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諾
“人人做詩人,個個當畫家”
1907年,俄羅斯?jié)h學家阿克列謝耶夫由北京乘火車到達天津,然后租船順大運河南下來到古鎮(zhèn)楊柳青。阿克列謝耶夫后來在《1907年中國紀行》中寫道:“我不知道世界上哪一個民族能像中國人民一樣用如此樸實無華的圖畫充分地表現自己。這里描繪了他們多彩的生活、神奇的世界,有講述傳說、寓言、神話的;有進行道德教育、針砭時事的;有漫畫,桃符,畫謎;還有張燈結彩和披紅掛綠的年畫?!?/p>
阿克列謝耶夫沒有想到,半個世紀后的大躍進時代,中國還會出現聲勢浩大的農民畫運動。當時為配合生產,全國上下興起壁畫熱潮,“人人做詩人,個個當畫家”的口號風靡一時。由于農民們一手拿鋤頭,一手執(zhí)畫筆,其繪畫作品表現形式夸張,普遍存在著烏托邦式的狂想和政治功利主義的痕跡,同時又帶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表達人類改造自然的勇氣和力量。
進入1960年代,優(yōu)秀的美術工作者脫穎而出,他們把以墻壁為載體的壁畫,轉變成以紙張為依托的藝術形式,農民畫這一新的藝術形態(tài)開始萌芽、生長。繪畫題材也由“大豐收”向表現農村現實生活過渡,如摘棉花、打井等。由于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農民,“農民畫”的叫法也就由此而來,寓意為“農民畫的畫兒”:畫風淳樸,帶有泥土的芬芳。
如果稍一追究就會發(fā)現,凡是農民畫著稱處,都有堅實的民間基礎:200多年前,遼源東豐人為裝飾房屋,在紙糊的天棚上進行彩繪產生了彩棚畫;陜西戶縣一向以剪紙、刺繡、編織等傳統(tǒng)藝術和工藝技術傳世;而河北農村曾經家家燒炕,并在炕周圍貼上“炕圍子”,木板炕圍畫以傳統(tǒng)戲曲故事和吉祥物為主要的描繪對象,這也是后來辛集農民畫的主要題材。
從梵·高到杰出的農民藝術家
梵高在1889年12月的信中寫道:“我最近的一次寫生是關于村莊的風景。在那里,修路工人和村民每天都在巨大的梧桐樹下辛苦地工作著。”他試圖用畫筆捕捉發(fā)黃的葉子,并以強烈的色彩和顫動的筆法,給景色注入了緊張的活力。油畫上部,樹冠組成了一個黃色的華蓋,投下一片明亮的影子:梵高一直將這種黃色和永恒聯系在一起。
當時梵高居留在阿爾勒,對鄉(xiāng)間環(huán)境興致很高,但對當地的歷史和文化卻相當冷淡。在他眼里,建于中世紀的圣特羅菲姆教堂看上去“令人感到極其難受、極其可怕,就像中國式的噩夢”,反映民族文化的阿爾勒拉頓博物館是“讓人感到恐怖的騙人的東西”,對普羅旺斯的文化復興運動也只表現了曇花一現的興趣。他所關心的是另一種生活氣息。比如焚燒雜草的農民、挖土豆的農家夫婦、茅草屋和挖地的農婦以及放牛老漢佩興斯·埃斯卡利耶,以及顏色濃郁的星空和向日葵。
有美國近代愛默生之稱的Berry(他業(yè)農、教書、出版過詩集,跟中國的陶淵明有些相像),在著作中提到“杰出的農民就是藝術家”的觀點。他認為,造就一位太空飛行員比造就一位好的農民要容易得多,因為造就太空飛行員的方式,也可以造就良好的士兵和工廠技術員等,但那些訓練方式,卻無法造就好的農民或好的藝術家。
山水畫和田園詩:
心靈的詩意棲居
“斷竹、續(xù)竹、飛土、逐肉”:這首中國最早的詩歌載于《吳越春秋》,描述了上古炎黃時期的勞動生活。
翻開中國書法與繪畫史,我們發(fā)現,殷墟上占卜者在龜殼上刀刻的甲骨文與賀蘭山山民在巖壁上信手所涂之畫,竟是文人雅士們所推崇的書畫高雅藝術發(fā)仞之所。
從中國古代到西方,田園夢想和田園創(chuàng)造是文人們的精神追求。一個國家、民族傳承下來的民間文化現象,是中國人幾千年不變的心靈的“詩意棲居”。
陶淵明的田園詩寫景物重在寫意,只追求平和悠閑的心境與恬淡樸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出渾然天成的大境界。因為“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記》便為我們勾勒了一個“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之境,成為中國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會夢想。
宋代山水畫論專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言道:“世人篤論,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畫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焙苊黠@,可居、可游的畫境,是篤愛山水的人們實現自身理想和滿足自身精神欲望的理想境界,只不過這種完美的境界,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難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