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茂萍
【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針對腹腔鏡與開放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腹股溝斜疝的療效及護理進行比較分析。方法 抽取于2013年3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就診的例60例腹股溝斜疝患者作為本次主要研究對象,并隨機將60例患者分為無張力組與腹腔鏡組,兩組患者各30例;其中,無張力組患者給予其開放式無張力修補術進行治療,而腹腔鏡組患者則給予其腹腔鏡疝修補術進行治療;主要針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活動時間以及住院費用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腹腔鏡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及費用都明顯高于無張力組,而在下床活動時間及患者住院的天數(shù)等都明顯優(yōu)于無張力組,兩組數(shù)據(jù)差異明顯(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腹腔鏡和開放無張力疝修補術對比治療腹股溝斜疝過程中,腹腔鏡山修補術明顯切開相對較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相對偏低,因此,是治療腹股溝斜疝病癥的有效治療方式,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及使用。
【關鍵詞】 腹腔鏡修補術;開放無張力修補術;腹股溝斜疝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5-0112-01
腹股溝疝指在腹股溝區(qū)域當中的組織因為多種原因出現(xiàn)移位情況,造成腹股溝裂孔或者相應的間隙薄弱區(qū)進入到了另外部位的疾病。這一病癥在臨床治療當中較為常見,通常所采取的治療方式是手術治療[1]。近年來,腹腔鏡疝修補術開始被引入,并被廣泛的應用在臨床治療當中,我院將于2013年3月~2014年5月收治就診的例60例腹股溝斜疝患者作為本次主要研究對象,并分別應用腹腔鏡修補術和開放無張力修補術的療效進行對比分析,現(xiàn)將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于2013年3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就診的例60例腹股溝斜疝患者作為本次主要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為男性;隨機將60例患者分為無張力組與腹腔鏡組,兩組患者各30例,腹腔鏡組患者年齡為28~70歲,平均年齡(52±4)歲。而無張力組患者年齡為27~72歲,平均年齡(53±2)歲。兩組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狀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無張力組,給予無張力組開放無張力疝修補術,主要采用Lichtenstein片修補術進行修補,對患者實施硬麻或者腰麻,以此來制作一個6cm的斜行切口,將腹外斜肌腱膜直接切開,以此來確認疝囊,同時將游離的疝囊直接推至內(nèi)環(huán)口的位置。當疝囊體積較大時,則需要將橫斷的疝囊做好高位分離,并以此來關閉近端及遠端的止血曠置。同時也需要在采用精索后安置相應的聚丙烯補片,并以此來將固定在腹內(nèi)的聯(lián)合腱、斜肌以及恥骨、腹溝韌帶等全部帶上,以此來逐層的縫合切口。并且應當在術后使用沙袋進行加壓,通常以加壓一天為標準,6小時內(nèi)可正常進行飲食,并做好患者的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2]。
(2)腹腔鏡組,給予腹腔鏡組患者腹腔鏡疝修補術,將患者保持一個仰臥的姿勢,身體傾斜10到15度后做好患者全身麻醉,并以此在患者的肚臍下緣做個1.5厘米的弧形切口,并保證腹直肌的后鞘能夠完全的顯露出來,在進行分離之后,再行防止腹腔鏡和Trocar,以此將氣腹壓保持在12到15mmHg,直接分離出腹股溝韌帶及趾骨結節(jié),最后結合疝囊和腹壁下血管的位置來判斷出斜疝或者是直疝。直疝患者可將疝囊和腹壁進行剝離,而斜疝患者則需要從精索直接下降至疝囊進行撕離,一些較大的疝囊則需要進行套扎橫斷,以此來促使精索腹壁化,也可安置相應的聚丙烯補片,以此促使其能夠完全覆蓋趾骨肌,從而保障補片貼能喝腹膜緊貼固定。
1.3判定標準
由于兩組患者都是同一組的醫(yī)護人員完成,因此需要對患者術后進行一年的隨訪工作,主要對比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疼痛感評分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等。手術時間主要從患者器械放置后開始。而患者術后評分則采用模擬疼痛量表來評定,通常0分表示五疼痛,10分表示最強烈疼痛[3]。
1.4統(tǒng)計學分析
兩組患者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均使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使用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計數(shù)資料使用頻數(shù)和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使用x2檢驗,計量資料和組間比使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并無明顯差異,不過腹腔鏡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明顯弱于無張力組患者,同時住院時間也低于無張力組患者。腹腔鏡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明顯低于無張力組,兩組數(shù)據(jù)差異明顯(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腹股溝疝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多發(fā)疾病,而腹股溝疝修補術也是多數(shù)基層醫(yī)院最常用的外科手術,如今我院臨床治療腹股溝疝應用最為廣泛的疝修補手術還是開發(fā)無張力疝修補術以及腹腔鏡疝修補術。
抽取于2013年3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就診的例60例腹股溝斜疝患者作為本次主要研究對象,并隨機將60例患者分為無張力組與腹腔鏡組,兩組患者各30例;其中,無張力組患者給予其開放式無張力修補術進行治療,而腹腔鏡組患者則給予其腹腔鏡疝修補術進行治療;結果表明: 腹腔鏡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及費用都明顯高于無張力組,而在下床活動時間及患者住院的天數(shù)等都明顯優(yōu)于無張力組,兩組數(shù)據(jù)差異明顯(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腔鏡和開放無張力疝修補術對比治療腹股溝斜疝過程中,腹腔鏡山修補術明顯切開相對較小、術后疼痛感弱,同時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相對偏低,因此,是治療腹股溝斜疝病癥的有效治療方式,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及使用。
參考文獻:
[1]劉平. 腹腔鏡疝修補術與開放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J]. 求醫(yī)問藥(下半月),2013,09:115-116.
[2]高志軍. 兩種不同術式治療腹股溝斜疝的臨床療效分析[J]. 中外醫(yī)療,2015,12:67-68.
[3]宮煥松,鄭維波,羅菲. 無張力修補術治療86例腹股溝斜疝的臨床效果分析[J]. 安徽醫(yī)藥,2014,01: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