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廣立
無尾電氣的到來
日本成功實驗無線輸電,點亮500米外LED燈之前,我國天津工業(yè)大學一支研究團隊就在高鐵列車無線供電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解決了長期制約高鐵列車安全的技術難題,而且這項成果是入選2014中國科協(xié)夏季科學展的17項前沿科技成果之一。
如果說無線輸電技術還屬科技前沿,但無線充電技術已來到我們身邊。手機、平板電腦、相機、筆記本……這些移動電子產品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娛樂方式。但這些移動電子設備都離不開電,走到哪兒都要充電。而伴隨著無線充電技術走進人們視野,充電的煩惱也即將一掃而光。
誰都知道,手機是最先引入無線充電技術的電子設備。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副院長張波告訴記者,現(xiàn)在已涌現(xiàn)出許多手機無線充電板,但在使用中還存在充電距離、效率以及充電設備體積問題?!暗S著人們對無線技術的認識和輸電水平的提高,在手機無線充電領域取得大的突破甚至產業(yè)化前景樂觀。”
據(jù)了解,目前手機無線充電板多采用電磁感應方式進行電能傳輸,這種方式傳輸距離較短,給人“無線”印象還不太明顯。
“手機無線充電技術已開始應用,將來還會有更新突破與進展?!惫枮I工業(yè)大學電氣學院副院長、智能測試及信息處理技術研究所所長朱春波透露,哈工大研究團隊正在攻克較遠距離的手機無線充電技術。
事實上,手機無線充電只是作為應用于諸多小功率電子設備的代表,無線充電技術的應用其實正延伸到更大功率的電氣設備上,如海爾即將上市的無線供電無尾電視和無尾廚電。
與手機和無尾電視相比,人們對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想象更加動人。
“電動車本身還沒得到普及,電動汽車的無線充電更無從談起,但技術上還是越來越近了?!敝齑翰ǜ嬖V記者,電動汽車有多種能量補充形式,但對比傳統(tǒng)傳導式充電,無線充電在安全性和接口標準化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這些優(yōu)勢可能會促進電動汽車的普及。
美國新聞紀錄片《誰殺死了EV1》中的EV1是美國加州一款新型電動汽車,受到地方政府和老百姓的喜愛,但在電影結尾中這款產品被扼殺,原來通用公司的大股東們都是石油巨頭,電動汽車的發(fā)展影響到他們的利益,正是他們殺死了深受百姓喜愛的EV1。在這部紀錄片中,EV1最早用到了非接觸充電技術,憑感應式充電器,充電時避免了人身傷害危險,非常安全。
2012 年,美國斯坦福大學首次提出“駕駛充電”概念,為電動汽車充電提出了新的解決方案,這意味著電動汽車可不必停下來充電而無限地跑下去。
設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人們邊開車邊充電(需在道路設置無線充電裝置)、停進車庫按下按鈕也可以充電。屆時,這種動態(tài)充電與靜態(tài)充電結合的電動汽車,將變成不折不扣的“傻瓜”車。
而在特殊應用領域,無線充電技術早已嶄露頭角。在水下(海底)移動裝備的非接觸電源接入、生物醫(yī)電、旋轉式設備、無線傳感器等方面,無線輸電技術正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目前,微小功率的無線輸電技術實際應用已取得可喜進步,研以致用,以用促研??梢灶A計,再用10到15年時間,無線輸電技術必將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敝貞c大學自動化學院黨委書記、電力電子與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長孫躍對無線輸電技術充滿信心。
無線輸電的前世今生
