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
案例:
一天,劉先生夫婦帶著上四年級的兒子洋洋來咨詢。原來,從二年級開始,洋洋就有了小偷小摸行為。就在前兩天,班主任陳老師打電話給洋洋爸爸,說洋洋又拿別人東西了,這次拿的是一個彩色的玻璃小熊。
在咨詢現(xiàn)場,當(dāng)洋洋爸爸講述完后,我問洋洋是不是拿了別人東西,洋洋卻矢口否認。我問洋洋當(dāng)時為什么承認,洋洋說是老師逼著承認的,而且自己也害怕爸爸會打他。
為了更全面客觀地了解事情發(fā)生的經(jīng)過,我電話連線了洋洋的班主任陳老師。陳老師在電話中很肯定地說,每次都是洋洋自己承認的,而且是當(dāng)著他家長面承認的。
當(dāng)我問洋洋父母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時,他們也比較傾向于老師的說法,因為以前兒子確實拿過別人的東西。洋洋爸爸說,兒子第一次拿別人東西后,他特別氣憤,回家后用皮帶暴打了兒子一頓。雖然洋洋對那次暴打刻骨銘心,可他從那以后不僅沒改,反而越來越上癮,老師隔三岔五就把洋洋爸爸叫到學(xué)校去賠償人家丟失的東西。洋洋爸爸有一家自己的公司,經(jīng)濟收入很不錯,洋洋并不缺零花錢。他不明白,兒子為什么會去拿別人的東西。而讓洋洋爸爸更不明白的是,每次事情發(fā)生后,洋洋總是先承認,然后就極力否認,經(jīng)常弄得他也不知道兒子到底拿沒拿別人的東西,該不該相信兒子了。
分析:
通過現(xiàn)場的咨詢與互動,我感覺洋洋家的親子關(guān)系好像不那么親密,因為一般爸爸媽媽對自己孩子是否說謊,一看孩子的眼神就能確定,而洋洋父母卻無法斷定。例如,陳老師在電話中說洋洋的事情時,語氣很堅決,而洋洋不承認的時候,爸爸卻在游離搖擺。
為了進一步了解洋洋的內(nèi)心世界,我給洋洋做了一個心理投射測試,讓洋洋對著一幅彩色圖畫看圖講故事。圖畫場景是:父母坐在長沙發(fā)上,兒子坐在單人沙發(fā)上,一家三口在看電視。洋洋講述的故事情節(jié)是: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爸爸在看足球的甲隊,媽媽在看足球的乙隊,我在看整場比賽。當(dāng)我問洋洋看到這幅圖畫自己是怎樣的感覺時,洋洋卻說:“我覺得在家里很少有這樣的畫面,幾乎沒有?!?/p>
我了解到,洋洋平時住校,周末回家。每個周六要去學(xué)樂器,周日寫作業(yè),爸爸媽媽因為周末還時常加班,所以洋洋就被送到外婆那兒。洋洋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間極少,尤其是爸爸。洋洋還告訴我,在他的印象里,他很少有機會見到爸爸,有時候特別想爸爸,晚上偷偷抱著爸爸的衣服睡覺。在洋洋的印象中,自己從來沒有和爸爸媽媽一起逛過公園。
通過投射測試和進一步的溝通,我發(fā)現(xiàn)洋洋好像沒有那種完整的家庭生活記憶,這更加證明了洋洋和父母的情感關(guān)系非常薄弱。這種反常的情感關(guān)系,又會對洋洋造成什么影響呢?
有時候,有的孩子比較羨慕別人的東西,有一種潛意識的含義,就是看人家孩子覺得挺幸福,爸爸媽媽挺愛護,自己卻缺乏父母的愛,他有可能通過占有別人東西的方式,來占有別人父母給予的愛,也就是說,他占有了別人的東西,也就擁有了別人的好感覺(被父母愛的感覺)。這是一種潛意識的動機,因為洋洋的行為在意識層面上找不到原因,不缺這些東西,也不缺錢。這種潛意識層面的動機,通常用來解釋富家子弟去拿別人東西的行為。
總之,在我看來,不管洋洋過去是真拿還是假拿,這已經(jīng)不重要,重要的是,洋洋父母要明白,由此事所反映出的孩子的心理需求,對愛的需求,這也正是洋洋父母需要特別注意和努力改進的方面。
建議:
我給洋洋父母提了以下指導(dǎo)性建議:
一是創(chuàng)造盡可能多的時間陪伴孩子。以后每次孩子回到家,父母都要拿出相當(dāng)一部分時間好好陪陪他,特別是爸爸,要和孩子多聊聊天,關(guān)心他,多了解孩子在學(xué)校的生活,鼓勵孩子講一些開心和不開心的事。父母也要主動和孩子談家里、工作上的一些事情,或者帶孩子出去玩,多創(chuàng)造一些機會和孩子親密地在一起,以隨時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與動態(tài)。
二是多用正面的、積極的語言塑造孩子。比如:在爸爸媽媽眼里,你一直都是個很誠實的孩子!即使你做錯了什么,爸爸媽媽也相信你不是故意要這樣的!相對于許多父母習(xí)慣的說法“你是不是又在撒謊?你怎么又犯錯誤,成心想氣死我呀?”正面而積極的語言更能贏得孩子的信任,并幫助孩子朝著父母期望的方向發(fā)展。
(作者系家庭教育咨詢師、杭州市家庭教育學(xu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