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浩+邢立達
張三豐號玄玄子,是元、明兩代著名道士,其晚年鐘情于齊云山。齊云山,道教名山,不過500米高,但方圓卻有110公里,山巒重疊,云霧籠罩,頗有仙家韻味。明永樂十至十五年(公元1412年~1417年),齊云山道教香火確實已很興旺,6年間,張三豐頻繁往來于武當山、齊云山之間,成為兩名山間的傳道使者。一時間,“玄帝香火,日在武當夜在齊云”成為現(xiàn)實中的神話。
后來,張三豐羽化在齊云山洞天福地祠,人們將其坐于大缸內(nèi),葬在祠后三元巖洞穴,因其被皇家世稱為“真人”“真仙”“真君”,故立碑曰“真身內(nèi)藏”。據(jù)傳在羽化之前,他還在巖壁上留下了掌印,也似乎印證著一代宗師的神話。這組“掌印”位于明代修建的小壺天石坊景點內(nèi),石坊門呈葫蘆形,里面是一個長20米、寬3.3米、高2.5米的石窟,石窟的另一側(cè)是懸崖,這里便是傳說中張三豐飛天成仙的地方。石窟內(nèi)還供奉有道教神仙雕塑,多年來,游客上香,已經(jīng)將石窟的一部分頂面熏黑了,“掌印”就在這頂面之上。
細細看來,這些“掌印”確實像極了人的手掌,不僅大小相仿,而且不止一個,更讓人贊嘆的是,有些能清晰地看到五指,且“手指”張開角度也不像自然風化偶然形成的,最絕的是,有些甚至能夠清晰地看到指甲的痕跡??墒?,如果不是自然侵蝕偶然形成的圖形,道士真的有能力在石頭上留下掌印嗎?如果是巨力沖擊巖石,其結(jié)果應該是將巖石擊碎,而非留下掌印才對。而且最大的問題是,這些“掌印”并非是凹進去的,而是凸出來的浮雕狀。這些神奇的掌印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
初解“掌印”之謎■
由于齊云山是特殊的丹霞地貌,裸露的紅色巖石是絕好的地質(zhì)學研究樣本,所以這里早早就吸引了地質(zhì)學家的注意,但是直到20世紀90年代,這些“掌印”才被地質(zhì)學家關(guān)注。1993年秋季,偶然到達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生尤海魯、呂君昌等對小壺天的“掌印”深感好奇,并且和同事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這可能是某種古生物留下的腳印化石,甚至很可能是恐龍足跡化石。
所謂的足跡化石也是化石的一種,它是動物在濕潤或柔軟的地面踩踏后遺留的腳印,然后經(jīng)過億萬年的地質(zhì)變遷,泥土變成了石頭,也就保留下了當時的足跡。我們通過足跡化石可以推斷當年生物的習性,比如它們走路的姿態(tài)、步幅,甚至可以根據(jù)現(xiàn)存動物的情況推斷其前進的速度,也可以根據(jù)腳印之間的關(guān)系推斷其是否結(jié)伴而行等等。不過,要形成足跡化石,需要極穩(wěn)定的地質(zhì)條件,丹霞地貌雖然適合保存化石,但安徽發(fā)現(xiàn)的恐龍化石太少了,齊云山也沒有化石出土的先例,這一推斷靠譜不?
1995年,高級工程師余心起來到小壺天,才終于驚喜地肯定了恐龍足跡化石的推斷,并且在這里進一步找到了一條恐龍拖曳尾巴的尾跡。當年的安徽省地質(zhì)學會秘書長劉載聰曾評價道:“齊云山小壺天景點清晰完好可辨認的恐龍足跡就達20個之多,并有恐龍尾跡一處,實為珍貴?!钡?,小壺天恐龍遺跡的研究并不全面,余心起等學者的論文只是簡單的描述。盡管后來還有一些其他學者到訪,但仍沒有形成最終報告。
再探齊云山“掌印”■
2011年7月,邢立達應齊云山管委會的邀請,重新調(diào)查了此處的恐龍足跡,并做了詳細測量;次年5月,中國地質(zhì)大學的博士生何情和胡建對這里的恐龍足跡再次進行了測量;之后,團隊整合了來自各個方面的專家,終于在2014年形成最終研究成果并發(fā)表。
這些足跡形成于白堊紀的晚期,包括了三種不同形態(tài)的獸腳類足跡約60個。獸腳類是恐龍家族中的掠食者,它們繁榮了大約1.6億年的時間,演化出極多的種類,包括體長如鴿子大的物種到迄今最大的陸生食肉動物——霸王龍。但是,一個化石點的肉食恐龍足跡一般在1~2種左右,這種豐富的組合并不多見。邢立達等估計,這三種恐龍的體長大約分別是1.4~3.2米、1.9~2.2米、1.0~2.1米。其中一類足跡非常特殊,有著壯碩的趾頭,以及較短的單步,從足跡形態(tài)判斷,這種足跡的主人是一種小型的、具有強壯足部的肉食龍。它屬于新的足跡形態(tài),被命名為張三豐副強壯足跡(Paracorpulentapus zhangsanfengi),其名稱既指出其形態(tài)特征,也為紀念這位頗有關(guān)聯(lián)的道教名家。
更有趣的是,在這組足跡中,我們找到了一個“五指”的足跡,從足跡學上看,獸腳類足跡一般為三趾,但是這里有兩個腳印重疊在了一起,讓人產(chǎn)生了五指掌印的錯覺,很可能因此才有了這樣的傳說。
至于為什么足跡會跑到人頭頂上,那完全是地質(zhì)變遷的結(jié)果,而且足跡在形成化石的過程中被填充了石質(zhì),而形成足跡的底部泥層被風化、剝落,露出了填充物,才使得這些足印凸了出來。這好比是打蛋糕的過程,移去模具,蛋糕就露了出來。
從中國的脊椎動物群組合來看,晚白堊世的恐龍動物群以植食性的鴨嘴龍類和巨龍類組合為代表,其中獸腳類的化石較為稀少,中國東部的發(fā)現(xiàn)幾乎為空白。齊云山地區(qū)多樣化的獸腳類足跡組合的發(fā)現(xiàn)則表明,該地區(qū)有豐富的中小型獸腳類恐龍動物群,在持續(xù)數(shù)百萬年甚至上千萬年的時間里,中小型的獸腳類恐龍持續(xù)繁榮。這些中小型獸腳類與植食性的腫頭龍類、蜥腳類恐龍一道,組成了一個新的動物組合,大大豐富了晚白堊世中國東部的古脊椎動物群。這也是恐龍足跡學研究的意義之一 ——快速、有效地復原出恐龍化石稀少地區(qū)的動物群樣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