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罡
他們是名人的父母。兒子董路是著名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足球評論員。他們都事業(yè)有成,一位曾是清華才子、全國總工會宣教部部長;一位曾是著名婦產(chǎn)科醫(yī)生,作為受國家衛(wèi)生部委派的援助索馬里醫(yī)療隊成員,遠赴非洲治病救人。他們的愛情浪漫而持久,如今霜染白發(fā),又用“愿以傾囊看世界,粗茶淡飯度人生”的生活理念,營造出幸福的晚年生活。
他們就是董蘊琦和妻子張鳳鳴。
同桌的你
浪漫的夜晚我們還不懂愛情
董蘊琦,1937年8月出生在遼寧一個中產(chǎn)家庭,父親是一家私人銀行的分行經(jīng)理。董老自幼好學上進,1957年9月從遼寧省實驗中學考入清華大學水電站水工建筑專業(yè)。妻子張鳳鳴小他一歲,自幼喪父,母親在一家被服廠上班,撫養(yǎng)她和姐姐讀書。
董蘊琦和妻子張鳳鳴曾是遼寧省實驗中學的高中同學,兩人既是同桌,又都是班里的學習尖子。青年時期的董蘊琦戴一副黑框眼鏡溫文爾雅,而端莊大氣的張鳳鳴,梳著兩條齊腰的大辮子楚楚動人。
遼寧省實驗中學的學生一律住校。1957年7月,應屆高中生舉行了畢業(yè)典禮。最后一頓晚飯之后,董蘊琦和張鳳鳴等一幫要好的同學,互相挎著胳膊,并排去“走大馬路”浪漫。他們沿著學校門口的馬路走啊,走啊,一直走到深夜,難舍難分。當年高考,董蘊琦如愿考上了清華,而張鳳鳴順從母親的心意,考上了母親故鄉(xiāng)的大連醫(yī)學院。
“就是那樣,我們倆也沒想到日后會談戀愛。那時候的人都特別單純,高中生根本不懂談戀愛?!倍N琦笑著說。
此后每年寒暑假,他倆都會回到沈陽與幾個要好的同學相聚,平時兩人也保持著書信往來。直到大學畢業(yè)前的寒假,兩人再次回沈陽相聚才確立了戀愛關系。
“我們倆如今已經(jīng)攜手走過了50多年,我們覺得夫妻兩個人在根本問題上看法要一致,在一般小事上不要苛求對方和自己一樣?!睆堷P鳴這樣評價自己的婚姻。
“我性格外向,好感情用事,不拘小節(jié)。她學醫(yī)學的性格比較沉穩(wěn)、內(nèi)秀。小的分歧也經(jīng)常有,比如她愛干凈,我生活上比較粗糙,有時就被她數(shù)落幾句。但是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在教育子女方面比較一致?!倍N琦說。
妻子受衛(wèi)生部委派援非
107封兩地家書傳遞愛情
張鳳鳴1962年9月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了吉林省通化地區(qū)醫(yī)院做婦產(chǎn)科醫(yī)生。董蘊琦1963年2月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長春東北電力設計院工作。半年后兩人結了婚,卻過著兩地分居的生活,直到1972年張鳳鳴調(diào)往長春。
清華畢業(yè)的高材生,文筆好、口才好,董蘊琦進步很快。先是在設計院當工程師,后又當選為設計院工會宣傳委員。1983年2月,被調(diào)任長春市建委副主任,同年7月,他當選為吉林省總工會副主席。張鳳鳴也很快成為醫(yī)院婦產(chǎn)科的骨干。他們的兩兒一女在兩人事業(yè)的不斷進步中先后出生,二兒子就是董路。
也許是多年在外讀書、勞動鍛煉了自理能力,董蘊琦做家務的能力比一般男同志都要強,做飯洗衣甚至針線活,都能拿得起。
1979年8月,張鳳鳴受國家衛(wèi)生部派遣,作為援助非洲醫(yī)療隊員奔赴索馬里。當時家里的3個孩子老大11歲,老二9歲,最小的女兒剛剛7歲。張鳳鳴放心不下,董蘊琦卻對妻子說:“你盡管放心去吧,孩子我來帶,保準不比你帶得差?!?/p>
