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貴懷
【摘要】英語作為全世界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文化、軍事、體育等諸多領域的通用語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學好英語,國人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效果并不理想。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在于很多英語學習者沒有認識到不同語言代表不同的思維方式,沒有認識到學外語的關鍵是學習外語所反映的思維方式,因而影響了學習效果。本文通過思考,歸納出兩種語言所體現(xiàn)的幾點思維差異,以圖引起英語學習者對思維差異的關注,并進一步認識到外語學習的本質是思維思維方式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直觀與本質 主觀與客觀 中心詞與修飾語
英語是世界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文化、軍事、體育等諸多領域的通用語言。學好英語就好比為自己打開了一個認識全新世界的窗口,為個人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領域。但是很多人學習效果卻不理想,有的甚至半途而廢,浪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語言是人類思想交流的工具,是為了交流思想才需要有語言的。語言是表象,思維是本質。筆者在多年的英語教學實踐中深刻體會到,不同語言反映了不同族群的思維方式。人人都習慣按母語的思維方式來考慮問題,在外語學習中總是把母語思維嫁接到外語學習當中,嚴重影響了外語學習效率。學外語,從本質上說就是要學外語思維方式,實現(xiàn)由母語思維方式向目標語言思維方式的轉變。
那么,中英兩種語言反映了怎樣的思維差異呢?
一、漢語思維直觀,英語思維從本質入手
漢語是根據(jù)直觀感受來表達的,而英語卻往往從事物的本質屬性出發(fā)。如漢語的“紅綠燈”就是一個直觀形象的名詞,但英語卻必須依功能而說成“traffic lights”。漢語的“口香糖”也是味覺的直觀的表達的,但英語用“chewing gum”則反映了功能的實質。漢語“他醒了”只是說話者視覺的直觀表達,有可能是指他從睡夢中醒了,也有可能是從昏迷中醒來,從“他醒了”這句話并未得到說明,要明確到底表達哪個意思就得結合上下文才能判斷。而英語從本質出發(fā),就要用兩個完全不同的句子分別表達這兩種情況,如果是從睡夢中醒來,就是:He wakes up; 從昏迷狀態(tài)醒過來,就說:He comes back to life.
漢語直觀,但不細分細節(jié),符合中國人講求統(tǒng)一的思維特點;但英語卻把細節(jié)區(qū)分得清清楚楚,符合西方人分門別類的分科思維特點。
二、漢語重視主觀感受,英語重視客觀表達
漢語文化博大精深,但主要是從自己主觀的感受出發(fā),來關注客觀世界發(fā)生的變化。中國古人很重視把讀書和道德修養(yǎng)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在漢語思維和表達過程中,人們總是自覺不自覺的加入主觀的道德判斷。但英語卻不是這樣,英語對事物的敘述是純客觀的。如:請節(jié)約用水!這樣一個口號其實是包含了道德判斷的,它隱含了不要浪費。但翻譯成為英語就是“Please turn off the tap !” 又如:愛護草地,請勿踐踏!翻譯成為英語就是:“Keep off the grass!”其道德評判功能明顯減弱。
中國人的哲學思維講求“天人合一”,主體與客體融為一體,體現(xiàn)在語言上就主客體不分,表達時都是以人為主。相反,西方人的世界觀中,人與物是對立的,人是人,物是物,西方的思維體系把這個世界看成是一個客觀存在,英語更多的從物的角度客觀的敘述事物。這種思維的差異,反映在語言上就是漢語都用主動句,極少用被動句;而在英語中,被動句則比比皆是。漢語中:“我出生于福建?!笔且浴拔摇睘橹黧w敘述的,但在英語中主客體的關系是非常清晰的,一定要搞清楚誰是行為的實施者,誰又是行為的接受者。因此,翻譯過來就是:“I was born in Fujian.”漢語中的“我出生”似乎是主動的,但英語卻告訴你,你是“被生出來的”。
三、中心詞與修飾語的先后問題
漢語在主謂賓之間鑲嵌定狀補,英語先說中心詞后說修飾語。
漢語句子在主干成分之間鑲嵌定狀補,英語則先把主謂賓表達清楚,其他的修飾語后置。如,“你可以隨時打電話給我。”我們漢語把“隨時”這個狀語放在動作“打電話”的前面,這樣“打電話”這個動作的重要性被告弱化。但英語卻是:“You can call me at any time.”把“at any time”放在句末以便更好的體現(xiàn)call在句中的重要性。又如:“She entered the room,accompanied by her mother.”這句話要說明的重點是“她進來了”,至于“由母親陪伴著”那只是對“他進來了”當時狀況的描述,是次要的,因此后置。而漢語則說成:“她由母親陪伴著進來了”。
