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北美東部時間6月2日,美國參議院以67票贊成、32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了旨在削減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監(jiān)控權力的《美國自由法案》。數小時后,法案由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簽署生效,從而宣告美國政府對本國公民和所有在美生活者隨意進行無證據竊聽時代的結束。
2001年,美國發(fā)生“9·11”恐怖襲擊事件,令近兩個世紀本土未遭襲擊、珍珠港事件后領土未遭遇偷襲的美國感到震驚、蒙羞。2001年10月,小布什政府推動通過并實施了《愛國者法案》,以“有效反恐”為由,賦予NSA以廣泛的監(jiān)控特權,包括對任何與恐怖活動有關資訊進行調查的“獨狼”條款、對任意個人的任何聯絡方式和交際行為進行監(jiān)控的“竊聽”條款,和任意調查并無限期保存?zhèn)€人信息資料的“215”條款等。
《愛國者法案》將原本被界定為“外國恐怖組織或個人發(fā)動”的恐怖主義范疇擴大到所謂“國內恐怖主義”,讓執(zhí)法部門和情報部門擁有更廣泛的自由活動空間和更少的行為約束??陀^地說,此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反恐。自《愛國者法案》生效后,美國領土所受的恐怖襲擊事件較少,殺傷力也遠遠比不上“9·11”。
但“9·11”沖擊波減緩后,冷靜下來的美國人發(fā)現,《愛國者法案》也為本本分分的美國人編制了一道你看不見、摸不著,對方卻無所不窺、無處不在的大網。早在斯諾登曝光“棱鏡門”之前,這張大網的威力就已時露崢嶸,并引發(fā)美國相關企業(yè)和對隱私權敏感人士的抱怨。
隨著“棱鏡門”的曝光和發(fā)酵,眾多美國網絡企業(yè)不愿再以“愛國”之名成為美國政府的監(jiān)控工具。越來越多有識之士指出,《愛國者法案》并未能真正杜絕恐怖威脅,卻讓遵紀守法的普通人的合法權益遭到威脅。這一切催生了近兩年美國社會關于如何保障公民自由的大討論。巨大的壓力促使國會兩黨不得不認真地重新審視并計劃修改《國家安全法》。
去年1月17日,CNN率先披露,奧巴馬政府將推動修改備受爭議的NSA電話數據信息收集程序。根據一個獨立審查小組的建議,美國政府繼續(xù)保留監(jiān)控和信息收集程序,NSA暫時保存所收集的美國公民電話記錄,但無權自行決定永久保存這些記錄,決定權移交給國會,這便是《美國自由法案》的雛形。今年5月13日,美國眾院以338票贊成、88票反對的壓倒優(yōu)勢通過該法案,此后便是6月2日被一些媒體歡呼為“歷史性”的一幕。
從參眾兩院的壓倒性表決結果可以看出,美國企業(yè)、選民對這種“愛國、自由二選一”的“單一選擇題”已日漸厭倦和反感,他們中許多人看來,自己固然需要擁有“愛國的自由”,但前提是有權“自由地愛國”。
然而,“自由法案”所賦予美國公民和居民的自由,依然是有限的。換言之,NSA監(jiān)視民眾的“自由”,依然超過了民眾保護隱私的“自由”。許多曾為NSA背黑鍋的互聯網企業(yè)表示,《自由法案》仍為美情報機構搜集個人隱私留下了隨時可供利用的“后門”。不僅如此,根據2008年修訂的《外國情報監(jiān)視法案》,美國情報機構以“反恐”等為由攔截任意海外目標與美國居民,以及任意海外目標之間交流信息的“窗口”依然敞開。
任何特權一旦獲得,受益者就很難主動放棄。美國政府已經嘗到了這種“偷窺自由”的滋味,雖然這是以千萬人自由的喪失為代價,但要它自行放棄,也未免太天真?!白杂傻膼蹏痹诿绹鴩鴥全@得一定突破,依靠的是美國社會、業(yè)界和選民選票的壓力。而外國單位、個人要實現與美國境內機構、居民的信息交流自由,恐怕也要靠自己的努力,包括向美國政府施加必要的壓力。美國人愛說“freedom is not free”,大意是“自由不是免費的”。這是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