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慧
閻錫山六歲那年喪母,其父閻書堂續(xù)弦鄰村陳家營的陳秀卿為妻。陳氏年紀尚輕,以不養(yǎng)前妻之子為過門條件,閻書堂答應了。所以閻錫山的少年時期,是在外祖父曲成義家度過的。外祖父、外祖母雖疼愛外孫,但閻錫山自幼少了母愛,而最遺憾的是母親連小小的一張照片也未給他留下,未能使他常睹母親尊容。因此,為母親作一幅肖像就成為他平生的一個夙愿。
辛亥革命后,閻錫山做了山西都督,為母親作像的愿望更加強烈。他延請眾多畫師為其母作過像,畫得最成功并為閻所鐘愛的,當數(shù)劉石生的作品了。
劉石生與閻是同村鄰居,住在對門,是世交,又是閻的屬下,對閻氏家族有較深的了解。加之劉石生在書畫方面又頗有造詣,讓他為母畫像是再合適不過。1936年秋,劉石生因病回河邊休養(yǎng),閻即請其在休養(yǎng)期間為母畫像。劉當時是太原綏靖公署總務文件機要室工作人員,是閻的直接屬下,哪有不應承之理?劉在休養(yǎng)作畫期間,閻錫山的私人大夫楊鎮(zhèn)西還為其診過病。
畫像難,難在一個“像”字上;況且,是為一個故去近五十年的人作像,那就更難了。劉首先搜集有關資料,將閻的照片和其外祖父、外祖母、舅父、表兄的照片收攏,又遍訪街坊鄰里中的古稀耄耋老人,讓他們指出其母與這些照片中的相似之處,了解她的相貌特征,然后下筆作草稿。每作一幅草稿,隨即征詢眾人的意見,直至眾人都說神形酷似為止。這樣的草稿竟作了數(shù)十幅之多。直至成像時,歷時數(shù)月之久,已是1936年年底了。
像成之后,閻錫山大喜,隨即命人翻印復制,原畫像仍交劉石生保存。嗣后,閻又讓人送去五百元作為潤資。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閻錫山退往晉西,珍藏的母親畫像翻印本遺失,閻懊惱不已。
1943年初夏,閻錫山命劉石生的夫人從晉西回老家去取原作,并由專人陪同。幾人輾轉回到淪陷區(qū)五臺縣河邊村,將畫像取回。此后,此像就一直掛在閻的客廳里。
(摘自《文史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