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歌是文學最初最美的形式,理應得到繼承和發(fā)揚,如何通過課堂詩歌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就成為教育研究者最關注的目標。本文綜述了前人詩歌教學理論和方法要略,總結出或朗誦,或分析,或唯美,或激發(fā),或聯(lián)想,或細思,或整體感知,或實踐寫作,或詩情畫意,或詩化人生,或詩無達詁的教學方法,具體以春江花月夜的欣賞為例使學生學會接受詩歌的美好。
關鍵詞:詩歌;教學方法;春江花月夜;綜述
詩,無疑是世界上最原始最美好的文學藝術形式,因為她表達了人世間最動人最真摯的情感,而人世間情感的表達又借助詩歌的載體賦予生活更高級、更完美的形象概括,從而更理性的總結了人性中感性的美好和生活的情趣,給世界增添了無數(shù)動人的優(yōu)美樂章。中國甚至一度被譽為詩的國度。這一最古老最純粹的文學體裁,既是溝通人們情感的紐帶,也是人們展示內心情感的窗口,同時還是人們寄托心靈的精神家園,更是傳承民族文化的載體。理應得到繼承與發(fā)揚。如何通過課堂詩歌教學,探討有效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使得這一最美文化藝術形式的弘揚和傳承達到最佳效果,就成為教育研究者最關注的目標。
一、詩歌教學理論源流
陳奇志碩士梳理過詩歌教育的傳統(tǒng),從詩經(jīng)、楚辭到唐詩宋詞,一直到今天的新詩,詩的數(shù)量蔚為大觀,整個中國的文學史可以稱得上就是一部詩史。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詩歌的教育功能,最早最積極的倡導者和身體力行者應該始推孔子的“詩教”。他教導弟子們說,為什么不學詩呢,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論述詩歌具有陶冶、體察、溝通、諷刺的功能。他的詩論強調了詩歌教育的社會作用。《禮記》中也有記載,孔子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這里又提到了“詩教”的美學宗旨,即溫柔敦厚,哀而不傷,怨而不怒。古人主張詩歌必須要能陶冶人的性情,傾孕美好的思想,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也就是詩必須具有引人積極向上的作用。集中體現(xiàn)儒家政教功用學說的詩學理論則是漢代的《毛詩序》,進一步系統(tǒng)化、明確化了詩的政教功用理論,所謂“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1]序中鮮明的指出了詩歌的政治教化作用。先人還認識到詩歌是通過情感來感染人,乃至于潛移默化的影響人,詩歌教育也是一種情感教育,認為,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嘆之,磋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正是由于詩是人們釋放心靈情感情緒的,后世才有,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的理論。
清代章學成說,后世之文,其體皆備于戰(zhàn)國,人不知;其源多出于詩教,人益不知也。既論述了詩歌藝術,對后世文章的影響深遠;也表達了詩歌思想與文化,對后人精神世界的影響深遠。自“五四”以來,隨著文言的變革,古典詩詞的教學和寫作日漸衰落,詩教的傳統(tǒng)也難以為繼。因此不少有識之士又開始呼喚詩教傳統(tǒng)的回歸。
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江澤民提出,中國的古典詩詞,意存高遠,博大精深。學一點古典詩文,有利于加強修養(yǎng),陶冶情操,豐富思想,并且有助于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揚祖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詩歌教育問題重又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關注。
詩教的身體力行者葉嘉瑩先生談到詩教,以為本該是指由詩歌的興發(fā)感動的本質,對讀者所產生的一種興發(fā)感動的作用,南懷瑾強調,要懂詩,透過詩的感情,真正了解詩背后的人生、宇宙的境界,以培育立身處世的胸襟,并不僅僅是酸溜溜地關門閉戶掩柴扉做一個詩人。和蔡元培先生強調詩歌的美育作用一樣。后人論詩更多的在于對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生命的關注。古人論詩教,更多的是關注詩的社會功用,現(xiàn)代人則更多的是關注人的心靈世界,更多的是關注人的發(fā)展。[2]
由此可知,詩歌教學歷久彌新,和人的精神、情感關系密切,和社會的需要聯(lián)系緊密,然而,現(xiàn)實狀況卻也并不總是十分樂觀,才有許多教育者以實踐經(jīng)驗不斷的補充完善著這一理論。
