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4-0125-03
一、整合學科資源,提高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 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古詩詞是我國民族文化史上璀璨的明珠,是人類文化的一座寶庫。她是寶貴的精神食糧,是民族精神的教科書,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結合我校的具體情況,深入推進特色學校的建設,在學生已有一定積累的基礎上,讓古詩詞與學科整合教學。
古詩詞與學科整合教學的研究以《新課標》為準繩,“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堂教學策略上有所突破,要求教師圍繞教學目標,組織有效的教學內容,不但要有利于“教”,而且有利于“學”,使整合后的課堂教學資源有效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同時要突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即其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要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創(chuàng)造的能力以及生存和發(fā)展的能力,打好基礎。
(1)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小學生好動、想象具有模仿、簡單再現(xiàn)和直觀、具體的特點,而且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但他們的自制力還不強,意志力較差,缺乏持久性,在完成某一任務時,常是靠外部的壓力,而不是靠自覺的行動。通過整合學科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讓學生學習起來輕松愉快,從而更好地體會古詩詞的意境,對培養(yǎng)小學生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學校發(fā)展的需要:學校正積極開展創(chuàng)建“翰墨書香校園”特色活動,以“練字、戀詩、煉人”為抓手,積極探索實踐,努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整合學科資源,是提高古詩詞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是對學生的“戀詩”方面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教學范式的探索。
通過通過整合學科資源,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交流、學習的平臺,轉變教師的指導觀念,改進指導方式,加深教師的文化底蘊,既可以解決學生對古典詩詞營養(yǎng)缺乏的問題,又能解決學生學習古詩詞畏難情緒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從而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感與審美意識,實現(xiàn)校園文化特色,從而進一步推動了學校的整體發(fā)展。
二、古詩詞教學的現(xiàn)狀
我們通過“中華古詩詞(經(jīng)典文化為主)知多少”的問卷調查,就學生的閱讀時間、閱讀范圍、閱讀內容、社會環(huán)境、教師因素、教學方法以及評價改革等方面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對經(jīng)典文化的接觸和吸收相當薄弱。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制約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著重內容重知識,輕人文;重應試,輕積累;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所以,我們的古詩詞教學黯然失色,學生對于古詩文的學習也是輕描淡寫,而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古詩詞在缺失“情感”的人們眼中變成了光禿禿的漢字,是那般地索然無味。
(一)重知識,輕人文
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其出發(fā)點可能是很好的,但可能因為方法上不注意,或急于求成,造成一些誤區(qū)。有些老師急功近利,既介紹作者生平,又介紹生活環(huán)境,既講政治思想,又說寫作特點和主要成就,往往使學生不知從何學起,處于一種迷茫的狀態(tài)。而往往忽略了人文方面的教學。
(二)重應試,輕積累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大一部分老師對古詩詞的教學保持著單一的方式:默寫課內古詩解釋詞句。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做了各種各樣的嘗試來試圖改變這一局面,但總覺得這些教學模式內容豐富,且只留于形式,這樣的模式教學,也只能是強硬地灌給學生一些知識,而學生的自學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更何況中國的古詩詩情畫意充滿了美感,這種模式教學卻又讓學生失去了那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隨年齡和年級的增高,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呈遞減趨勢。越到高年級,“很有興趣”的學生所占比例越小,“沒有興趣”的比例相對升高。學生掌握的量遠遠小于課標的要求,而且絕大部分是五言、七言古詩,詞可謂鳳毛麟角。另外,我校地處城市新區(qū),學生家庭還處于農(nóng)村到城市的過渡之間,外圍的學習環(huán)境缺少文化氛圍,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三)重陳述,輕情境
情境教學是激發(fā)學生興趣最有效的方法?!爸挥行睦懋a(chǎn)生需要時,學生才能以極大的熱情投身于課堂教學,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力?!笨墒钦n上有些教師只是“咬文嚼字”地理解重點字、句,采用“講解法”,即按逐字逐句地解釋理解,然后讓學生串講詩意,最后背誦默寫的步驟進行教學。也有些老師在古詩教學中濫用問答法,一問一答之中破壞了古詩的整體性與藝術性,使學生無法很好的領會其意境。
三、提高古詩詞教學的做法與措施
小學階段進行經(jīng)典古詩詞的教學,是學生品德形成和智力發(fā)展的載體。深化對古詩詞教學的研究對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已成為現(xiàn)實的迫切需要。傳統(tǒng)的教法、學法制約著教師對教學手段的創(chuàng)新,而且對各學科之間如何合理整合運用,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古詩詞教學實效。
