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曼
【摘要】“心靈對話”,是指學校為進一步加強溫馨教室、和諧校園的建設(shè),關(guān)注師生心聲,滿足師生合理需求,基于主題班會和主題教育形式之外的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具體表現(xiàn)為師生圍坐在一起,就大家關(guān)心或疑惑的問題進行面對面的師生、生生間的溝通與交流。大家一起分享快樂,一起釋疑解惑,同時暢所欲言,打破藩籬;就是從學生中發(fā)現(xiàn)問題,收集問題,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成長規(guī)律,根據(jù)學生的需求、喜好,設(shè)計或生成不同的主題對話。通過師生間的敞開心扉、實話實說、同伴互助等形式,大家有話想說就說。
【關(guān)鍵詞】小學德育教育 ?心靈對話模式
一、問題的提出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不僅要學好知識和技能,更要在知、情、意、行各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發(fā)展。但是受傳統(tǒng)的德育方式影響,目前的學校德育工作還存在著較多問題。
1、德育內(nèi)容脫離現(xiàn)實生活
德育內(nèi)容來源于生動活潑的現(xiàn)實世界,而我國傳統(tǒng)德育的一大弊端就是忽視人的社會性交往和溝通,即脫離現(xiàn)實、忽視對話,德育都是枯燥乏味的道德說教,與現(xiàn)實世界隔離,失去了生活根基。因此,德育內(nèi)容往往無法內(nèi)化為學生的道德信念,也無法外化為學生的道德行為。
2、德育方式死板教條
在傳統(tǒng)的德育活動中,教師是“道”的擁有者和傳授者,而學生只是“道”的被動接受者。這種德育方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學生道德信念的樹立和道德水平的提高,絕對不是只靠單純的灌輸說教就能實現(xiàn)的。
基于學校德育現(xiàn)狀,筆者認為有必要在德育工作中積極開展對話,嘗試建立一種新的德育模式──德育心靈對話模式,以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二、心靈對話德育模式研究
1、以生為本,為學生傾注全部愛心
教育是愛的教育,如果缺少了愛心,教育就無從談起,只有對教育事業(yè)傾注自己一片赤誠的愛心,教育才能健康發(fā)展。愛心也是與學生進行對話的基礎(chǔ)條件,才能在教師和學生之間搭建一座橋梁。小學生的心靈是脆弱的,他們對于外界事物的認識有一顆敏感的心,作為教師要舍得給予他們更多的關(guān)懷與鼓勵。有的時候,愛心其實非常的簡單,一個簡單的微笑、一次不經(jīng)意的鼓勵與表揚、一個含情脈脈的眼神都可能讓小學生感受到無比的溫暖和愛意。
一個教師應該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來對待,這樣對學生就會多一種責任,一種壓力,教師就會想方設(shè)法地去奉獻自己的愛心,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其實學生本來就是教師的孩子,他們點滴的成長都會讓教師歡喜不已。小學生有時候也會自覺不自覺地把教師當做自己的親人,他們會和教師說出自己的心里話,他們會和教師交流自己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這時候教師更應該善于傾聽。因為只有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教師才能夠走進他們的世界,和他們成為朋友,學生也會更加地信任教師。
2、平等交往,真誠對待每一個學生
在當今背景下,小學生的逆反心理較強,他們不喜歡訓斥和批評的教育方式,訓斥和批評只會增加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隔閡,讓學生對教師充滿恐懼之感。因此,這樣學生就會遠離教師,教師就不能夠與學生達成共識,學生對教師的教育缺乏認同和理解,德育就無從開展。作為教師,要主動放下高高在上的“師道尊嚴”,走進學生這個天真無邪的群體之中,了解他們的興趣所在,關(guān)注他們的內(nèi)心情感需要和學習,多與他們進行平等的對話,用孩童的眼光來看待他們的世界。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真正和學生融為一體,成為他們可以依靠和信賴的良師益友。
每一個小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都是一個獨立而又神秘的個體,教師只有真正地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才能夠窺探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小秘密,才能因材施教地進行德育。在德育中,教師要學會慢慢地走進他們,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教師的平易近人,然后用自己的智慧和理性去解讀他們內(nèi)心的盲點。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平等互信的關(guān)系之后,學生犯了錯誤要敢于承認,教師要給予他們反思改正的機會,讓他們自我教育。教育是慢的教育,不能急于求成,對待小學生要有足夠的耐心,教師與學生要站在同一個高度進行平等的對話。
3、為人師表,做學生的好榜樣
