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進青
語文教學新理念是教育專家們依據(jù)素質教育要求而提出來的。而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我認為是對人的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以后要生存,就必須具備兩個能力,即再學習的能力與學習過程中的發(fā)展的能力。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根本任務,就是要為這兩個能力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教育專家們按照“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個新理念,提出了三維度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新一輪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從整體情況看,新的教學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引起了小學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在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關系有了一定改變,學生的主體性較過去相比,有了明顯的轉變。但是,有的教師盡管在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了新的教學理念,然而不知其中的道理。“正確把握語文教學的特點”。其目的就是要我們在這一輪課改中千萬不能因課改而忘記了語文的工具性和語文教育的規(guī)律。工具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此著重探究語文教育的規(guī)律。我們要把握語文教育的規(guī)律,尤其是把握小學語文教育的規(guī)律,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把握:一是根據(jù)兒童的認識規(guī)律和記憶規(guī)律,對學生進行嚴格而有序的語言文字訓練。二是圍繞“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扎實語文基礎;三是根據(jù)讀寫要求,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根據(jù)語文教育的規(guī)律與要求,我們應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言文字訓練課。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目的是通過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使我們在課堂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能說出所以然,我認為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應正確把握課改新理念。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新理念究竟指的是什么?
新課程標準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痹谶@四個新理念中,我們第一線的小語教師主要是正確理解、把握前三個新理念即可,而后一個新理念主要是對編寫教材與課程設置而言,我們了解即可。
知識與能力,是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即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書寫)。在訓練、扎實語文基礎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能力。要達到這一目標,則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高度重視“過程與方法”。也就是說,要求我們把過去重語文知識的結果的觀念轉變到重過程的新觀念上來。而學生能力的形成,只有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才能形成,而不是在結果中形成的。那么,我們在教學過程的設置時,就應想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這個過程。既然想到了學生的主體性,那么,我們就應反思我們的方法,改變我們的教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的教學難點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提高閱讀能力的最基本要求是學生懂得怎樣才叫做讀懂了課文(文章),這就是教師的作用:教學生識字、閱讀、習作的方法。只有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能運用方法,才會減輕學生學習語文的過重負擔。簡而言之,教師應教方法,學生要學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是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目標,是體現(xiàn)“以人為本”和“人文精神”的新理念。要達到這個要求,教師不僅僅是通過語文課來完成,還要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通過教師語言藝術,通過教師對待若干事件的正確認識去教育與影響學生,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態(tài)度和對待萬物之中若干問題的正確態(tài)度,從學生反映的態(tài)度中培養(yǎng)和修正學生的觀點。此外,我們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把習慣培養(yǎng)穿于教學的始終。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
課程標準提出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新理念。這個新理念既是這一輪課改的重點,也是我們在教學中不易把握的難點。對于這個理念的認識,我們要從宏觀上去理解:首先要我們改變過去那種傳授式的教學方法,同時要求學生在課堂中要動起來。這好比過去我們在黑板上教學生騎自行車,而現(xiàn)在必須到室外去教學生騎車,學生自己要動起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應從一年級抓起,逐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從而逐漸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而這當中必然有個自由扶到放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則充分表現(xiàn)出教師的自身能力與對新理念的正確認識。因此,我們應注意“倡導”一詞,不要動不動就是“自主、合作、探究”,而是要根據(jù)不同的年段,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不同的教學班級的實際來確定不同的教與學的方式?!白灾鳌⒑献?、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學習能力是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這個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和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培養(yǎng)的。所以,主體性不應是盲目的、脆弱的。再是我們在自主性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明白哪些教學內(nèi)容與程序應是“自主”;哪些內(nèi)容與問題應是“合作與探究”。另外,一定的教學方式表現(xiàn)出一定的教學觀點,但是,我們要處理好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方式的關系,不能因體現(xiàn)主體性而任意追求時髦的教學方式。核心問題要記??;既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又要體現(xiàn)“主體性”。只有處理好這一關系,方能達到課改的新要求。
綜上所述,旨在希望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正確理解和處理好三個新理念之間的關系。孰重孰輕,應依據(jù)教學要求和教學實際,切忌盲目,切忌停滯不前,否則會被教育發(fā)展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