“那個時候被派援外是個光榮的任務,讓你去那是信任你。我們那個時候服從組織需要是第一位的,困難再大也是自己家里的事,想辦法克服吧?!庇辛苏煞虻闹С?,張鳳鳴心里有了底。
張鳳鳴走的時候,最小的女兒對媽媽離家兩年是怎么回事還沒有概念,董路懂事早,把媽媽送到火車站時眼淚汪汪的。
出國前,聽說援外人員收到的國內(nèi)來信,要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銷毀。于是張鳳鳴與丈夫約定:丈夫用復寫紙給妻子寫信,其中一份寄給妻子,另一份留在家中,連同妻子寄回的家信,一并妥善保管。張鳳鳴一走就是26個月,期間夫妻二人的感情聯(lián)系就是一封封一個月才能收到一次的家書。
“鳴,你好!上星期六沒有盼到你的信,擬定星期天到院里再看看去。誰知上午11點多家里突然來了親戚,我凈忙著照顧親戚了,竟沒得空到院里去取你的來信。今天早晨一上班老劉就把代收的你的兩封信和照片交給我了。看到你生活、工作、身體都很好,我和孩子們都很高興。
……
家里孩子們都很好,功課也都不錯……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午夜了。我看著你的照片擱筆了。下月再談。琦。80.4.7”
“琦,你好!我上個月寄給你和孩子的信和照片都收到了吧?又到了給你寫信的時候了,這20多天你和孩子們過得都好嗎?又值新年,我相信你會使孩子們過得很好很快樂,但你一定是很累的。
……
我近來一切都好……想念你的鳴。81.1.21日”
信里沒有更多的纏綿、恩愛之詞,更多的是敘述各自的生活、工作情況,孩子的教育情況,但是每封信都密密麻麻寫了五六張紙。讓人感覺夫妻二人的感情,一家人相互惦念之情滲透了紙背。
妻子張鳳鳴說:“那時候沒有手機,沒有網(wǎng)絡,遠隔萬里,寫信不能自己寄,全靠外交部的信使傳遞。從北京到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信使每隔28天完成一次往返。信使來時,各中國援索專家組會派人趕到使館取回國內(nèi)的來信,同時將貼好郵票、寫給國內(nèi)的信件交給信使帶到北京再行寄出。通常情況下,信使在摩加迪沙停留3天,回到北京停留一周。我們和家人各自要在3天和一周內(nèi),看到來信、寫好回信,送到使館或寄到外交部,才能做到當月收信當月回信,否則就要等下一個28天。如此緊迫的‘任務很難完成。更多的時候是這個月寄出的信,對方下個月才能收到,至于回信,只能等到下下個月。盼信的急切,收信的激動,難以言表!”
到妻子張鳳鳴援非838天之后回國,丈夫董蘊琦保存的家書足足有107封。這些信他們一直珍藏至今,還整理為電子稿,長達20萬字。
這107封家書不僅記錄了一個普通家庭當時的生活狀態(tài),也記錄了董路兄妹三人的成長經(jīng)歷。其中有爸爸給董路5毛錢去公園過隊日,董路舍不得花,最后只花了3角2分;有大兒子過生日之前,媽媽特意從索馬里寫信回來,讓爸爸別忘了給他煮個雞蛋吃。但是到了過生日那天,大兒子堅持不讓爸爸煮雞蛋,說等媽媽回來一塊兒吃……董蘊琦夫婦說,將這些信保存下來是為了給自己留下一份美好的回憶,也給兒女們留下一份歷史的見證。
兒子掉進防空洞
瞞了妻子兩年多
董蘊琦和張鳳鳴剛結婚后兩地分居了八九年。那時,董蘊琦每次到通化探親都猛干家務,劈柴、挑水,彌補自己對妻子的愧疚。后來,夫妻二人好容易調(diào)到了同一個城市,兩人一起操持家務、帶孩子其樂融融。但時間不長,妻子又面臨援外任務。董蘊琦嘴上說堅決支持妻子的工作,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也確實讓他吃盡了苦頭。
