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推崇邏輯和理性,致力于從“哲學”的高度批判并“重構”中學語文教育的徐江先生在參與“真語文”的討論中,又為語文教育的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吶喊,其本意是好的。然而,他對“完璧歸趙”的“另類教學思考”實在是過于“另類”,達到了打著邏輯的旗號違反邏輯的程度,讓我實在難以茍同。
徐江先生在《“完璧歸趙”邏輯思維批判——〈廉頗藺相如列傳〉另類教學思考》(以下稱“徐文”)一文中開宗明義:“對《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教學解讀應該立足于教學生認識到藺相如不是‘智勇兼有的英雄,而是一個罔顧趙國安危、心中只有物(和氏璧)的冒險主義者?!边@個論斷對于稍有點中國古代歷史知識和文學常識的人來說可謂是聞所未聞不可思議;徐先生進一步指出:“實事求是地說,從表面解讀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強暴的人物形象,其教育價值遠遠低于認識他的冒險主義傾向及引導學生怎樣看清這一面。”當然,徐先生并非是在“一點正經沒有”的抬杠子,他嚴肅指出這個結論是通過邏輯推理得出的,“這需要從邏輯學角度進行分析,我們要用邏輯思維種好‘語文田?!?/p>
一、一套似是而非的“邏輯”
徐江先生祭出的“邏輯”共有四條——條條都違反邏輯。
其一,“由‘充足理由律判斷藺相如請纓赴秦的承諾是虛假的”。
徐先生認為藺相如沒有充分的條件保證,所以他的“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的承諾是違反邏輯上的“充足理由律”的,因而也是“虛假”的。藺相如明明已經兌現(xiàn)了自己的承諾做到完璧歸趙,但徐先生認為“那純屬偶然,是秦王大意造成的,或者是秦王從本心上并非有詐璧之意”,所以仍認定藺相如當初的承諾是“虛假”的。在這里,徐先生將他認為的藺相如出使(活動)準備的“不充足”作為邏輯上的“理由”的“不充足”,實在有點牛頭不對驢嘴——就算這二者等同,徐先生怎能認定藺相如的出使活動準備不充足呢?徐先生認為,要遵循邏輯上的充足理由律,就應該“對情況有基本的分析,有應對的預案。但藺相如沒有,只有一個承諾”。這個斷言實在是太武斷了。藺相如說“王必無人”不就是分析嗎?他提出奉璧西進如果城入趙會怎么樣,城不入趙又怎么樣,這不是兩套應對方案嗎?也就是有預案嘛。至于他兩套方案具體內容是什么,出使前他并沒挑明;藺相如也沒有說出為什么他堅信自己的方案一定奏效,而萬一他的方案失敗他是否還有其他預案——不說出并不等于沒有!至于最后藺相如實現(xiàn)“完璧歸趙”,就算是“純屬偶然”,它仍然是一個承諾,而且是一個已經實現(xiàn)的承諾——曾經作出并且已經實現(xiàn)的承諾怎么仍是一個“虛假的”承諾呢?——僅僅由于它“不合邏輯”?這是哪門子“邏輯”?
其二,“由‘矛盾律判斷藺相如‘完璧歸趙的行為本身是錯誤的”。徐先生認為藺相如出使前曾經跟趙王說過,即使秦國詐璧也要“寧許以負秦曲”,但是后來他在發(fā)現(xiàn)秦王有詐璧跡象時卻“不許”秦了,因此認為藺相如“背離了出使前確立的外交原則”;并進一步指出:“‘矛盾律要求人們在進行決策和執(zhí)行決策時,一般情況下相對穩(wěn)定、連貫、一致,不能翻手為云,覆手為雨,變幻不定,出爾反爾?!毙煜壬紫仁菍⑺J為的“出使原則”強加給藺相如進而推導出藺相如“違反”該原則——因而也“反邏輯”。藺相如出使前跟趙王說那席話包含有“不在乎秦國是否有誠意,不在乎和氏璧是否失去,就是要滿足秦國的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以免冒犯秦國”這樣的出使原則嗎?藺相如說:“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睆闹锌梢缘贸龅摹俺鍪乖瓌t”應該是“如果秦國有誠意就平等交換(璧和城),如果秦國使詐就堅決維護趙國的財產安全和國格尊嚴”。藺相如后來也確實按這個原則跟秦王斗智斗勇并且成功維護了趙國的國家利益。怎么就說藺相如違反自己的出使原則呢?藺相如就算說過“寧許以負秦曲”,但在具體實踐中見機行事采取適當?shù)牟呗跃S護趙國利益,這有何不可呢?只有藺相如之前代表趙國答應過秦國進行璧、城交換,但待秦國真的割城給趙國,藺相如卻臨時起意不同意用和氏璧去交換了,這才算是“出爾反爾”?。√A相如看到秦王無意換城有心詐璧之后,急中生智將和氏璧拿到手并成功送回趙國,這確實冒著巨大的風險,但是因此而說他“罔顧趙國的安危”則完全是罔顧事實。藺相如是在根據自己對當時形勢的準確判斷特別是對秦王心理的準確拿捏的基礎上,輔助以高超的口才和恰當?shù)牟呗匀〉猛饨粍倮?。正是他(還有廉頗等)表現(xiàn)出來的超凡勇氣和智慧讓秦國對趙國不敢輕舉妄動,在極不利的力量對比中成功保護了趙國的安全。你可以認為藺相如的做法是冒險,他的成功有僥幸的一面,然而無論如何也不能認為藺相如是不負責任地將趙國帶向絕境。歷史上這樣抓住稍縱即逝的戰(zhàn)機果斷出擊創(chuàng)造奇跡力挽狂瀾的英雄豪杰還少嗎?一概以“違反邏輯”之類想當然的推斷說他們是“冒險主義”,何以服眾?
