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3歲半了。老公是個嚴父,他覺得男孩就要多吃苦,多磨煉,偏偏兒子生性膽小,每當他摔倒了大哭或者打針怕疼的時候,老公總是呵斥他,還說是我把兒子寵壞了。我很委屈,男孩可以適當嚴厲,但也要顧及孩子的感受。面對老公的固執(zhí)我該怎么辦?
解答一:
你老公想讓男孩吃些苦,多磨煉,這個觀點是正確的,但他把“嚴厲”和“嚴格”混為一談了。
我們提倡的嚴格教育是針對毫無原則的寵溺來說的。在孩子3歲以前,我們主要是給予無條件的愛,之后就要慢慢加入一些“有條件的愛”,這個條件就是心理學(xué)和教育學(xué)都強調(diào)的原則。原則有助于孩子習(xí)慣和性格的養(yǎng)成,使其成為具有自我要求的人。但嚴格不同于嚴厲,后者指的是態(tài)度而不是理念。孩子摔倒了大哭,嚴格要求應(yīng)是盡量不去扶他,主張他自己爬起來,不去說什么“都是地板不好,把寶寶摔壞了”等等,你老公至此的理念是對的,但是,后半段就有問題了。嚴格要求不等于呵斥孩子,應(yīng)是以平靜、慈愛的口吻娓娓道出,用鼓勵的方式增長孩子的勇氣,讓他自己爬起來。
你要肯定和贊同老公嚴格教育理念的正確性,然后提醒他注意方式方法,嘗試以鼓勵、欣賞為主的正面教育方式。
解答二:
3歲的孩子剛走出嬰兒期,容易以自我為中心,情緒不穩(wěn)定。有的孩子天不怕地不怕,有的卻羞怯、膽小、退縮。這是正常的,不必大驚小怪,更不應(yīng)以一個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他。
這時的孩子主要是通過“體驗”來認知世界,如通過“過家家”學(xué)習(xí)親子溝通;通過與其他小伙伴游戲?qū)W會理解和分享;通過搭積木感知空間等等。這就決定家長要以“同理心”而非“講道理”來與孩子交流。具體做法如下:
打針時認同孩子的感受,讓他知道疼是客觀存在的,再表示理解孩子的痛苦,就容易被孩子接受。孩子摔倒時,我們應(yīng)該問孩子:“磕到哪里了?指給爸爸看看?是這里嗎?”—將問題具體化,孩子在回答的過程中會轉(zhuǎn)移注意力,從而緩解激烈的情緒;“摔疼了嗎?有多疼?爸爸能體會你疼的感覺?!薄酝硇谋硎灸懔私夂⒆拥耐纯嗪透惺?,讓他明白不需要用大哭來向你表達;“小明是男子漢嗎?男子漢怕不怕痛?”—引導(dǎo)孩子自己表達“不怕”,比你要求他“不怕”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