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雙
我冀東的老家是皮影戲的故鄉(xiāng)。我們老家稱皮影戲為“皮影”,演皮影戲叫作“唱影”,看演皮影戲叫作“看影”。
小時村里有個皮影戲班,每年夏天農(nóng)活較少的時節(jié),戲班子就開始張羅演皮影戲了。冀東一帶村莊密,往往一個村演戲,東西南北好幾個村的人都來看。
晚飯過后,大人小孩都從家里出來了,手提著小板凳或墩子(一種用麥秸稈編的座墊),帶著興奮的語調(diào),喊著:“今兒晚上唱影,走哇,看影去!”
戲臺比較簡單。用木板臨時搭起一個半人高的臺子,臺前裝上一個特殊的窗子,就成了。說這個窗子特殊,是因為窗子必須向前傾斜,這樣放上皮影中的桌、椅、房、廟不至于倒下來。其次是操縱影人方便,不至于太累。
皮影戲班子里的人也不多,但人人都“十八般武藝”齊全。
比如樂器演奏師傅和操縱皮影人的師傅都會唱,可以一邊奏樂或一邊操縱影人一邊唱;演唱的師傅都會變嗓音,唱生角、旦角的,嗓音一變,可以唱花旦或老生等。皮影的樂器也比較簡單,除打擊樂器外,只有一個彈奏的三弦和一個四弦胡。所以,一個皮影戲班子有十來個人就夠了。
再說說皮影演唱的角色:旦角叫“小”;生角里的小生叫“生”,老生叫“髯”;凈角叫“大”;丑角男的叫“花生”,女的叫“花小”。
由于演唱者全是男師傅,所以有的角色必須掐著脖子,閉住聲帶才能唱好。比如唱“小”,必須唱得溫柔纖細,唱“大”必須粗獷奔放,唱“生”高亢響亮,等等。唯有丑角不用掐脖子,因為對皮影戲里丑角的要求是越隨意越好,隨意唱才能唱出丑角的滑稽來,有時候唱丑角的演唱師傅,能把本地評劇的唱腔加進來,這才是好唱家子呢!
操縱影人的師傅也有個特別的稱謂——“耍線”?!八>€”的兩個人,左邊的叫“上線”,右邊的叫“下線”。一般“上線”是師傅,資格老,操縱熟練,耍影人能耍出花樣來,如踢腿、翻跟頭、撓頭、抹眼淚等;下線是徒弟,邊干邊學,幾年以后也成師傅了。
皮影戲唱本很多,《鍘美案》《楊家將》《薛平貴征西》《岳家將》《劉秀走國》等。故事有長有短,短的一兩個晚上就能演完,長的演一星期,甚至半個月,如同電視連續(xù)劇,人們越看越愛看,天天晚上追著看。
至于皮影戲的故事長也好,短也罷,情節(jié)都非常曲折動人。加上演唱者的盡情發(fā)揮,悲調(diào)能唱得人潸然淚下,如《鍘美案》中秦香蓮的“琵琶詞”一大段唱腔,好多婦女邊看邊流淚!奸臣能演得人咬牙切齒,如《岳家軍》中,秦檜設計殺害岳飛的情節(jié),往往引來人們的怒罵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