“她出國那兩年,正是我工作上突飛猛進,政治上積極上進的兩年,3個孩子我也帶得很好,所以我非常驕傲。洗衣做飯,收拾屋子,拆洗棉衣棉被、縫縫補補,每周我還都要給孩子包頓餃子吃。那時候我的想法特簡單,總結起來說就是向理想要動力,理想就是支持妻子援外,盡國際主義義務;向夜晚要時間,那時候白天上班要工作,周末經(jīng)常還要加班。那一時期我的時間表基本上是這樣安排,晚上下班給3個孩子做飯,吃完飯檢查白天的作業(yè)。3個孩子寫作業(yè)的時間我洗衣服、收拾房間。孩子們都睡下之后,我要準備第二天的飯,發(fā)面啊什么的。然后還要學習業(yè)務和英語。最后是寫日記,給妻子寫信?;旧弦估?2點以前沒睡過覺,早晨5點多又起來給孩子做早飯,送孩子上學?!倍N琦回憶說,“那時候孩子棉褲的褲腳非常容易臟,我都是用舊秋褲把孩子們的褲腳包起來縫上,換季時把褲腳上的布拆下來洗干凈,第二年冬天再穿?!边@些生活細節(jié),董蘊琦幾十年后仍記憶猶新。
董蘊琦夫婦雖然非常疼愛自己的3個孩子,但是他們從不嬌慣孩子,相反,夫婦二人總是不失時機地鍛煉3個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兄妹之間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的習慣。比如媽媽出國后,爸爸會要求老大檢查老二的作業(yè),老二檢查老三的作業(yè),最后他來檢查老大的作業(yè)。兄妹間互相幫了忙,必須說“謝謝”。
張鳳鳴援非之前,夫妻二人就約好在信件中如實通報各自及家里孩子的情況,不能因為害怕對方擔心而報喜不報憂。但是最終夫妻二人在這件事上都沒有“信守承諾”。一次,董蘊琦、小女兒和董路都發(fā)燒臥床,剛剛12歲的大兒子一個人照顧3個病人,還要扶著爸爸去醫(yī)院打點滴,也渡過了難關。
妻子外援期間,董蘊琦因為設計工作要經(jīng)常出差。每到出差時,他把小女兒寄托到同事家,董路和哥哥就獨自在家生活。爸爸在家時每天都要記日記,將來好給媽媽看,爸爸不在家,記日記的任務就交給了大兒子。有一次爸爸急著出差,和好了餡兒卻沒來得及包餃子。爸爸走了6天,回來查看兒子記的日記,發(fā)現(xiàn)這6天,兩個兒子上頓餃子、餡餅,下頓餡餅、餃子,足足吃了6天,弄得爸爸哭笑不得。媽媽援外兩年不僅使爸爸得到了鍛煉,也練就了3個孩子自強、自立,互相關愛、疼愛父母的好品格。
3個孩子長大后都非常出色。老大在一家出版社當領導,老二成了著名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足球評論員,最小的女兒自費留學后定居美國。兄妹三人的感情和對父母的感情也非常好。
妻子援外兩年多,董蘊琦就有過一次“失職”。董路小的時候非常淘氣,從小學到大學都是班里年齡最小的孩子,但是在哪兒都是孩子頭兒。當時學校附近有一個部隊大院,院子里有部隊挖的防空洞,雨季之后防空洞里積了不少水。一次董路帶著幾個同學偷偷到防空洞里去“探險”,踩翻了蓋板,“撲通撲通”全都掉進了洞里。當時防空洞里的積水沒到了幾個孩子的脖子,嚇壞了的孩子們大聲呼救,才被聞訊趕來的駐軍戰(zhàn)士救了上來。
董蘊琦知道后被嚇出了一身冷汗,除了“臭揍”兒子一頓之外,一直沒敢把這件事告訴遠在萬里之外的妻子。
“走之前我們倆約好不許隱瞞任何事,但是這件事我一直沒有告訴她,怕她擔心?;貋碇笏€是聽學校老師說才知道的?!倍N琦笑道。
實際上妻子對丈夫也有“保留”。張鳳鳴隨中國醫(yī)療隊來到索馬里后,被分到索馬里南部的一家醫(yī)院工作,而且醫(yī)院里只有她一個婦產(chǎn)科大夫。送來的病人都是難產(chǎn)幾天實在生不下來的婦女,基本上每天夜里都要出診,睡不好覺。索馬里瘧疾高發(fā),醫(yī)療隊員為了預防瘧疾每月都要服用一次藥,張鳳鳴藥物反應特別嚴重,每次服藥之后都頭暈、惡心、嘔吐、渾身無力,要折騰四五天。還有一段時間她出現(xiàn)了不明原因的過敏癥狀,長了滿身蕁麻疹,奇癢難忍、晝夜不得安生。但是這些情況她在家信里都只字不提。最后在丈夫和孩子的印象里,媽媽在索馬里吃得也好、住得也好、工作也好。
年輕時的美麗謊言如今成了夫妻恩愛的一段佳話。
愿以傾囊看世界
粗茶淡飯度人生
