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百家、學貫中西的學界泰斗、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先生2009年去世,享年98歲。這位著作等身的國學大師如此高壽,有著什么樣的長壽秘訣呢?
經多方了解,原來精力充沛、身體頑健的季老有自己獨特的養(yǎng)生之道——“三不養(yǎng)生法”,即:不鍛煉,不挑食,不嘀咕。
反對為鍛煉而鍛煉 說起不鍛煉,人們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其實,季老反對的只是那些為了鍛煉而鍛煉,除了鍛煉之外,似乎就沒別的事可做的所謂的“鍛煉主義者”。他認為人生的第一要事是工作,如果將大量時間用于鍛煉身體,這對于他來講實在是本末倒置。
在日常生活中,季老并不排斥鍛煉,他年輕時就喜好游泳和打乒乓球。上了年紀之后,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有時也忙里偷閑地到北大未名湖畔去散散步,以松弛身心,養(yǎng)精蓄銳。
季老一生勤于思考、筆耕不輟,這對于人的大腦來講,正是最好的鍛煉方法,他思維敏捷,常常寫出備受贊嘆的佳作與巨著,這與他平時的鍛煉是分不開的。而這個“不鍛煉”的提法,不過是季老數十年來執(zhí)著地將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而無暇他顧的結果。
不挑食、不忌口反而保證了營養(yǎng)均衡 在飲食上,季老一貫的做法是不挑食、不忌口、不吃補品。老人全家的生活都十分儉樸,平時吃的都是普通的家常便飯,在大城市中生活了數十年,他卻依舊鐘情于家鄉(xiāng)的飲食習慣。他的早餐,總是簡簡單單的幾樣:幾片烤饅頭或面包片,一碟花生米和一杯清茶。午、晚兩餐也是以素菜為主,較少肉食。一碗綠豆小米粥,就是老人眼中的美味佳肴了。當然,飯桌上也會有驚喜。季老的嬸娘將她從北大校園中挖來的薺菜,包成鮮美可口的餛飩,這就是季老贊不絕口的“極品”了。作為山東人,他有時也要提一點小小的要求:一個辣椒,一根蔥,以此作為佐餐的調味品。季老的家人還經常將烤好的饅頭片放在他書房的一個餅干盒里,以作為季老工作饑餓時的應急之需。老人這種不挑食、不忌口的飲食習慣,使他平時所吃的食物品種多而雜,從而保證了各種營養(yǎng)充足,均衡補充于身體。這也是他能健康長壽的一大要素吧。
心里沒有負擔,自然百病不生 不嘀咕的季老先生心胸開闊,從不去糾纏那些想不開的事,從不為自己的健康怕這怕那。他最反對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百般禁忌:吃雞蛋怕膽固醇,吃肉怕高脂肪,吃飯又時時計算熱量,就連吃水果也要消毒幾遍。嘀咕來嘀咕去,錢花了不少,卻落了個瘦骨嶙峋外加營養(yǎng)不良。季老說自己“心里沒有負擔,胃口自然就好,吃進去的東西都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和利用。再補之以腿勤、手勤、腦勤,自然百病不生了”。同時,對于壽命的長短,老人也從不嘀咕。他所期盼的只是盡量在晚年把那些對祖國、對人民有利的工作做完。其實這種崇高而又灑脫的境界,也是季老長壽的秘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