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群
出生1個多月的亮亮長得又白又胖,招人喜愛。這天上午剛剛洗完澡,亮亮的母親突然發(fā)現她的兩眉之間和頸后部皮膚出現了片狀紫紅色斑。醫(yī)生檢查后告訴媽媽,孩子這兩塊紅斑,是血管瘤,屬于鮮紅斑痣。
新生兒呱呱墜地,父母都非常開心,但是新生兒初期有很多疾病是家長們容易忽視的,例如新生兒血管瘤就是一種不易查覺的疾病。血管瘤是常發(fā)病于嬰幼兒時期的血管畸形病變,一般在嬰兒出生時或出生后不久即出現,有的患兒剛剛發(fā)病時癥狀并不明顯,所以很多家長將其作為胎記看待,從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留下難以磨滅的遺憾。
小兒血管瘤的分型
血管瘤并非普通胎記,它是由血管組織的錯構和瘤樣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腫瘤。在臨床上一般分為四種類型。
鮮紅斑痣 又稱火焰色痣、毛細血管擴張痣及葡萄酒色痣等。它是因為先天性毛細血管壁薄弱,皮膚表面的毛細血管擴張所致。表現為一個或數個境界清楚的淡紅色、淡紫色和紅色的斑塊,大小不等,不高出皮膚,壓之易褪色,用力或洗澡遇熱時顏色加深。好發(fā)生于前額、鼻梁、頸后、后枕部的頭皮和兩眉之間等部位。多為單側,偶可見雙側,有時可累及黏膜。多在2歲前幾乎全部可自行消退,不留痕跡,不需要治療。較大、較廣泛的常終身持續(xù)存在。其表面粗糙,可呈疣狀或結節(jié)狀,但為數極少。
草莓狀血管瘤 又稱毛細血管瘤或單純血管瘤。一般于出生后1個月左右出現,大小不一,可從米粒大小到草莓大小,少數甚至可覆蓋一側或整個肢體。為圓形、半球形、草莓狀分葉或不規(guī)則形狀的、高出皮面的良性斑塊,其邊界清楚,質地柔軟,呈紅色或紫紅色,壓之可褪色。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大,1~2歲長到最大限度而逐漸緩慢消退。消退開始時顏色變暗,中央出現大小不等的色素減退和淡灰色斑點,逐漸擴大。損害逐漸變薄,變平,最終完全或大部分變成萎縮疤痕。
海綿狀血管瘤 出生后或出生后不久發(fā)生,也有于1歲后才發(fā)病的。損害一般較大,緩慢增長,好發(fā)于頭皮和面部,常累及口腔、咽頰黏膜處。呈圓形、扁平或不規(guī)則形狀,為大小不等的、柔軟的、高出皮面的隆起腫物,擠壓后可縮小,有彈性。此型血管瘤可發(fā)生在內臟,如肝臟海綿狀血管瘤;也可發(fā)生于肌肉間、骨間,為肌間海綿狀血管瘤。巨大的海綿狀血管瘤還可合并血小板減少癥及紫癜。此型血管瘤以嬰幼兒常見。年齡越小,出血越頻繁,血小板越低,越容易出血,尤其是腦出血、呼吸困難、繼發(fā)感染等,可能危及生命。
混合型血管瘤 即兩種及兩種以上血管瘤同時存在,以其中一種類型表現為主的血管瘤。它是兩種血管瘤的混合體,是一種較常見的血管瘤。容易發(fā)生在人的面頸部,發(fā)生在其他部位的幾率較小一些。也是先天性的,出生的時候就會存在,病變多深入到真皮層。如毛細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混合體,它的體積很大。在初期的6個月內生長的非???,非常容易侵入到皮膚里,皮膚受到嚴重的破壞,以致眼瞼、口唇、鼻、耳等組織都可能被不斷擴張的血管瘤組織所覆蓋。一般混合性血管瘤是可以自行消失的。
如何治療小兒血管瘤
小兒血管瘤應采取綜合性治療,家長不必過于急切。 大部分血管瘤(如鮮紅斑痣、毛細血管瘤及海綿狀血管瘤)的早期,可動態(tài)觀察,即每隔3~6個月到醫(yī)院由專職醫(yī)生進行隨診,觀察其大小、顏色、厚度的變化,以決定是否可以等待其自行消退。一般適用于2歲以內的小兒血管瘤。對于生長快,有毀容之虞或較大的血管瘤,還可以用電化療法、平陽霉素注射法及早期選擇用手術切除治療。總之,小兒得了血管瘤,不必急,也不用愁,大部分都可自愈或經保守療法治愈。不會出血不止,也不會惡變。
避免血管瘤破裂是患兒護理的第一要務。血管瘤的血管壁比較薄,比較容易破裂出血,嚴重者甚至流血不止,造成感染,從而對患兒造成更大的傷害。所以家長要看護好孩子,孩子比較愛動和抓撓,要提高警惕,避免造成破裂出血。另外,平時做好患病部位的防護也很重要,避免衣物頻繁摩擦,給患兒洗澡時更不要用力搓洗,可用軟布輕拭等。
小兒血管瘤護理還要從飲食上下手。酸、甜、苦、辣、咸等刺激性過強的食物,會刺激患者的腸胃以及血管,使血流加速,進而增大血管的負擔,對病患區(qū)的康復不利。因此,日常飲食要注意合理搭配,營養(yǎng)均衡??蛇x擇多攝取一些谷類、魚類、菌類及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以提高人體自身免疫力,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同時可適當加強體育運動,以促進和改善血液循環(huán),提高孩子機體免疫力,促進患區(qū)康復。
雖絕大多數血管瘤是良性腫瘤,但其好發(fā)部位主要在臉部與頸部,給患者的心理造成較大的負擔,尤其是孩子,因此,家長一旦發(fā)現孩子患上了血管瘤需及時到醫(yī)院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