1985年,董蘊琦被中組部調(diào)到中華全國總工會任全國水電工會主席,妻子張鳳鳴和3個孩子也隨丈夫來到了北京。1991年2月,董蘊琦又調(diào)任全總宣教部部長。
時光荏苒,1998年和1999年夫妻二人先后從工作崗位上退休。當時不少單位都想借董蘊琦在中央宣傳、文化、體育等部門熟悉上層人物的便利條件,高薪聘請其出山,也有不少醫(yī)療機構對張鳳鳴伸出了橄欖枝,但是他們都婉言拒絕了。
“中國的老人多數(shù)退休后就是看看孫子,買菜做飯,我們不想這樣活。40歲的時候,我作為中國援助非洲醫(yī)療隊成員飛往非洲之角的索馬里民主共和國。那是我第一次乘飛機,第一次走出國門。往返經(jīng)停印度、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亞和坦桑尼亞,搭乘了意大利和法國的航班,飛越了壯觀的東非大裂谷和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跨越了赤道線,這些都讓我感到無比新奇和興奮。從那時起我就有個心愿:將來如果有可能,一定多去幾個國家看看。”張鳳鳴告訴記者。她向往旅游的愿望與老伴兒董蘊琦一拍即合,于是工作的終點,成了兩位老人傾囊看世界的起點。
每到一個國家,董蘊琦負責拍照,張鳳鳴負責仔細聽、仔細記,回來寫游記。15年來,老兩口走遍了亞洲、美洲、歐洲、非洲,在澳大利亞、冰島、阿拉斯加等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留下了足跡,寫下了30多萬字圖文并茂的游記?!盀榈氖抢系讲荒苄袆訒r,還有一份可供翻閱與回憶的圖文,這又何嘗不是一筆收藏著的幸福?!彼麄儺惪谕暤卣f。
“同樣是著名的湖泊,瑞士的日內(nèi)瓦湖清澈湛藍,湖中是漂亮的游艇和帆船,岸邊是翠綠的森林、草地、公園和別墅,到處一派安寧祥和。柬埔寨的洞里薩湖則湖水渾濁、垃圾漂浮,人們恨不得把湖邊每一寸土地都種上莊稼。湖堤上、湖水中那些難以遮風擋雨的簡陋的高腳屋,就是貧窮百姓生活的家。當?shù)氐暮⒆幼诤械拇箐X盆里,拼命劃著槳去追趕觀光客的游船,推銷一些不值錢的小商品,本該無憂無慮的幼小年紀就要為溫飽掙扎。這一幕對我們觸動很深,讓我們從現(xiàn)實中理解了發(fā)展才是硬道理?!?/p>
張鳳鳴的游記中既有對當?shù)刈匀蝗宋娘L光的細致描繪,也有對人類、人性、社會和發(fā)展的深刻思考,文筆優(yōu)美,富有思想內(nèi)涵。夫妻二人旅行中留下來的很多照片都是相擁相抱,牽手相隨,讓很多年輕人對他們的浪漫愛情羨慕不已。
“位于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以東5公里處的帕斯帕提那寺,是印度教徒舉行火葬的地方,故這座廟被俗稱為‘燒尸廟。我們在‘燒尸廟對面的河邊觀看平民的火葬過程。逝者的遺體在‘燒尸廟經(jīng)過宗教儀式后,被安放在架好木柴的平臺上火化,之后將骨灰推入巴格瑪提河。整個過程中,沒有送葬者們哀痛的哭嚎抑或哭泣,也見不到悲悲切切的面容,一切都在靜靜地按部就班地進行。我非常欣賞這種平靜、淡定的送葬場面。作為醫(yī)生,我見過了太多太多的生生死死。出生是人生的起點,死亡是人生的終極??梢哉f人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經(jīng)踏上了走向終點的里程,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規(guī)律。如今到了我這把年紀,就更覺得活著就要過好每一天,該走了也無需糾結。如果有一天到了我生命的終點,只需家人把我的骨灰撒入大海,千萬不要為我傷心流淚,讓我得以毫無牽掛地去開始那美妙的新旅程—隨著海水周游世界……”張鳳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