針對小學古詩教學中的一些問題,鑒于古詩文所蘊涵的豐富內涵,基于古詩詞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語文課程中只占極小部分的特殊狀況,綜觀當前古詩詞課堂教學資源嚴重匱乏及學生古詩文積累遠遠低于課標要求的現(xiàn)狀。我們提出整合學科資源,提高小學古詩詞教學實效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著眼于課內外相結合,加強學科之間整合拓展的方法指導,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和學習空間,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轉變教師的指導觀念,改進指導方式,加深教師的文化底蘊,提升研究水平。
(一)創(chuàng)設濃厚的氛圍,讓古詩詞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
(1)在教學樓內墻、樓梯臺階張貼優(yōu)秀詩文、詞、畫、書法作品。手抄報和學生創(chuàng)作的小詩等。
(2)利用下午廣播時間,為孩子們誦讀經(jīng)典古詩詞、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或者在閱讀課間播放古典曲目,讓學生在古樂古詩中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3)學校成立“詩畫創(chuàng)作班”“書法班”,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特長。
(4)開展“故事連環(huán)畫創(chuàng)作大賽”、“古詩詞書法比賽”、“巧手畫古詩”、“手抄報”等系列活動。
(二)構建學科整合教學模式,讓古詩詞課堂活起來。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古詩文教學的課堂當然也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課堂改革的成敗、課堂效益的高低決定著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與發(fā)展。隨著課改不斷的深入,呼喚一種“以人為本,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的新型教育模式,學校通過開展實驗研究,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自主化,真正成為主人,才能積極主動學習,從而實現(xiàn)內化,促使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整合學科資源,對學科資源進行充分合理的利用,提高古詩詞的課堂教學實效的研究過程中,通過古詩詞與其他學科、活動的有機整合,拓展了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實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讓學生學習起來輕松愉快,從而更好地體會古詩詞的意境,對培養(yǎng)小學生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
(1)古詩詞與音樂整合
在教學中,常常會看到學生也徜徉在詩的海洋里,樂此不疲。孩子們或給經(jīng)典的古詩配上節(jié)奏,即興來上一段精彩的說唱,或者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深情吟唱;如:在教學古詩《詠柳》時,張麗萍老師巧妙地將古詩詞與歌曲整合。張老師將《一字歌》配上歡快的節(jié)奏,并輔以舞蹈動作,讓學生在唱跳過程中熟記詩歌,品味詩歌的魅力所在,而一曲黃梅戲版的《詠柳》將課堂推向了高潮,學生喜笑顏開,用優(yōu)美的歌舞闡述著春天柳樹的婀娜多姿,似仙女在微風中翩翩起舞,將學生帶入了如歌如詩的古詩詞世界,更領悟到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整節(jié)課氣氛活躍,借助音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參與積極。 大大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tǒng),彌補了傳統(tǒng)古詩教學的枯燥和乏味,讓古詩詞課堂充滿活力。
通過創(chuàng)設古詩的意境,通過這樣的研討活動,激發(fā)了老師們挑戰(zhàn)自我、挑戰(zhàn)傳統(tǒng)教學的意識,整合古詩詞與其他學科資源,探究出一條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古詩詞教學范式,提高古詩詞教學實效。
(2)古詩詞與美術整合
古詩詞與美術整合,更是別有一番風味。孩子們常常以詩為內容,爭相描繪詩中的意境。以繪畫為手段使古詩詞教學更加豐滿,讓學生領略到古詩詞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捕捉到古人那悠遠、空靈的氣息,陶冶情操,激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利用美術表現(xiàn)手段豐富的優(yōu)勢,把詩歌與美術教學結合起來,“為詩配畫、以畫話詩”,通過“詩、書、畫”三結合,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在活動中滲透德育。 在教學古詩《梅花》時,丘永新老師巧妙地將古詩詞與美術整合。教師一開始就在黑板上畫下一幅“梅花”圖,頓時吸引了孩子的眼球,然后設疑:孩子們,你們知道梅花什么時候開的嗎?你能說說梅花的特點嗎?這節(jié)課,我們和詩人王安石一起走近梅花,領略梅花的風采吧。別具一格的開場白,把孩子帶進了知識的海洋,開始了新知識的旅程。當孩子們了解了古詩的特點和理解古詩大意后,為了讓孩子體會作者對梅花不畏嚴寒的精神的贊美。由物到人領悟不怕困難、堅韌不拔的品質培養(yǎng)。我這樣問:剛才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用完整的畫面表示出來。孩子們用畫的形式表達對古詩的感悟、理解,把整節(jié)課推向了高潮。
(3)古詩與多媒體整合
由于古詩語言的高度凝煉性,詩的形象美就往往是渾然天成的總體概念,刻畫不細,為讀者留下很多的“藝術空白”,這就需要教師匠心獨具,啟發(fā)引導學生去做豐富的想象,進行藝術的再造,感受詩的底蘊,從中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升華。多媒體利用視、聽、說向學生提供聲、像、圖、文等綜合信息,通過有聲的畫面,再現(xiàn)生動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擴大直觀視野,充實直觀內容,強化直觀效果,豐富感知材料,很輕易地把學生引入古詩所描繪的意境,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想象力,提供了一個理想環(huán)境。
