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文分析了茨威格長篇小說《心靈的焦灼》小說中主人公面對世俗羈絆時心靈的焦作,同時結合作者創(chuàng)作小說的時代背景,對其中所蘊含的“同情”,即人道主義精神進行了簡要分析,從而使讀者進一步了解這部小說在人道主義層面上所具有的深遠含義,以及作者對良知自由不懈追求。
關鍵詞:心靈的焦灼;茨威格;人道主義精神
茨威格(1881–1942)是奧地利著名的小說家,他的短篇小說受到多數人的關注,而長篇小說《心靈的焦灼》似乎常被忽視。這是茨威格生前面世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盡管它沒有過于復雜、跌宕的情節(jié),但它有種“一口氣直到最后一頁都激動人心,叫人喘不過來氣”的魅力。筆者以為,除卻茨威格高超的寫作技巧和對人物細膩的心理的刻畫,喚起我們閱讀激情的那股力量,正是茨威格在書中展現的“良知的自由”,他窮盡一生追求這種自由,并把它視為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
一、心靈的焦灼
《心靈的焦灼》講述的是一個年輕軍官和一個富家女的故事。輕騎兵少尉霍夫米勒在連隊駐地首富的宴會上偶然結識了其千金艾迪特,艾迪特是一位下肢癱瘓的少女,霍夫米勒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邀請艾迪特跳舞,傷害到了艾迪特,之后,他鼓起勇氣去請求艾迪特的原諒。此后,每一次目睹艾迪特癱瘓的狀態(tài),都激起了霍夫米勒內心神秘的狂熱:
我這個突然覺醒的年輕人一面在柔和的夜色中往前走,一面以真正的激情暗下決心:從現在起我要改變我的生活……一旦你知道,你對別人也還有些用處,這時候你才感覺到自己生活的意義和使命。
同時,霍夫米勒的心中充滿了猶豫和焦灼,他渴望盡自己所能幫助艾迪特,但身為帝國中的騎士階層,他又不得不時刻注意著身邊人的看法與輿論:
我感到喉頭一陣痙攣。我從開克斯法爾伐家得到一個金煙盒做禮物的這條令人難堪的消息明天會不脛而走,傳遍全團……
霍夫米勒內心的這種焦灼,使他對姑娘的同情顯得有點小心翼翼,這反而讓年輕的艾迪特誤認為同情中雜糅著柔情,便不禁傾心于他,可軟弱的霍夫米勒卻驚慌失措地逃走了,他害怕艾迪特的殘疾成為周圍的人諷刺他的笑柄。在康多爾醫(yī)生的開導下,霍夫米勒意識到自己的魯莽很可能要了艾迪特的命,同情之心又一次油然而生,于是他一如既往地去看望艾迪特,并為她戴上了訂婚戒指。然而看到艾迪特摔倒之時,霍夫米勒再一次退卻了。霍夫米勒的一次次像罪犯一樣的逃離讓絕望的艾迪特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在常人看來,與一個身有殘疾的姑娘結婚未嘗不可,這門婚事對一個年輕的少尉來說也很有吸引力。一方面,艾迪特嬌美可愛,楚楚動人,另一方面,封·開克斯法爾伐家庭又富甲一方,更何況霍夫米勒對艾迪特也并非沒有愛意??伤既婚g聽說,封·開克斯法爾伐并不是世襲的貴族,而是早些年用不甚光彩的手段謀得財富。更為人所不齒的是,他是個出身低微的猶太人?;舴蛎桌战棺频男撵`便是由此開始變得復雜而又充滿矛盾的。
二、世俗的羈絆
通讀小說,我們會發(fā)現,霍夫米勒內心的焦灼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的狂熱、他的愛,是因為受到種種世俗的病態(tài)或“殘疾”的羈絆,而顯得焦灼的。
首先,是主人公艾迪特身體的殘疾。她雖是癱瘓,但在小說中作者也用了不少筆墨來描寫她的美麗動人,這就形成了一種奇妙的矛盾感,會讓人聯(lián)想起一些藝術作品中的“殘缺美”,比如斷臂的維納斯和無頭的勝利女神。它們不僅沒有給我們以丑態(tài),反而帶來了別樣的藝術美感。可是生活畢竟不同于藝術,沒有多少人會寧要殘缺而不要完美,何況對于一個年輕的少尉,他身處的軍營的地位使得他非常在意別人的議論與看法,一個殘疾的姑娘必然會給他帶來不少的流言蜚語,這就令他更加難以接受艾迪特的感情。
其次,個人心靈的“殘疾”(身體的殘疾,導致心靈的不健康)。關于這一點,從小說的細微末節(jié)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艾迪特的心理也不像常人般開朗活潑
她于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兩手握著圈手椅的扶手,先用挑釁的眼光把我們逐個打量一番,然后操起兩個拐杖……她把她那備受摧殘的瘦小身體的全部重量使勁從一根拐杖上挪開,壓到另一根拐杖上,身子東搖西擺地,終于邁完那幾步路……
