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O
【摘要】感悟能力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能力,感悟能力是綜合能力在唐宋文學學習中的體現,在唐宋文學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能具備良好的感悟能力將非常有利于自身鑒賞力的提高。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需要有目的的指導進行實踐訓練,訓練中重直感、重比較、重陌生化,有效啟動感悟能力的心理機制。更要要注重綜合人文知識和文藝理論知識方面的積累。
【關鍵字】唐宋文學;文學教學;感悟能力
在唐文學教學中強調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是其課程特點所決定的。唐詩宋詞乃一代之文學,唐宋文學的教學也以詩詞為主,唐詩宋詞作為人類精神文化產品中最精粹的部分之一,在當時及后世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研究,而這種關注研究是有著獨特的方式的,其中之一就是重感悟。由于文化的傳承性,古代文學的學習也是建立在前人經驗積累的基礎之上的,感悟能力是開啟學科大門的一把鑰匙。
一、唐宋文學基本情況概述
唐宋文學是我國文化史上的瑰寶,在我國文化歷史上占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唐宋文學中體現的是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下士大夫的進取精神,唐宋文學給文學帶來了昂揚的精神風貌。唐朝文學的繁榮主要體現在詩、文以及小說上,唐代的文學作品無論是在氣勢上還是精神內涵上都具有豐富的內容,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宋代是社會經濟發(fā)展迅速的朝代,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為文學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宋代的詞、戲曲獲得了很大的發(fā)展,集中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風貌,為我們今天文學作品的學習提供了很好的文學素材。
二、感悟能力在唐宋文學教學中的作用
以唐宋文學作品為教學藍本的教學又稱為是唐宋文學教學,在唐宋文學教學當中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非常中要的作用,從另外一個方面說唐宋文學作品豐富的精神內涵性決定了在對其學習的過程中要有豐富的感悟能力。感悟能力是感知和領悟能力的綜合,在對具有豐富精神內涵事物的學習中感知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唐詩宋詞是我國文化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在今天的文學研究中唐詩宋詞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進行這種研究一個很重的方法就是感悟,可以說感悟能力的高低決定著對唐宋文學的研究程度的高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了傳承性的特征,在對古代文學作品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表現出對這種傳承性的尊重,無疑感悟能力是更好的進行唐宋文學學習的基礎。袁行霈先生在《中國詩歌藝術研究》一書中提出“:中國古代對詩歌藝術的把握,不重細密分析,而重總體品鑒。把握的方式是直觀的、印象的、頓悟的。”這很好的概括出了中國古代唐宋文學的學習特點,給我們的啟示作用就是在唐宋文學的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充分的重視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在唐宋文學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感悟能力的方法
按照現在通行的教學觀點,在進行古漢語教學的過程中大體分為對作者的生平介紹、文學作品內容的學習以及文學作品思想內涵的感知三個主要階段。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學生學習完畢之后留在印象中的只有作者的一些基本情況和作品的基本內容,對于作品的精神內涵缺乏深入的把握,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教學課程的失敗。如果不能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感悟能力就不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的走進古文學家的精神世界,也不能對文學作品有深入的把握和學習,學習的內容只能留在表面的形式上。在唐宋文學作品的教學課堂上更好的發(fā)揮感悟的作用能夠豐富教學的內容,不但能夠豐富教師的教學過程而且能夠使得學生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對于學生來說學習唐宋文學作品應該區(qū)別于數學知識的學習,更多的強調感性知識的作用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增加學習的興趣;對于教師來說主觀上的感悟能夠更好的豐富教師教學的精神境界,增強分析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在感悟能力的作用下教師可以和學生進行充分的思想上的交流,這樣對教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都具有很大的益處。
(一)教師應該增加自身的人文關懷
教師是教學的主要參與者,從某種程度上說教師的自身素質對于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影響,教師自身感悟能力的提高對于學生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很大的作用。在進行唐詩宋詞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盡可能多的閱讀作者的作品,只有多了解才能加深認識,才能夠在更深層次上和作者展開思想上的對話。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盡可能多的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風俗習慣、民族文化特征以及地理環(huán)境狀況,以便于從全面認知的角度對作者的作品創(chuàng)作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對于作品創(chuàng)作綜合知識的了解是感悟能力產生的前提,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對資料進行系統(tǒng)的論證和分析,以此來觸碰作者的內心世界。教師的主動精神以及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能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導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作品的感悟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學生對作品感悟能力的高低。教師的感悟能力能夠很好的傳遞給學生,在教學中教師會嫻熟的轉換與現實和作品的創(chuàng)作時代之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潛移默化的增強學生的感悟能力。
(二)教師可以采取豐富的教學手法
作為唐宋文學教學的教師除了要具有很高的人文素養(yǎng)還要能夠采取特定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感悟能力,這最集中的表現就是在課堂的教學上教師可以采取豐富的教學手法促進學生感悟能力的形成。
(1)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自覺觀察能力。在接觸到一首詩詞的時候憑借學生的知識積累一定會對詩詞有一個直觀上的感受,只是這種直觀上的感受很多學生不能很好的意識到,在學習的過程中忽視了這種現象。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善于發(fā)現學生的這種能力并對這種能力進行充分的引導,發(fā)掘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能力,更好的提升學生的自覺觀察作用。通過這種教學形式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一開始就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重視學生深層次感悟能力的提高。在經過初期的自覺感受以后學生的感悟能力已經開始被激發(fā),這個時候教師一定要運用自身的知識對學生進行耐心的引導,采取比較化的教學手段對不同時代、不同時期文學發(fā)展趨向的比較;不同作家之間的比較;不同作品的比較;等內容納入到教學的過程中,這樣可以有效的建立起學習上的橋梁,學生的學習能夠有效的被銜接起來,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逐漸的培養(yǎng)出良好的感悟能力。
總而言之,在唐宋文學學習的過程中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感悟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學生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全面性的過程,在培養(yǎng)學生感悟能力的時候一定要發(fā)揮出學生的自身作用同時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革新方式和方法,努力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唐宋文學的教學中必須努力的協(xié)調學生和教師的作用,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
參考文獻:
[1]吳宓.文學與人生[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
[2]孔慶東.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方向[J].中國大學教學,2006(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