二、詩歌教學方法實踐探索
在市場經(jīng)濟影響下,針對語文教學中詩歌教學的低迷狀況,詩人西渡強調了詩歌必須納入到教育體制的規(guī)劃中。吳長青也指出,不僅要普及現(xiàn)代詩歌的詩學特征,而且要將詩歌教育放到整個文學教育中,提高教學效果。
說到提高教學效果,不少教育者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林曉麗,悠悠古詩情-談詩歌教學中的美,吳長寶,淺談詩歌教學中的審美教育,駱寄成,詩歌教學與素質教育,鐘衛(wèi)平,略論詩歌教學的人文價值,杜文曦,大學語文專題教學法初探——以詩歌教學為例,李梅香,詩歌教學方法種種談,劉雪苗,鄧秀明,淺析詩歌的教學藝術,施永萬,淺談詩歌教學的基本原則,唐方翠,詩歌養(yǎng)目鑒賞養(yǎng)心-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方法初探,孔燕,詩歌文本的召喚結構與教學探索,曹霞,以‘蒹葭為例談談詩歌欣賞等文章都論述了詩歌的美和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
三、以春江花月夜為例綜述詩歌教學方法
綜述各家教學所得,詩歌教學就是引領學生感受詩人的情懷,感受人世間的真性情,體會人生中的真情境?;蚶收b,或分析,或唯美,或激發(fā),或聯(lián)想,或細思,或整體感知,或實踐寫作,或詩情畫意,或詩化人生,或詩無達詁。
就拿詩美的標志作品《春江花月夜》的課堂教學為例,首先用一段優(yōu)美的詩歌朗誦帶領學生進入純凈,靜謐的詩意王國,從聽覺感受上領會詩歌語言天籟之音的美妙,引領學生探求是誰能寫出這么美妙的作品,自然分析引出作者張若虛,盛唐詩風的開創(chuàng)者,正所謂“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由此介紹詩歌寫作背景以及詩歌的地位與影響,“盛唐第一詩,春風第一花”,從理論上概括詩歌的緣起與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探求詩美的內涵,然后進入作品的細讀,通過春天,鮮花,江水,月亮,夜晚的自然美景圖片感受自然界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所謂詩情畫意的詩境,通過詩歌中的月亮的升懸等意象聯(lián)想到自然美景的歌頌,人生短暫宇宙永恒的慨嘆,游子思婦人生情感的思考,總括情景理交融的詩歌脈絡,以及即景抒情詩的中心內容,聯(lián)系落花、流水等細節(jié)意象感慨時間的流逝,空間的轉移等時空變幻,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即詩歌表現(xiàn)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的主題思想。即從詩歌的春潮涌動、月共潮生的描寫中,欣賞如畫的良辰美景,贊美自然。從孤月高懸中,思索宇宙人生的關系,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從抒發(fā)思念離愁之感,謳歌愛情的美好。從落月西斜中,表達渴望歸去團圓的希望。從整體上體會唐詩的積極向上的風貌,進而領會一首好詩帶給人們的是對美的歌頌與探尋,是對人情的抒發(fā)與謳歌,是激發(fā)人們思想解釋的無限可能性。正所謂詩歌體現(xiàn)的朦朧的美,悲傷而輕盈;她是清純的美,寧靜而空靈;她是跨越時空的感動,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的詩美意蘊。對詩歌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間的情融匯而成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的探尋,使人還可以聯(lián)想很多近似的詩句,比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一優(yōu)美一闊大的詩境等,從詩的藝術結構嚴謹完美,善于烘托和鋪墊,選擇景物極具典型性,語言清晰,韻律婉轉等藝術手法上該詩都堪稱詩美典范,從思想和藝術兩個角度分享詩歌的內容美和形式美。最后激勵學生一起誦讀中感悟寫景抒情論理的做詩的具體模仿與寫作。
總之,詩歌是人的精神和情懷的全部展示,詩歌教學就是引領學生閱讀、欣賞,理解,感悟,升華。詩言志,詩緣情。雪萊說,詩是至上的幸福,至善的精神,至佳而且至高的瞬間幸福的記錄。詩歌教學就是要把這種幸福的美感傳遞給學生,使他們擁有詩意的人生。
參考文獻:
[1]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1989.3.
[2]陳奇志.詩歌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10.
作者簡介:曹霞(1972–),女,河南光山人,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