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龍++鄭娥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第三單元的課文《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抒情散文。文章語言簡潔明快,文筆清新秀麗,作者以詩樣的筆調,描繪了一幅百花爭艷、生機勃勃的春天的圖畫,熱情洋溢地頌揚了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美好春天,從而激勵人們在大好的春光里奮發(fā)向上。對這篇課文的教學處理,教師用書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要引導學生朗讀,讀流暢,讀出感情,有些精彩的段落最好能夠熟讀成誦?!痹S多教師在教學中也的確充分重視了朗讀訓練,采用自由讀、齊讀、分組讀、分角色讀、帶著問題讀等各種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充分領悟文章的意境美,達到了以讀為主、以讀代講和加強學生語言的積累,陶冶學生情操的雙重目的。但是,筆者在多次聽課中卻發(fā)現(xiàn)為數(shù)不少的教師對課文第七自然段最后一句話的朗讀處理有欠妥當,不僅不能糾正學生朗讀中的問題,甚至教師在范讀中亦如此,因此,有必要來分析一下,這句話究竟應當怎樣理解、怎樣讀。
這段話是這樣的: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耙荒曛嬙谟诖骸?,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這里有兩種不同的讀法,第一種讀法為: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即朗讀中的短暫停頓放在“有的”一詞之后,“是工夫”和“是希望”讀得比較連貫,重音放在“是”上,以說明、解釋性的語氣來讀;第二種讀法為: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即把“有的是”三個字讀得較連貫,稍重些,在“有的是”和“工夫(希望)”之間有個短暫的停頓,以抒情、贊嘆的語氣來讀。兩種讀法區(qū)別在于句中的“是”是應該承前連讀還是承后連讀,即停頓的位置不同,重音的地方不同,語氣不同。
筆者認為,這句話應按第二種讀法來讀。理由有兩點:其一,第一種讀法所表達的效果與整篇文章那種充滿了活力、蓬勃向上氛圍不很協(xié)調,但第二種讀法卻能很好地表達作者那種充滿了自豪、喜悅和激情來由衷贊美春天,向往春天美好生活的情感;其二,表面上看,這兩種讀法的區(qū)別只是一個句中的短暫停頓的位置問題,其實質卻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的問題,亦即“有的”“是”和“有的是”在句中的意義問題。不妨先來看看漢語大詞典的解釋,詞典第3864~3865頁對“有”的解釋給出了21個義項,按第一種讀法,對“有的”中的“有”字的解釋應為其中第10個義項,即“連用,表示其中的一部分”,如:
今年有的地方鬧旱災,有的地方鬧水災。
山上有些果樹,有的是橘樹,有的是蘋果樹,還有的是梨樹。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
漢語大詞典第3869頁對“有的是”的解釋為“強調很多”,意即“多的是”“有很多”的意思,如:
你哥哥那里有的是錢,俺幫著你到那里討去來。
我這里有的是酒肉,只愿教師父吃。
這年頭,要別的沒有,要工人不是有的是嗎?
從對課文的整體感知上我們知道,作者在通過草報春、花爭春、風唱春、雨潤春等場景對春天進行了精彩的描繪之后,在寫春早人勤的迎春景象的時候,并無意來將春天劃分為幾個部分,來說明春天中有“工夫(時間)”,有“希望”,而是欲由景及人,淋漓盡致地抒發(fā)作者心中對春天滿盈欲溢的贊美之情,贊美春天里工夫有的是,希望有的是,揭示春天有無法遏制的創(chuàng)造力和無限美好的希望,激勵人們爭春惜春,奮發(fā)向上。因此,第一種讀法顯然誤解了文中的意思,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故按第二種讀法來朗讀才是比較恰當?shù)摹?/p>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要達到“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感和思維的目的”,僅靠重視朗讀教學是不夠的,教師范讀,跟錄音讀,學生自由讀,無論哪種形式的讀,首先都必須建立在“正確地理解”和“正確地讀”的基礎上。在課標對閱讀教學所提出的“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要求中,也是把“正確讀”放在第一位的,這其中不僅應包括正確地讀音、斷句和處理輕重緩急,還應包括正確地體會和理解作者的態(tài)度、觀點和情感,領會語句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這就要求廣大教師深入鉆研教材,對閱讀中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進行反復推敲,做好充分的準備,在課堂教學中,具體要做到三點:(1)要抓住關鍵性詞句,授予停頓技巧,指導學生讀順課文;(2)要抓住句段之間的邏輯關系,授予重音技巧,引導學生讀懂課文;(3)要抓住教材思路,在關鍵處點撥,在重點處強調,在思想阻塞處疏通,讓學生讀會課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落實課標對閱讀教學所提出的各項教學要求,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