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丹尼爾·笛福在59歲所著的第一部小說則是《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第一部現(xiàn)實主義長篇小說,描述了魯濱遜的漂流經驗包括對人生的體驗和冒險的經歷。小說敘事的兩條主線構成是魯濱遜的外部經驗和內在反省。在洛克哲學思想中這兩點也是關鍵因素,魯濱遜的離家出走和外部感受以及內部反省和洛克哲學一樣都是在構建自我精神,擺脫權威的選擇。本文主要分析了《魯濱遜漂流記》中的洛克哲學。
關鍵詞:洛克哲學 經驗主義 《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遜漂流記》是作者丹尼爾·笛福根據(jù)真實事件改編創(chuàng)作而成,全文以第一人稱敘述方式貫穿全文,閱讀起來如身臨其境。文中主人公以離家出走為起點,從在島上生存的過程獲得經驗和體會,這也符合洛克的哲學思想,都是通過一種構建自我、擺脫權威的體現(xiàn)。所以說,洛克的哲學思想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想一致,主要分析如下。
一 洛克哲學與《魯濱遜漂流記》
約翰·洛克是英國第一個全面闡述憲政民主思想的人,他也通過自身的知識和實踐開創(chuàng)了經驗主義,在當時英國乃至全世界都起著巨大的影響,英國民眾也將其放置于一個較高的地位。對于洛克來說,思想和觀念形成了人類的感官經驗,他相信人類從出生就帶有天賦,如果說心靈如白紙一樣純潔無暇的話,若填上五彩繽紛的顏色便能充實整個心靈,使其變得更有靈性和生動。洛克所信奉的觀念可以分為反省和感覺兩種,但二者都指精神觀念,反省是觀察對心靈進行觀察,而感覺則是接收外部所傳來的直接感受,沒有明確的概念區(qū)分反省和感覺兩種觀念之間的關系,簡單的說只有兩種復雜和簡單,較復雜觀念的形成都是由許多簡單的觀念拼接而成的。
洛克相信物質是組成這個世界的關鍵因素,認為物質的性質包括很多模式,如運動或靜止;物體具有主性質,我們感受它帶給我們的感官模式,直覺則是第二性質,是一種看不到是充滿想象力的。有人批判洛克的哲學思想沒有一貫性,認為他的哲學是隨意而來的,想到什么就是什么,沒有固定的哲學模式。洛克的哲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引導作用,也正是因為這種哲學思想的興起,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思維模式相對于以往都有了改變,這和洛克所倡導的“第一物質”和“第二物質”有關,二者之間的高度結合直接影響了人類的思維。
《魯濱遜漂流記》的作品結構主要分為離家出走后的三次遠航、第四次出海、流落荒島的生活經歷以及回到英國后的各種遭遇四大部分組成。此作品作者丹尼爾·笛福是英國啟蒙時期現(xiàn)實主義小說和英國荒島文學的典型代表作家。整個作品所采用的自述方式增強了可讀性,作品中曲折的情節(jié)和人物內心變化引導著當時英國年輕人的勇于奮斗,積極為自身拼搏。小說中,魯濱遜不管在遇到什么事情都善于自我反省和總結經驗,這種思維正好與洛克哲學大徑相同,都是以自我來統(tǒng)治著整個世界。我們行動的開端目的源自生活各個方面的基礎,不管在任何時候,假如自我的行動沒有實現(xiàn)那個目的,便是不可理喻的存在。《魯濱遜漂流記》也講述了主人公通過對自我的構建,告別封建傳統(tǒng)和權威的過程,也是洛克哲學精神的體現(xiàn)。
二 最初的起點:魯濱遜的離家出走
魯濱遜之所以外出漂流是因為父親的保家守土觀念而選擇外出。魯濱遜認為家里面束縛了他太多,封閉了他的思想,雖然是一個自我生存的空間,他想要的思想狀態(tài)和生活并不是如此。在魯濱遜的成長過程中,家庭中的父親是他遇到最早的權威形式,要想確定自我的追求,必須要擺脫與家庭一體化的父權形式。構建自我的模式也是18世紀小說中很多主人公離家或被迫失家命運的開端。魯濱遜的家庭資本殷實,父親想要他做一個循規(guī)蹈矩的人繼承父業(yè),保家守土,不必遠離家鄉(xiāng)都能過上富裕殷實的生活,中產階級所享受到的生活自己也能享受。不管是小說中的魯濱遜,還是和他相同年齡的年輕人,在面對人生之路分叉口時都會有所猶豫,離家漂泊可能會為衣食而擔憂,風餐露宿,甚至有時會出現(xiàn)食不果腹的現(xiàn)象。若老守田園,雖然一生安樂無憂,那終究碌碌無為過完一生,人生沒有任何閃光點和意義。剛成年的魯濱遜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離家漂泊,他向往外面的大千世界,希望為自己而拼搏,以至于以后再也沒有返回家中。