由于久治無效,艾迪特對治療已經厭惡,因而有上述激烈反應。她這種夸張的舉動使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感到深深的內疚,甚至未與之深交的霍夫米勒都覺得內心充斥著同情與愧疚。如此,這種剛烈而稍有缺陷的性格直接導致了艾迪特因霍夫米勒的拒絕而自殺身亡。
最后,是社會心靈的“殘疾”。如果說個人身體的殘疾是無可奈何的,那么整個社會的心理扭曲更是令人感到極度悲哀的,比如歐洲由來已久的種族問題。作者把這個故事安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奧匈帝國,也是有其深意的。在這個行將就木的龐大帝國中,排猶勢力格外強大,猶太人身處社會底層而深受歧視。軍官則被看作是帝國的中流砥柱,是人們所艷羨的對象。在霍夫米勒的軍營里,人們都十分講究出身和門第;而艾迪特恰恰來自一個猶太家庭,這就不難理解霍夫米勒為什么始終難以面對艾迪特的感情。他身處于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內心也就分裂成兩個自我,爭斗不已。
歐洲的反猶勢力由來已久,日耳曼部落打敗羅馬帝國以后,不僅學習優(yōu)秀的希臘羅馬文化,也繼承和發(fā)展基督教,當然也包括對“異教徒”猶太人的迫害。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威尼斯商人》中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歐洲人心中對猶太人存在的偏見。在書中,霍夫米勒知道封.開克斯法爾伐的真實身份后,作者有過這樣的描述:
我們上校有一次見到開克斯法爾伐以何等冷淡的目光回答他的問候,上校只舉起兩根指頭觸了一下帽檐,還有,伙伴們如何坐在咖啡廳的桌子旁邊稱他為一個‘老摩尼教徒……
這里霍夫米勒雖沒有明顯的反猶行為,但是通過他身邊人的對開克斯法爾伐家的態(tài)度,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根本就瞧不起這個猶太人。
可見,造成霍夫米勒心中焦灼的感覺,不僅是因為艾迪特個人身體上的殘疾、心靈的病態(tài),還有整個社會群體心理的扭曲。這些“殘疾”、“病態(tài)”、“扭曲”構成眾多世俗的羈絆,加之作者又將其設定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中,使得霍夫米勒陷入一個“焦灼感”的牢籠之中。
三、良知的自由
當人的心靈陷入世俗牢籠之中,良知如何才能獲得自由?茨威格的給出的答案是:同情,即人道主義。在二戰(zhàn)前夕,茨威格寫作這部小說自然還有更加深層的含義,那就是啟迪人們的良知,要他們富于同情,以制止邪惡的法西斯用蠱惑人心的欺騙宣傳積極準備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小說的深意由此也更加清晰。
首先,閱讀茨威格的人不難發(fā)現,他的許多作品中都包含著對苦難的人們的同情。早在青年時期,茨威格就滿懷同情地深入社會底層,去了解那些被社會唾棄的社會渣滓的命運。他在小說里譴責那些軟弱的懦夫,他們有同情心,卻不徹底,最后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悲劇。在《心靈的焦灼》中,作者也借康多爾大夫之口,道出了他對同情的真正理解。
同情恰好有兩種。一種同情怯懦感傷,只是心靈的焦灼??吹絼e人的不幸,急于盡快地脫身出來,以免受到感動,陷入難堪的境地。這種同情根本不是對別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觸及自己的心靈。另一種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無感情的色彩,但富有積極的精神。這種同情對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決心耐心地和別人一起經歷一切磨難,直至力量耗盡,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這番話為這本書的題解,也是點睛之筆。作者指出,同情別人并非人想得那么簡單,因為接受同情者并非木偶,只會消極地接受別人給予的同情而沒有自己的內心活動?;舴蛎桌照前淹榭吹锰^于簡單,忽略了接受者內心的想法,而導致了艾迪特最后自殺的悲劇。這種同情拖泥帶水,而且因施予同情者的軟弱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其次,茨威格所追求的真正的同情是要竭盡全力幫助他人,與之共度難關,直至力竭。關于這一點,在茨威格其它作品中都有很多表現。