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林
(賀州廣濟醫(yī)院檢驗科,廣西 賀州 542899)
社區(qū)獲得性肺炎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不僅需要大量資源進行治療更嚴重的是威脅到患者的生命。CAP在臨床上是由細菌的感染造成的,且臨床癥狀并不顯著,因此很難在早期對該疾病進行確診[1,2]。 結核(tuberculosis,TB)是由分枝桿菌誘發(fā)的傳染病,對患者臟器危害性較大,其中肺部結核(PTB)最為常見[3,4]。CAP和 PTB 患者臨床表現和影像學結果都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僅以患者臨床癥狀、并發(fā)癥、抗酸染色結果以及細菌培養(yǎng)陽性率等很難對兩種疾病進行鑒別[5]。本文主要通過對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以及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進行比較,對兩個指標在患者鑒別診斷中的價值進行探討。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間收治91例CAP患者作為分析對象。其中男性53例,女性38例;平均年齡為(54.5±12.6)歲?;颊呔现腥A醫(yī)學會2006年發(fā)布的“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診治指南”[6]。排除孕婦、HIV患者、嚴重性外傷手術患者。同期我院收治的82例PTB患者的病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27例;平均年齡為(57.2±13.4)歲。入選患者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結核病分會制定的“肺結核診斷與治療指南”[7]。排除急性期肺疾病患者、HIV患者、其他感染性疾病。兩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的比較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時均進行靜脈取血,分別進行PCT、CRP、ESR以及病原學的測試。其中PCT用化學發(fā)光分析儀MAGLUMI-1000進行測定,CRP以韓國i-CHROMA免疫分析儀進行測定,ESR以溫氏法測定,WBC用XS-1000i血細胞分析儀進行計數。兩組患者需留痰樣進行痰病原學的檢查,無痰者需取氣管中的分泌物進行病原學的檢查?;颊吡羧〉臉吮疽勒盏?版《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進行菌株的分離和培養(yǎng),并進行相應的鑒定。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以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并用工作特征曲線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線)對兩指標的靈敏度和特異性進行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特征和檢測結果 91例CAP患者的標本陽性率為38.4%(35例)。細菌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12株;肺炎克雷伯菌8株;銅綠假單胞菌7株;鮑曼不動桿菌4株;大腸埃希菌2株;陰溝腸桿菌1株;黏質沙雷菌1株。81例肺結核患者痰涂的陽性率為23.5%(19例)。
2.2 兩組患者 PCT、CRP、ESR和 WBC水平比較兩組患者PCT和CRP水平比較結果見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CAP患者的PCT和CRP水平分別為(2.34±1.21)ng/ml、(58.42±19.21)mg/L 都顯著性高于 PTB 患者的 (0.34±0.92)ng/ml、(22.34±12.63)mg/L,P<0.05;而兩組ESR和WBC水平則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
表1 兩組患者PCT、CRP、ESR和WBC水平比較
2.3 PCT、CRP、ESR和 WBC指標的 ROC曲線分析 PCT、CRP、ESR和WBC指標的ROC曲線分析結果見圖1,分析結果見表2??梢钥闯鯬CT比CRP、ESR和WBC更能區(qū)別CAP和PTB。
CAP在臨床上指醫(yī)院外感染的肺實質性炎癥,嚴重的影響到患者的生命安全。PTB是由分枝桿菌誘發(fā)的傳染病肺炎,臨床對患者肺危害性最大。由于兩種疾病的臨床癥狀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因此需要對CAP和PTB進行早期的診斷和治療。但PCT、CRP、ESR和WBC等指標是否可以作為區(qū)別CAP和PTB的標準尚沒有定論[8]。
圖 1 PCT、CRP、ESR和 WBC水平在區(qū)別CAP和 PTB中的ROC曲線
表2 ROC曲線結果分析