英語的介詞短語、分詞短語、不定式短語和定語從句作定語都要后置,但在漢語在中,再長的定語都放在中心詞的前面。
再看:當天晚上Stewart全家人在客廳與長途旅行之后的爺爺聊天。這句話的主謂賓是“Stewart全家人與爺爺聊天”,而“當天晚上”“在客廳”是時間和地點狀語,“長途旅行之后的”作定語修飾“爺爺”。我們看看英語怎么說:The Stewarts are talking to Grandpa in the living room that evening after his long trip.你看,The Stewarts are talking to Grandpa 這個中心的要點首先表達好,而地點狀語“in the living room” 時間狀語“that evening”和定語“after his long trip”一律后置。
習慣于鑲嵌定狀補的漢文化民族學英語必須將自己的思維調整成定狀補后置的思維方式,只有完成了這種思維方式的調整才能說在英語學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完成了這種思維轉變的人學習英語就能取得更佳的效果。
這種因重要性不同而位置不同的現(xiàn)象也體現(xiàn)在英、漢主從句所在的位置方面?!半m然他才僅僅六歲,但他卻能照顧自己了。”漢語把“雖然他才僅僅六歲”這個內容直接放在前面,而英語卻說:“He can take care of himself,though he is only six years old.” 再如“盡管這種方法尚未被證明是最好的方法,但卻被廣泛采用”要譯成 “This method has been widely adopted, however it is not yet clear that it is the best method.” 兩種語言的主從句位置完全不一樣。
另外,漢語的連詞往往由兩部分組成,如“雖然…但是…”“盡管…還…”而在英語中,這兩個意思全包括在一詞 “but” 或“though” 當中了。
四、漢語中的許多動作,英語都用狀態(tài)表示
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人很難實現(xiàn)這種思維轉換。
“給你!”如果按照漢語思維就會譯成:Give you !這在情景上與說話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完全不同。讓人聽了不知所措。只有譯成“Here you are!”才準確地表達了說話者的意思。
又如:你舞跳得很好!中國人喜歡翻譯成為:You dance very well.這個意思在英語中就可以表示為一種狀態(tài),那就是 “You are good at dancing!”而且這樣翻譯要地道得多。
“我一定會回來的!”“回來”是動詞,表示成為英語是“Ill be back!”又如“說來話長”就是“It is a long story.”
“剛才你去哪了”這句話在漢語中很明顯是表示動作“去”,可是英語卻說:“Where have you been?” 純粹是一種狀態(tài)?!澳愕竭^上海嗎?”應該翻譯成“Have you been to Shanghai?” 兩個句子反映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
外語教學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這種思維差異,并積極地適應外語思維,完成由母語思維向外語思維的轉換。
英、漢語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兩種思維方式存有差異,但也有一致的情況,所以也存在可以直譯的短語或者句子。如“老手”與“Old hand”,“夜?!迸c“night school”,“中間人”與“middle man”,“問題兒童”與“problem children” “隔墻有耳”與“The walls have ear!” “好久不見”與“Long time no see!”等等。正是由于不同語言之間存在的這些大量的一致的地方,初學者產生了一個錯誤的感覺,以為只要逐字對譯就行了,忽略了思維差異。
隨著文化交流的深入,不同語言會相互消融、相互接納,但不管怎么消融、接納,兩者所反映的思維差異始終存在,也會在語言表達上體現(xiàn)出來。因此,領會這種差異對于學好外語極為重要,甚至可以說學外語本質上就是學外語族群的思維方式。本文只是筆者對自己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體會的梳理與闡述,以期拋磚引玉,如有不妥敬請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王樂平.1368個單詞就夠了[M].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出版. 2014.
[2]李陽.脫口而出[M].李陽瘋狂英語全球編輯設計中心.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