準,軸線以東井亭,如北五所中5座井亭、東六宮內(nèi)井亭、緞庫井亭,均位于所處院落的西部;軸線以西,西六宮內(nèi)井亭均位于所處院落的東部。
規(guī)律二,乾清門以南的區(qū)域內(nèi)的井亭以故宮中軸線為基準,軸線以東井亭,如南三所三座井亭、大庖井井亭位于所處院落的東部;軸線以西,浴德堂井亭位于院落外西部。
規(guī)律三,井亭以所處院落左右對稱設(shè)置。寧壽宮東西井亭、重華宮東西井亭、乾清門外東西井亭均形制完全相同,且位置以所在院落軸線方向上完全對稱。御花園東西井亭雖然不是嚴格沿花園軸線對稱,但因花園內(nèi)建筑、陳設(shè)錯落,視覺上不易于察覺,亦可歸類于這種情況。
[1] 尹 文.說井[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2-3,22-23.
[2] 潘谷西.營造法式解讀[M].南京:東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5:136-137.
[3] 王銘珍.故宮內(nèi)金水河為何九曲十八彎[J].北京檔案,2008(1):46.
[4] 王銘珍.北京亭式建筑藝術(shù)[J].建筑知識,2003(6):56-59.
[5] 王子林.故宮浴德堂浴室新解[J].紫禁城,2011(11):22-27.
[6] 萬 依.故宮辭典[M].上海:文匯出版社,1996:15.
[7] 李合群,梁春航.北宋李誡《營造法式》中的“井屋子”復(fù)原研究[J].開封大學(xué)學(xué)報,2010(4):1-2.
[8] 劉 暢.雕蟲故事 正六邊形[J].紫禁城,2010(12):8-11.
[9] 王子林.故宮浴德堂浴室新解[J].紫禁城,2011(11):22-27.
[10] [宋]李 誡.營造法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
A study on well pavilions in the Forbidden City
Wang Cong
(ImperialPalaceMuseum,Beijing100009,China)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search in relevant documents, the author has analyzed the condition of the 28 well pavilions in the Forbidden City, and divided them into four structural types. Exploring the location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ainage patterns of these pavilions, this article draws a general picture on their present condition.
well pavilion, condition, type
2015-01-21
王 叢(1981- ),女,工程師
1009-6825(2015)10-0007-03
TU-8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