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驊
一個王朝的滅亡自有其必然性,誰都擋不住,但歷史不是一條直線。崇禎曾經有兩次機會,哪怕抓住一次,他就可能不用上吊。但是,僵化的大腦、無休止的會議和一個又一個文件,還是把他和他的國家逼上了絕境。
第一次機會:南遷
甲申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大軍挺進山西,兩個月就可攻進北京。大年初三,崇禎叫來太子辦公室的李明睿開小會,研究應急方案。
李明睿的意見是南遷,他認為,只要向南進行戰(zhàn)略轉移,就能緩過氣來。當年宋高宗趙構毅然南渡,在杭州建立南宋,趙家天下又延續(xù)了150多年。咱大明的條件比那時候強多了,因為祖宗當年遷都北京時,設南京為陪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體系。
李明睿說得有根有據(jù)。不過,按明王朝的制度,皇帝的重大決策需要得到政府部門支持;而且崇禎還擔心,如果自己出頭提出放棄首都和祖陵,身后一定挨罵。最好由政府部長們在會上先提,自己假裝不同意,部長一再勸遷,這樣的決策過程最完美。但是各部部長就是沒人提南遷。
李自成大軍越打越近。崇禎暗示李明睿寫一份報告,把南遷議題公開化,試圖倒逼政府。政府首席部長陳演反對南遷,故意把消息捅出去,弄得沸沸揚揚,謠言四起,人心大亂。他還嫌不夠,指使一個小干部向上遞材料,攻擊南遷是別有用心,是“邪說”,要求嚴肅處理李明睿。
政府堅決反對南遷并非偶然:一是意識形態(tài)上的。士大夫階層堅信撤退可恥,在政治上是錯誤的;二是為了保命和推卸責任。南遷成功還好,萬一失敗,出主意的、附議的,肯定沒有好下場。三是實際利益上的。美宅良田不可能帶走。最要害的問題在于,南遷之后,南北兩個政府一合并,肯定要裁員,官員們思量的是俺的位子還有沒有、好不好?
這樣,大家都覺得等等看看最保險,不愿輕易下賭注。會議不斷,就是沒有結果。這樣一折騰,一個多月就過去了,形勢更加兇險。緊接著,李自成大軍攻下了居庸關和昌平,北京危殆。
崇禎終于忍不住了,他跟李明睿等人攤牌?!安还芩麄兞耍蹅兞⒖棠线w!”李明睿嘆口氣:“來不及了,沿途我軍都被打散了,北京城連只蒼蠅都飛不出。”
第二次機會:和談
不可思議的是,事情到了這步田地,大明王朝居然還有一口氣。
李自成本是個粗人,并不具備政治家的博大胸襟,所以對迅速的勝利毫無思想準備。3月17日都打到北京復興門一帶了,他居然在次日上午給崇禎寫信,要求和談:割讓西北一帶給他,西北實行高度自治;中央撥付100萬銀兩慰問金給他,他替政府打擊敵對勢力,包括虎視眈眈的東北滿人集團。
傻子都知道這樁買賣不賴,況且別無選擇,但大家都不表態(tài)。割地賠款這頂政治帽子太大了,沒人敢碰。李自成憑空送的大禮,根本不在明王朝最后一次最高國務會議的議題之內。
崇禎本想乘著夜色混出城去逃命,但是從安定門、朝陽門到前門,沒有一個門為他打開。眼看天要亮了,只好孤獨地走向了煤山……他死后僅三個小時,李自成拍馬直搗金鑾殿。那些政治堅定、慷慨激昂的部長們血戰(zhàn)到底了嗎?第二天他們就去李自成辦公室外,排隊請求安排工作。
崇禎皇帝死后不久,大清攝政王多爾袞給南明的史可法寫信,說得非常到位:你們明朝的干部根本不考慮國家利益,就喜歡唱高調、講大話,哪怕火燒眉毛了,還慢條斯理地窮白話,作個決定比蓋棟樓還慢。當年北宋研究對策還沒散會,金軍就渡過黃河了,你們咋就不長記性呢?!
歷史機遇總是稍縱即逝。僵化的思想、狹隘的私利,導演了崇禎皇帝君臣極不負責任的議事秀。可見,改進文風會風,清掃作風背后的垃圾,關系事業(yè)成敗、國家興衰,是極其嚴肅的政治課題,絕非枝節(jié)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