關于魯濱遜外出漂泊的原因,國內外許多人學者都有研究,大致分為以下幾點:第一,因為個人主義擺脫了家庭的限制,由于父親掌故家中的經濟,魯濱遜想要改善個人經濟選擇了外出;第二,魯濱遜背叛了他父親的意愿而離家,這是從傳統(tǒng)的角度來看待的;第三,認為魯濱遜具有冒險性和奇怪的想法,這些想法里面不包含認識欲望,只是單純的想外出開闊自己的視野和豐富自己的經驗,而他的一生就是在傳統(tǒng)理性(繼承父業(yè)和報家守土)和浪跡天涯之間的思想中來回不停的搖擺;第四,魯濱孫的出海行為是一種浪漫的欲望行為,但小說中很少對景物和行動浪漫化的描述,大多都是關于實用勞作和思慮的細節(jié)。如果把魯濱遜的外出漂流歸結到傳統(tǒng)的利益上是不合理的,如果他真是單純的追逐利益,為什么他在巴西經營植物園收入豐厚,經濟目標也已經達到,他也完全沒有必要冒險去幾內亞去販運黑奴,他也知道這些做法可能是使他失去財富的冒險。魯濱遜出海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改善經濟條件,因為斂財上應有的謹慎和理性是一個經濟人應該具備的?!遏敒I遜漂流記》中魯濱遜的出海飄蕩敘事模式體現(xiàn)了人類犯罪、受罰、懺悔、得救的方式,小說還有一種重要的緯度是世俗經驗的緯度,宗教敘事只是這部小說的其中一個緯度,世俗和宗教兩種敘事緯度相互交替,不可分割。
“倫理選擇”來是魯濱遜獲取理性的方式,他的違抗父命離家出海也是在這種方式下形成的。在這一點上,洛克的思想也是如此,都是經過對封建傳統(tǒng)反對下獲得的獨立精神,里面包含了一定的主體性。洛克在他的《政府論》中說到過:“不受制任何人的意志和權威?!眲?chuàng)建了以個人權利為基礎的政治體質,認為人生自由且平等,通過此政治體質相對于傳統(tǒng)的家庭、教會的體質。洛克反對家長制,他認為兒女在成年后有離開家庭和獨立自主的要求,為了使個人制更加明顯重要,竭力把個人從家庭中剝離出來,并且還指出父權只是一種臨時性的權威性質,兒女成年時,父親無權掌握兒女的個人財產,行動也不能干涉,不管什么事情都要遵循兒女自主的意志,父親不能加以剝奪。小說中計算下從魯濱遜的出生時間到第一次出海的時間便可得知魯濱遜已經具備了成人的能力,他的父親不應對他的行為有所干涉,他也有權利自由選擇條件和擺脫父權。魯濱遜的離家出海是自我的建構和個人意志的實現(xiàn),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擺脫父權和傳統(tǒng)的束縛,這也和洛克的思想大徑相同。
三 魯濱遜的外部感知
心靈主體在建構自我的過程中往往會充分地投入到感官經驗之中,后又在外部經驗的基礎上抽身反省,加工和審視自己的經驗并將意義賦予自己的經驗。自我的外部感知在《魯濱遜漂流記》中得到了孜孜不倦和細致入微的描述,主人公在獲得關于外物及其規(guī)律的知識后盡可能在自然事物上打上自己自由意志的印記,確保自身生存與安全的同時也構建了一個屬于他自己的外部世界。洛克在他的《人類理解論》中提到過,人的一切知識都來源于經驗,具有雙重經驗分別來自內部和外部。心靈被動地接受外物的刺激而產生的觀念是外部經驗,也指感官感覺,是一種具有抽象具體的體驗表達;通過心靈的感念不斷的進行自我反省則是內部經驗。所以,在構建自我的過程中,感官往往會接受到來自心靈主體的經驗,從自己的經驗中獲得體會建立屬于自己的體驗,這都是建立在對外界經驗的反省上,小說中,魯濱遜獲得外物及規(guī)律的認識都來源于外物直接或者混亂的感知開始。魯濱遜在構建屬于他的外部世界的時候,不僅確保了自身的生存和安全,還在更多的自然事物上建立屬于他自己的標志。