PCT作為降鈣素前體激素的蛋白,最早在膿毒血癥患者中被檢出[9]。健康者PCT水平通常低于0.1ng/mL,當前的研究結果表明其可作為臨床診斷細菌感染性的疾病的指標,具有很高的臨床診斷價值[10]。Ugajin等[11]在近期的研究中發(fā)現PCT也可以用于結核病的臨床診斷。CRP是急性的實相蛋白,臨床可作為非特異性的炎癥反應指標,當前很多研究結果都表明:CRP可以作為預測獲得性肺炎的預后指標使用[12,13]。Kang等[14]的研究認為肺結核患者的PCT水平遠低于CAP患者,可作為兩種疾病的有效標志物。在本文的結果也驗證了CAP患者的PCT水平顯著性高于PTB患者,此外CAP患者的CRP水平也顯著性高于PTB患者。然而,CAP和PTB患者的ESR和WBC水平卻沒有顯著性的差異。由此可見,臨床上醫(yī)師可以依據患者的PCT和CRP水平,并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病史以及其他檢查結果來對CAP和PTB進行區(qū)別診斷。在本文的結果中,患者PCT的水平與其他一些研究不一致,這可能是由以下兩個原因造成的:(1)PCT在患者體內的半衰期為1d左右,患者局部感染時,PCT水平較低,而當患者出現全身感染時,PCT濃度超過0.5ng/ml。(2)入選的患者部分已經開始進行相關的治療,其對PCT水平的檢測也有較大的影響。
本 文 通 過 ROC曲 線 對 PCT、CRP、ESR和WBC在區(qū)別診斷CAP和PTB患者中的特異性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PCT的特異性最大,其次為CRP。兩指標顯著性優(yōu)于ESR和WBC。本文的結果和Simon等的結果相一致[15]。
綜上所述,CAP患者血清中的PCT和CRP水平顯著性高于PTB患者。PCT在區(qū)別診斷中的特異性和敏感度優(yōu)于CRP。因此在臨床上可以通過兩個指標的檢測,并結合患者臨床癥狀和病史等對患者進行診斷。
[1]胡銘,馮培峰,劉波,等.pro-AVP和pro-ADM 對社區(qū)獲得性肺炎嚴重度及預后的預測價值[J].熱帶醫(yī)學雜志,2012,12(11):1353-1356.
[2]汪健,李華,胡曉彥,等.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病原菌構成及耐藥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1,29(3):227-229.
[3]徐建春.肺結核患者治療前后血清TNF-α和血清PⅢP、HA含量的變化[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3,31(3):259-260.
[4]陳建波,麥艷媚,陳郁筠,等.肺結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譜分析[J].熱帶醫(yī)學雜志,2012,12(2):187-189.
[5]郁秀莉,何元兵,夏宇,等.血清降鈣素原及C反應蛋白在社區(qū)獲得性肺炎和肺結核中的診斷價值 [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2013,12(2):190-193.
[6]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6,29(10):651-655.
[7]Kaplan JM,Wong HR.Biomarker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in pediatric critical care medicine[J].Pediatr Crit Care Med,2011,12(2):165-173.
[8]蔡柏薔,李龍蕓.協(xié)和呼吸病學[M].第2版.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11:949-953.
[9]葉敏.血清降鈣素原檢測在肺部感染病原體鑒別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4,18(6):1007-1008.
[10]Rasmussen TA,Sgaard OS,Camara C,et al.Serum procalcitonin in pulmonary tuberculosis[J].Int J Tuberc Lung Dis,2011,15(2):251-256.
[11]Ugajin M,Miwa S,Shirai M,et al.Usefulness of serum procalcitonin levels in pulmonary tuberculosis[J].Eur Respir J,2011,37(2):371-375.
[12]許俊.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方法和臨床應用進展[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1,29(6):620-622.
[13]高莉.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對鑒別肺部感染病原體價值的探討[D].鄭州:鄭州大學,2013:1-12.
[14]Kang YA,Kwon SY,Yoon HI,et al.Role of C-reactive proteinand procalciton in differentiation of tuberculosis from bacterial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J].Korean J Intern Med,2009,24(4):337-342.
[15]Simon L,Gauvin F,Amre DK,et al.Serum procalcitonin an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as markers of bacterial infec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Clin Infect Dis,2004,39(2):20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