其三,“根據‘選言判斷為秦王設計正確的選擇”。徐先生首先幫我們普及一個邏輯常識:“所謂‘選言判斷就是斷定幾種可能的情況至少有一種存在?!苯酉氯バ煜壬蛠硪欢卫椎固煜逻壿媽W老師的高論:“藺相如作為特使對秦趙之前的璧城交易方案應該有幾種可能的清晰預測:或秦國真的以十五城易璧,或趙國說服秦國停止這個活動,或趙國提出新的操作方式(比如以谷物作交換),或以送禮的方式以圖與秦國建立友好關系。藺相如的‘完璧歸趙并不在其列,它是不該發(fā)生的事?!毙煜壬谶@里煞有介事羅列的“幾種可能”其實藺相如兩句話已經說得清清楚楚了:“城入趙……,城不入趙……”徐先生提到的四種“可能”事實上都沒有超出“入”與“不入”這兩種可能。并且,徐先生的“清晰預測”還違反邏輯分類原則——每次分類只能按一個標準。徐先生列舉的后三種“可能”都無法明確秦國是否真的以十五城易璧。這樣的分類標準就是多元的、混亂的,因而也就是無效的。另外從常理和事實上看徐先生所提出的后三種“可能”或者是藺相如已經做了的,或者是不可能存在的“可能”,所以以此來批判藺相如是無效的——“或趙國說服秦國停止這個活動”這個事情藺相如已經做了,只是他的“說”訴諸于“王道”并輔之以死抗爭,而交易確實也是停止了,真實達到了“說服”的效果;假如秦國本來就是想空口許諾交換,想來個空手套白狼,給他璧卻不給你城,那提出“或趙國提出新的操作方式(比如以谷物作交換)”不是又回到原點了嗎——給他璧他卻不給你谷物!至于“或以送禮的方式以圖與秦國建立友好關系”更是滑稽——假如秦王說要趙國送和氏璧這個“禮”作為建立友好關系的條件,那趙國該怎么辦呢?答應還是不答應?秦王想詐的正是和氏璧,趙王想留住的也正是和氏璧,但卻不知如何做到!藺相如根據對形勢的判斷決定“鋌而走險”,全部關注點都在如何保住趙國的財寶不被擄掠,怎么反而說“完璧歸趙”不在藺相如要完成的出使使命的行列中呢?!
