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子
假期回家小住,發(fā)現(xiàn)母親總在小區(qū)門口新開的一家蔬果店買蔬菜水果。店里的果蔬倒也新鮮齊全,但是價格偏高,遠不如不遠的那家大超市里的便宜。
想來母親壓根沒有做過比較,否則,她才不會圖著近這么幾百米的路而浪費錢財。母親那代人,經(jīng)歷過貧窮,所以都很會過日子,從不浪費。
于是那日,母親買了水果回來后,我便提醒她,以后別在門口那小店買蔬菜或水果了,價格比超市的高,有的高不少呢。
我拿著用手機在超市拍到的一些蔬菜價格給她看。
母親的反應(yīng)卻很平淡,我知道啊。
反倒是我不明白了。她知道?那干嗎還主動去吃這個虧?
母親不答,反問我,在超市買菜有人幫我挑揀、介紹嗎?有人順便跟我聊聊天氣和家常嗎?有人一邊賣東西還一邊問我的身體狀況嗎?
我愕然。母親不是那種怕寂寞的人,何況,家里也不缺人陪伴。
那怎么能一樣?家人是家人,一個人還是需要出門,需要和外面的人打交道的。說著,母親便嘆了口氣,你們這代人啊,聰明也夠聰明,但怎么就不明白呢?生活是要有溫度的,人和人相互交往,從不認識到熟悉,就是一種生活溫度。如果人和人之間連這些平常的交往都省略了,只是形式化地相處,該多沒有意思,想想都覺得冷冰冰的。
然后母親又補充道,這和錢可沒關(guān)系。我就是喜歡買菜的時候跟老板娘聊聊天,那個老板娘,胖乎乎的,人很和氣,細心也周到,認得自己的每個顧客,還知道我腿腳不太好,前段讓人找了一個中藥偏方給我,很管用呢……
我這才明白母親“舍賤取貴”的緣由,也在忽然之間,為第一次聽到的“生活溫度”這幾個字動容。
后來發(fā)現(xiàn),喜歡這種生活溫度的,不止母親一個。
同事小郁,是公司對面一家服飾店的忠實顧客,每隔一段時間,她都會從那家“森系”風格的小店里帶回一堆衣物。有一次,湊巧,她買的一件毛衣和我網(wǎng)購的撞了衫,同款同質(zhì)同品牌,只是,我買的比她買的便宜了近一半。
一直以為小郁和店主有某種關(guān)系被特殊照顧才這樣堅持,沒想到卻并非如此。
于是勸小郁以后別去那家店買衣服了,店主也太黑了,連最忠實的顧客都宰。要么,在店里看中的款式,回來在網(wǎng)上搜一搜,省很多錢呢。我半開玩笑地說。
小郁笑起來,我知道店里的衣服肯定貴,有租金又雇著人,費用高。
知道還去買?想想這兩年,小郁可花了不少冤枉錢。
小郁依舊笑,我只是喜歡在那家店里買東西的感覺,那家小店裝修得很有味道,家常又溫馨,那個店主,喜歡自己煮咖啡,還喜歡十字繡,有時無事可做,我便在她的小店待上半天,和店主一起喝杯咖啡、說說話。她繡的十字繡很精致,送過我兩幅呢。
不過是生意人的小把戲罷了。但是我沒有說出口。而小郁的笑容卻忽然有些羞澀起來,你知道的,我家在外地,在這里沒有什么親人,所以我喜歡和一些原本陌生的人慢慢熟悉起來的感覺,比如服裝店的那個女孩,我們小區(qū)門口水果攤的老板,物業(yè)的大姐,還有做保潔的阿姨……和他們熟悉,讓我在這個城市有一種歸屬感。
原來是這樣。
一下就理解了小郁,就像理解了母親。雖然小郁沒有說這是一種“生活溫度”,但這的確是一種生活溫度。陌生人之間,熟悉了,親近了,就會產(chǎn)生溫度。那種溫暖可以抵御很多東西,寒冷、無助、失落、想家或者無人傾訴的孤單。
是啊,去超市買菜、在網(wǎng)上購物,有時候確實可以省掉一些錢,但同時省掉的,也是人與人之間真實的溫度——生活溫度。而過有溫度的生活,其實,是我們每個生活在凡塵俗世里的人內(nèi)心都渴望的。
編輯 / 楊世瑩
(E-mail?押shiying10@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