小學生的模仿性比較強,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修養(yǎng),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為學生做好表率,樹立良好的榜樣。一個內(nèi)外一致、言行一致、具有良好師德的教師才能夠在自己的學生中間樹立較高的威信,讓學生尊重、信服自己。作為一名教師,要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著想,要努力培養(yǎng)小學生健全的人格,而學生人格的形成與教師的人格不無關(guān)系。因為教師是除了學生父母之外的最親近的人,他們與教師朝夕相處,教師的言行很可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要想走進學生的心靈,就必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學生被教師的人格所吸引,才會與教師進行心靈的對話。
教師的言行舉止對班級向心力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一個對工作認真負責、任勞任怨、為人正直的教師,才能帶領(lǐng)出一個具有正義感和向心力的班集體。教師要善于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對學生的承諾要兌現(xiàn),不能夠用欺騙的方式來教育學生。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遵守紀律或者好好學習,而喜歡用善意的謊言對小學生進行哄騙教育,其實這在無形之中失去了學生對自己的信任,在班級之內(nèi)喪失了威信。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情,必須自己親自做到;教師要求學生遵守的規(guī)則,自己也必須遵守,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把你當成自己的老師。
4、學高為師,加強自身能力素養(yǎng)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边@句話應該成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永遠追求的目標。這要求教師既要有較高的理論素養(yǎng),又要有淵博的知識,能夠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啟明燈,為學生求知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一個好的教師不是教書匠,他應該掌握現(xiàn)代的教學理念,通曉教學業(yè)務,能夠滿足學生對于知識文化的需要和對現(xiàn)代教育方式的需求。對于小學生來說,小學教師是他們接觸最早的教師,他們對于世界的認知和體驗都是從小學教師這里獲得的,一個淵博的教師將會為他們的心靈播撒獲取新知的種子,激發(fā)他們探求世界的欲望和學習的興趣。
有時候打動小學生的方式是很簡單的,由于他們對知識的
渴求特別的強烈,所以他們會很崇拜那些知識豐富的教師。教師只有擁有淵博的知識,學生才會發(fā)自內(nèi)心地崇拜你、敬佩你、信任你,并自覺把你當成學習的楷模,主動去接近你,主動向你看齊。學生愿接近你,你便可以隨時隨地和學生進行心靈的對話,教師要用自己的知識去開啟小學生好奇的心靈。
5、因材施教,善于對學生進行引導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有時習慣性地喜歡好學生,而對學困生沒有耐心,對他們的教育方式也是較為簡單粗暴,這其實違背了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一位哲人曾經(jīng)說過:“人類最本質(zhì)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痹趯W生進行德育時,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學會捕捉學生身上的發(fā)光點,進行賞識教育,這樣學生才能夠在學習和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正確位置和自信。學困生是一個班級中的特殊群體,他們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導致學習成績較差,品行較差,不好進行教育。這時教師要給予這部分學生更多的關(guān)注,更多的愛心,盡可能從他們身上找到可取之處,適時進行表揚和鼓勵。其實,學困生比任何一部分學生都需要鼓勵和愛護,只要他們能夠得到充分的呵護,他們同樣也可以像其他學生一樣優(yōu)秀。教師要學會與學困生交流交往,這樣他們才不至于與教師越走越走,他們才愿意和你吐露心聲,愿意和你交流。
【參考文獻】
[1]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弗萊德·R·多爾邁.主體性的黃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尹艷秋,葉緒江.主體間性教育對主體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3(2).
[4]李鎮(zhèn)西.共享:課堂師生關(guān)系新境界[J].課程·教材·教法,2002(11).
[5]今道友信.美的相位與藝術(shù)[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