比如教學《早發(fā)白帝城》時,學生大致感悟這首詩后,我依次出示江陵、猿猴以及李白飲酒作樂的畫面,并配樂朗讀古詩。引導學生邊欣賞邊思考以下幾個問題:詩人寫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自己什么感情呢?接著讓學生回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呢?學生回答:(1)仿佛看到了早晨彩云間的白帝城或白帝城沐浴在朝霞之中;(2)仿佛看到了小船一會兒就到了江陵;(3)仿佛看到了小船輕快地行駛,越過了一座又一座山;(4)仿佛聽到了長江兩岸猿猴在不停地叫著。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我都一一表示認可,最后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獨特感受朗讀出來。通過一系列的理解感悟,從而更好地內化了學生此時的情感,體會詩人輕松愉悅的歸來心情,以及一路的美好風光。
學生在情緒飽滿、心境愉悅的環(huán)境中學習,很好地掌握了古詩的深邃的含義,突破了古詩教學的難點。不但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力,陶冶了情操,而且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
(4)古詩詞與書法整合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書法與詩詞是“姐妹”藝術,緊密相連的。古詩詞是文學藝術,書法從學習、到練習再到形成個性風格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不斷實現(xiàn)對情感和思想的錘煉,直到把情感和思想精妙的與詩詞融為一體,既讓自己的情緒感受得以順利地抒發(fā),又能給人帶來啟迪和享受。可謂“戀詩練字煉人”!我們學校創(chuàng)建“翰墨書香校園”特色活動以來,努力以“練字、戀詩、煉人”為抓手,書法與古詩詞整合教學,成為學校的常規(guī)工作。通過大量地積累古詩詞,在書法學習中運用古詩詞,孩子們通過廣泛閱讀古詩詞、書寫古詩詞,讓古詩詞與書法的有機整合,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書寫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學習興趣,還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做人做事的道理。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活動中,提高了語文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也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感與審美意識,實現(xiàn)校園文化特色。正所謂:詩香、墨香、校園香;文美、字美、人格美。
四、學科整合教學的注意事項
(一)注意學科之間的主次關系
整合教學,旨在提高古詩詞的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中,預防“喧賓奪主”。對于古詩詞的教學要點不能遺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其他學科的資源只作為輔助手段,從而更好地為古詩詞教學服務。比如:采用“畫”的方法教學,教師應重視適當評點,使學生加深印象。在肯定學生作品的同時教師可出示或顯示自己的畫作,評價學生的畫作時,不應苛求畫藝的高低,只要看他的畫是否較完整地表現(xiàn)了詩中情境,是否有獨創(chuàng)性的想象與再創(chuàng)造。這種將美術運用于課堂,以畫助教的方法運用得當,既激發(fā)了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對詩詞的理解便在一幅畫的創(chuàng)造中悄然完成了。
(二)注意預設與生成的主次關系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而教學是教師、學生與文本展開的心靈對話,因預設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我們不應忽視精心地預設,也應將生成作為一種自覺地追求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更是生成的基礎。生成,不是對預設的否定,而是對預設的挑戰(zhàn)和動態(tài)發(fā)展。當預設與生成發(fā)生矛盾時,我們要視情況而定。如果生成完全脫離課本,學生處于“胡思亂想”的層面,教師就要善于“撥亂反正”式的引導;如果學生生成的內容處于奇思妙想”的層面,教師就要善于進行“點石成金”“撥云見日”式的引導。
比如:在教學《詠鵝》這首古詩時,我在課前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也想過整合美術學科,讓學生運用詩配畫來拓展本節(jié)課的教學。這樣的設計模式,很多老師都能做到,一時覺得形式不夠新穎,于是預設了利用谷建芬老師創(chuàng)作的音樂《詠鵝》去整合教學,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音樂旋律中,感悟古詩的意境,可能別有一番“風味”。但事與愿違,學生在活動中竟然對繪畫的興趣高漲,我只好“趁熱打鐵”,果不出所料,學生的畫把詩句“曲項向天歌”描繪地淋漓盡致。
總之,只有充分的預設,才有精彩的生成。只有善于捕捉課堂生成,才能共享歡樂課堂。
五、學科整合教學的推廣價值
(一)開發(fā)和利用了學科教學資源
學科整合教學的創(chuàng)新是指在原有的古詩詞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通過挖掘各學科資源,找準切入點,讓古詩詞與其他學科的有機整合,讓學生在濃郁的學習氛圍中受到熏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既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又可以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教學資源。
(二)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了課堂教學范式
根據(jù)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古詩詞短小精悍、膾炙人口的特點,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對傳統(tǒng)古詩詞教學方法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教師通過精心的設計與實施,科學的創(chuàng)設情境,并結合學科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的紐帶,進行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形成高效的課堂教學范式。
通過讓古詩詞與學科教學整合,讓學生不斷汲取中華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詩文的浸潤,受到美的熏陶,能力得到培養(yǎng),素養(yǎng)得到提升,盡情享受誦讀古詩詞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