盡管無線輸電技術在今天看來屬于前沿新興科技,但早在一百多年前,“無線輸電之父”尼古拉·特斯拉就對無線輸電展開探索。
19 世紀末被譽為“迎來電力時代的天才”的尼古拉·特斯拉,曾致力于研究無線傳輸信號及能量的可能性。早在 1899 年,特斯拉在紐約長島建造了無線電能發(fā)射塔,設想利用地球本身和大氣電離層為導體來實現(xiàn)大功率長距離無線電能傳輸,可惜由于資金缺乏,這個塔最終并未建成。
2007年6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馬林·索爾賈??搜芯啃〗M宣布,利用電磁共振技術成功點亮了一個距離電源約2 米遠的60瓦電燈泡,電能傳輸效率達到40%。該項技術的發(fā)布引起世界范圍內磁諧振無線輸電裝置的研發(fā)熱潮,德國、日本、新西蘭等國家很快跟進了這方面的研究。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成果陸續(xù)發(fā)表后,國內還鮮有人知道磁諧振無線輸電技術,因索爾賈希克的文章是從物理學角度闡述的,這對國內電工學研究者來說并不容易理解。
2008年,張波和他的學生對磁諧振無線輸電用電工學的方法做了原理性解析,并做出實驗進行驗證,文章發(fā)表在《中國電機工程學報》上,成為后來國內無線輸電技術研究者的必讀文章。
彼時,朱春波正在哈工大開展無線傳感器網絡應用方面的研究,他發(fā)現(xiàn)無線傳感器網絡發(fā)展瓶頸技術之一就是供電技術。比如埋在路面或建筑物里的無線傳感器,電池電量耗盡就宣告無線傳感器的“壽終正寢”。受到索爾賈希克的啟發(fā),朱春波帶領學生闖進無線供電這一陌生領域,成為國內研究無線輸電的一支重要力量。2010年圣誕節(jié)前,他的學生運用磁諧振技術把1.5米高的圣誕樹上的二極管彩燈點亮,還申請了專利。朱春波告訴記者,時至今日,盡管對無線輸電領域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但人們已表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興趣,對未來擺脫充電插頭充滿期待。
“一直以來,人們總是在不斷尋求無線輸電實用技術方案,并著力推進無線輸電技術的實用化發(fā)展?!睂O躍說,就目前技術成熟情況來看,無線輸電技術主要還是解決移動電氣設備的電能非接觸接入問題,為人們更加便利和安全使用移動電氣設備提供有效解決方案。
無線輸電仍需技術突破
孫躍指出,盡管國內外在基于電磁感應耦合模式無線電能傳輸技術方面的發(fā)展及應用推廣迅速,但目前在功率容量、傳輸效率、傳輸距離及電磁兼容等方面仍待進一步突破。
張波則認為,目前電磁感應、磁諧振等磁場輸電技術相對成熟,但受限于周圍環(huán)境影響等因素,傳遞效率和功率均無法滿足人們日常需要,這可能意味著人們還未探索到磁場輸電的“終極理論”。
“自然界都有它自己的規(guī)律,磁場傳輸能量肯定是有其路徑,只是我們還沒找到這個規(guī)律,這需要學術界下大力氣去探索?!睆埐▽τ浾哒f,這可能需要信息、控制、電子電力、材料甚至數(shù)學物理等學科交叉研究攻關,一旦探索到磁場傳輸電能的法門,其意義不亞于光纖的發(fā)明。
朱春波在研究中就遇到芯片“功能不夠用”的瓶頸,比如更高頻高功率的芯片,現(xiàn)在市場上還沒有研發(fā)出來?!坝行┬酒粔蛴?,技術參數(shù)達不到我們的要求。如果投入資金開發(fā)可以做出來,但由于短期內該芯片不會有太大需求量,多數(shù)企業(yè)不愿做這樁‘賠本買賣。因此,需要‘賠得起的企業(yè)為長遠打算,提前占領市場?!?/p>
此外,還有多位專家表示,國內對無線輸電技術方面的研究較少,隊伍亟需壯大。尤其需要更多年輕人的加入。張波還指出,目前國內外從事研究無線電能傳輸?shù)娜藛T,大部分是來自通信系統(tǒng)、自動化等學科的“外援”,很少有專門做電能研究的科學家?!盁o線輸電研究,在認識上還需得到進一步重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