其四,“根據‘假言判斷構建‘反事實假設思維法,從正反看‘完璧歸趙”。所謂“反事實假設思維法”據徐先生說這是他自己提出的一種思維方法,“那就是按照與原事件關鍵因素相反的的運作方向去設定條件,作文學性虛構想象,去分析可能發(fā)生的情況”。他還提出了一個公式:“假如……不……,而是……,那么就……”根據這個“公式”,徐先生就對“完璧歸趙”作了“反事實假設想象”:一是對秦王“禮畢而歸之”的冷處理做反向思維,包括“盛怒之下的秦王會殺了藺相如,以趙國騙人為由,發(fā)兵邯鄲,要求賠償”;或者是“扣押藺相如,同時派使臣作嚴正交涉,責備趙王,要求賠償”——根據這樣的“反事實假設”徐先生得出這樣的結論:“不管是外交交涉,還是大兵壓境,秦強趙弱,這些被動局面都是藺相如的‘完璧歸趙可能惹的禍。置趙國于危機之中,存一璧又有何用呢?”徐先生還對“奉璧往使”進行“反事實假設”:一是“不奉璧”,也就是“空手單車西入秦”,并認為“至少是沒有‘歸趙與‘不歸趙的問題了,也不會發(fā)生騙秦王了”。為了讓反其道而行之更加的“徹底”,徐先生還提出“不僅不是‘奉璧往使,而且要讓秦王主動打消‘以城易璧的念頭”。徐先生為此提出讓藺相如仿效燭之武說秦伯,并設計了兩套說辭,信心滿滿地說“前者諫秦王罷以城易璧,后者思以谷易璧”。最后下結論:“這都是雙方可以接受的,自然沒有風險。”以上徐先生的“假言判斷”也真是假得很不靠譜。既然是假設,當然不要求一定是現(xiàn)實的,是真的。但是不能簡單以一種假設否定另一種假設,更不能以某些“看起來很美”的假設來否定看來不怎么“完美”的現(xiàn)實。徐先生就是沒有想到,或者是故意忽略——“不奉璧”、“空手單車西入秦”,成功勸說秦王“罷以城易璧”以及“思以谷易璧”可以作為假設存在的選項,而藺相如的“奉璧往使”和“完璧歸趙”也同樣可以作為以上“假言判斷”的選項——所不同的是藺相如的“選項”變成了現(xiàn)實;另一方面,徐先生所提出的這些“假言判斷”選項我們同樣可以進行“反(事實)假設”!對徐先生的“盛怒之下的秦王會殺了藺相如,以趙國騙人為由,發(fā)兵邯鄲,要求賠償”以及“扣押藺相如,同時派使臣作嚴正交涉,責備趙王,要求賠償”我們都可以做這樣的反假設:秦王雖然會惱怒和氏璧被藺相如從自己的手中拿走并護送回趙國,但是迫于輿論壓力,他不會輕易為一塊本不屬于他的璧玉而殺死一個使臣攻打一個國家,因此“盛怒之下的秦王會殺了藺相如,以趙國騙人為由,發(fā)兵邯鄲,要求賠償”不會出現(xiàn);秦王對自己想詐璧心知肚明,所以一旦被藺相如看出并且點破自己沒有誠意做交易時,自知理虧的他會知難而退選擇忍讓,所以,“扣押藺相如,同時派使臣作嚴正交涉,責備趙王,要求賠償”無理無據,是沒有的事……徐先生可以對藺相如的選項做“反事實假設”,我們也可以對徐先生的“假設”進行“反假設”。所不同的是,徐先生作的是“反事實”的假設;而我們的假設——其實也就是藺相如的“假設”,是得到“事實”檢驗和支撐的“假設”!
二、邏輯意義上的語文之真
任何一個學科其知識體系、課程體系的構建,都必須建立在邏輯的基礎上。語文學科是最需要加強邏輯教學的,“我以為中小學語文教材問題多多,其中最大的問題是過多過高地要求學生掌握記敘和說明的能力,過少過低地要求學語文最該有的思辨能力,致使語文課教學占課時最多、教師配備也最多,教學效率卻低下,培養(yǎng)的是一批又一批缺乏思辨能力的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所以,“真語文”必須也必然包括邏輯意義上的真。
(一)語文教育需要“真”邏輯
通俗而言,邏輯可以認為是言說的“內在規(guī)定性”,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種言說規(guī)則。由于遵循共同的邏輯,人與人交流才能彼此理解,甚至是操不同語言的人,也可以通過翻譯而實現(xiàn)有效交流。我們不能憑著自己的好惡來任意篡改、違反、取消或創(chuàng)制邏輯。所以,有這么一種說法,邏輯是不可打敗的,唯有邏輯才能打敗邏輯。這也就是說,一旦進入邏輯范疇就必須按照其規(guī)則運行,任何違反邏輯的言說都自動導致被邏輯所否定,自證錯誤。邏輯是不容挑戰(zhàn),也是無法挑戰(zhàn)的,這就是邏輯“不可打敗”之意?!斑壿嫛北淮驍≈荒苡幸环N情況——那就是它是非邏輯,所以說“唯有邏輯才能打敗邏輯”,也就是真邏輯打敗假邏輯。作為一個人文性很強的學科,語文強調追求真、善、美——這其中的“真”有真話、真誠、真實、真義、真理等多種含義,當然還包括邏輯意義上的真——語文教育需要邏輯,而且是真邏輯而非披著“邏輯”外衣的假邏輯。