魯濱遜對外界事物都感興趣,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自然和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同時他也不斷的在這個過程中自我反省,包括對違背父親的意愿和自己的行動以及人生的意義。不斷在實踐中獲得感知,為自己行動提供標準和意義的同時,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是他所反省思考的。魯濱遜外部感知的對象主要來自自然界,前提是他流落到了與世隔絕的荒島上。小說有很大一部分都在講述魯濱遜對外物的感知,如何利用技藝和工具征服自然。觀察和經驗是魯濱遜此時的主要感知方式,通過這個感知方式讓他掌握了島上天氣的變化以及對旱季和雨季的了解,他還不斷的在島上實驗,成功制作了自然界所不存在的事物,例如:面包、蠟燭、船只等。南太平洋上的絕望之島也被魯濱遜用實驗的方法,建立成了一個充滿生機的世外桃源。所以,魯濱遜在構建自我的世界中不斷的感知,他所創(chuàng)造出的對象世界也是因為他的實際行動。
四 魯濱遜的內部自我反省
魯濱遜通過對外部感知的不同,也在不斷進行自我反省。魯濱遜不僅思考外界事物,更多的是某些形而上的哲學問題,如何用實際行動去解決現(xiàn)實的問題還有他的人生命運。所謂的“神圣旨意”就是魯濱遜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得到的理解。洛克在《人類理解論》中提到過:“人類應獲得自我、外物、上帝的知識三大類知識,除了完成自我構建后,還要通過外部感知不斷提升對外物的知識和認識。因而,在《魯濱遜漂流》中主人公在思考外界事物的同時還在思考解決現(xiàn)實問題時該采取何種行動。魯濱遜在解決自然界的現(xiàn)象時,其選擇不是與自然相對立的神跡論,而是自然因果論,所以當他看到住所周圍長出莖葉并抽穗時的第一反應是上帝制造的這一切。然而,對這一解釋他很快就推翻了,用自然因果規(guī)律看待這一離奇但實則正常的現(xiàn)象。再如,魯濱遜對關于沙灘上腳印的理解,他原本理解為是有鬼怪作祟,再經過推理和思索后認為鬼怪沒有必要嚇唬他,后來得知是大陸野人留下的印記,這都是他收集了證據(jù)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得出的結論。但魯濱遜對命運以及人生的思考缺乏了穩(wěn)定性卻有著多重性。后來魯濱遜開始思考了“我是誰”這個人生命題,因為他的島上患病時精神和肉體都得到了極大的折磨,后來魯濱遜在翻閱《圣經》的時候,看到了“我必拯救你”的這句經文,他頓時豁然開朗,他感覺時時刻刻都有一種力量在創(chuàng)造著他,不僅創(chuàng)造了他的思想, 還創(chuàng)造了天空陸地和天空,后來得知這種力量就是上帝,上帝是他的拯救者。所以,魯濱遜在脫離孤島的時候還有一部分是宗教精神的原因,通過自我反思,發(fā)現(xiàn)了自然宗教,完成了對上帝的皈依。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魯濱遜在精神上獲得了新生和圓滿,找到了他的人生意義。
五 結語
因此,從洛克的哲學角度來看《魯濱遜漂流記》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主人公從最初的離家起點是對初期一個自我的構建,后來在漂流過程中自己的經驗和成長奮斗歷程成為外部感知,從經驗中得到啟示和自我反省是內部感知,雙重感知形成了一種精神的升華,是我們對這部經典世界著作的一種重新認識。
參考文獻:
[1] 靳松:《認識何以形成——洛克哲學思想的認識論基礎》,《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2] 戚本杰:《洛克哲學的積極因素與意義——對〈人類理解論〉的思考分析》,《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
[3] 余迎勝:《原型與形象:〈魯濱遜漂流記〉的文化分析》,《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
[4] 杜曼·葉爾江:《論〈魯濱遜漂流記〉中表現(xiàn)的笛福宗教觀》,《甘肅高師學報》,2003年第6期。
(張璐,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文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