如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陌生女人象征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人道主義。高爾基稱贊這篇小說,以驚人的誠摯語調,對女人驚人的超人溫存、主題的獨創(chuàng)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藝術家才具有的奇異表現力,使我深為震動。實際上,使高爾基感動的正是那種竭盡全力幫助他人的人道主義精神。正如中國先秦時期的哲學家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中說的,“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彼?,高高在上的施與并不是真正的同情,只有為接受同情者設身處地的思考,才能做到真正的同情。因此真正的同情并不是簡單地施與廉價的眼淚和錢財,而是與接受同情者一同患難,要施與的是一顆真的愛心,這對于我們當今中國日益發(fā)展的慈善事業(yè)來說,也不無啟示。
最后,茨威格所追求的,更高層次的同情是人道主義,即良知的自由。這種人道主義是不僅僅對個人的同情,而是關注整個人類的,是對天下所有身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精神上的最高幫助,是整個世界都在不懈尋求的最耀眼的天堂。正如雨果在《悲慘世界》序言中說:“只要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還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時期人為地把人間變成地獄并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運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 換句話說同時也是從更廣的意義來說,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味和困苦,那么,和本書同一性質的作品都不會是無用的?!贝耐裥≌f不僅是對那些法律和習俗造成的社會壓迫的批判,他追求的是讓良知從種種世俗的羈絆下解放而重獲自由,追求的是那種人類最高的人道主義。
《心靈的焦灼》無疑是對西方的人道主義思想的豐富和發(fā)展。人道主義思想在歐洲源遠流長,在歐洲知識分子心中有著根深蒂固的地位,從古羅馬的M·T西塞羅到黑格爾、馬克思,甚至尼采等都對其進行過詳細論述。同時,人道主義思想對西方文學也產生了深遠影響,茨威格的《心靈的焦灼》正是繼承和發(fā)展了這種思想。一方面,這部小說關注的是全人類的痛苦和命運,這無疑將19世紀雨果、狄更斯、托爾斯泰等對弱小人物同情的人道主義提高到了更高層次,使其擁有了更深廣的內涵;另一方面,他的人道主義精神也給了20世紀作家以及之后文學思想以啟發(fā)。當時有很多作品也直接描寫法西斯戰(zhàn)爭對人的摧殘、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罪行,比如薩特的短篇小說《墻》、馬爾羅的《阿騰堡的胡桃樹》等??纱耐癫煌?,他寫的只是一個很簡單和普通的情感故事,卻給人留下深刻的感慨和思考,這不能不說是茨威格的獨特之處。但他又不僅僅是在單純的構思一個故事,而是通過這個故事和自己一生的經歷去踐行人道主義思想。這某種意義上來說,《心靈的焦灼》也完成了茨威格對自己之前那些追求精巧藝術手法作品的超越。高爾基曾說茨威格是個傾向于悲劇性的藝術家。的確,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能用自己一生去維護人道主義理想的人本身就帶有悲劇色彩。茨威格不是戰(zhàn)士,他只是一個正直的人,一個有良知的作家,他曾為別人的苦難,寫下了飽蘸同情的作品,讓我們也為他的隕落而譴責罪惡的法西斯主義。
總之,茨威格所追求的良知的自由并不表面,不是高高在上的同情,而是傾盡自己的一生而努力實踐的,關注整個人類命運的人道主義。正是因為有茨威格這樣的人道主義精神的守望者和殉道者,我們才能感受到人性的溫暖和光明,并不懈的去追求良知的自由。
參考文獻:
[1] 斯臺芬.茨威格,張玉書譯.心靈的焦灼[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2] 維克多.雨果,李玉民譯.悲慘世界[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作者序.
作者簡介:王照宇(1994–),女,河南焦作人,本科,從事英語語言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