實事求是地說,由于意識不強或者由于缺乏相應的專業(yè)訓練,在日常語文教學中很多語文教師不講邏輯或者邏輯講得不好并不少見。所以,徐江先生希望從邏輯的角度來參與到對語文教育理論和實踐有關問題的探究,這可以看作是對語文教育一塊短板進行彌補的嘗試,是十分難得,應該歡迎的。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徐江先生一本正經地用非邏輯乃至反邏輯的方法在語文教育中宣講邏輯,用意也許并不壞,但現(xiàn)實的結果卻讓人不敢恭維——語文教育需要真邏輯,不需要披著“邏輯”外衣的似是而非的假邏輯。真的邏輯必須是自洽的,它必須始終如一是它自己,不能人為地任意進行篡改和演繹。如講“充足理由律”,不能認為自己的理由才是充足的別人跟自己的觀點不一樣其理由就一定不充足;講“矛盾律”就要看到別人跟我們不一樣的主張也可能存在其內在一致性、合理性而非真的矛盾;講“選言判斷”就要承認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判斷可能預設不同的選項且既可能同真也可能同假;講“假言判斷”就得承認我們可以對某些事實進行“反事實假設”,但也必須允許別人對我們的“反事實假設”再進行“反假設”——用事實來反“反事實假設”不僅在邏輯上是對等的,而且它由于得到事實的檢驗而“自證”正確,這就是所謂的“事實勝于雄辯”。如果有誰認為某些事實“有違”邏輯從而無視事實的存在,那就無異于要證明“雄辯勝于事實”——如果這也算“邏輯”的話,那也只能是“強盜邏輯”——當然不是什么真的邏輯。要特別指出的是,事實與邏輯分屬不同范疇,追求邏輯的前提是尊重事實。用邏輯來質疑、否定事實(包括史實)要么是無效的,要么就是雖然“有效”卻是無意義的。
(二)語文教育有“自身的邏輯”
大的原則上說,語文學科必須遵循邏輯、符合邏輯。我們在此說語文教育要有“自身的邏輯”并非說語文學科真的有另一套邏輯,而是說邏輯在語文學科中有其特殊的表現(xiàn)形式,邏輯在語文教育中的貫徹、分析等要結合語文的學科特點,不能為講邏輯而講邏輯,不能純粹從“邏輯”的角度來看待和評判一切語文現(xiàn)象。要注意區(qū)分邏輯與藝術的關系。文學藝術也講真實,但是這種“真實”與邏輯上的“真實”是不能等同的;語言表達必須符合邏輯,然而文學作品中的文學性語言就不能一味用邏輯去分析和“較真”。這幾乎是不言而喻的常識,然而徐江先生一講起邏輯來似乎連這個簡單的常識也忘掉了。文學作品中夸張、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是不能用邏輯去分析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不能拋開具體環(huán)境、人物的心理、情感等因素純粹從邏輯的角度去透視。不可想象,如果對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也進行“邏輯分析”,認為百尺高的樓就是在古代也不算高,但“手可摘星辰”卻是極為高的,按徐先生的“邏輯”,李白在這里是否也違反了“矛盾律”呢?甚至還可以進一步分析他不符合“三段論”?《廉頗藺相如列傳》雖然是史學作品,但是《史記》不僅是“史家之絕唱”還是“無韻之離騷”——作為一部史學巨著它同時具有極高的文學成就!太史公為人物作傳時在尊重史實的前提下對傳主往往有生動傳神的文學性刻畫和塑造。不考慮歷史背景,作傳者的情感、志趣、史觀等因素,將這一切“懸置”之后再對史學著作中的人物和事件進行“純邏輯”的剖析推理是不得要旨的。
語文教育要有邏輯思維的訓練,要有一定邏輯知識的普及,要有邏輯意識的培養(yǎng)。作文教學、口語交際教學讓學生注意遵守邏輯,強化邏輯。真的對立面是假。學生閱讀淺有知識背景不夠的原因,而邏輯思維薄弱也是影響我們深入解讀文本的重要障礙。加強語文學科的邏輯性首先要加強語文教育研究中的邏輯性。平心而論,徐江先生算得上一位追求真語文的學者。徐先生特別喜歡從邏輯乃至哲學的角度來探討語文教育教學問題。相比較一般經驗總結性文章來,徐先生的文章往往有較強的理性思辨色彩。只是,如果罔顧語文學科特性,僅憑著對邏輯的偏好乃至只是一知半解就沒完沒了地言說就可能言多必失。最好還是像維特根斯坦一樣,對不可言說保持沉默。
唐子江,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博士?,F(xiàn)居廣西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