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斌 李強 吳德祥
摘要:選取W09-1為研究對象,通過2011年、2012年安徽省棉花品種區(qū)域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從早熟性、豐產性、產量水平、品種適應性、抗病性、纖維品質等多個方面來探究其特性特性,并簡要介紹其栽培技術。
關鍵詞:棉花;品種;區(qū)域試驗;W09-1;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62.03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2095-3143(2015)05-0046-03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15.05.010
Abstract: The paper took the W09-1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results of the regional test of cotton varieties in Anhui Province in 2011 and 2012, the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early maturity, high yield, yield level, adaptability, disease resistance, fiber quality and so on, and its cultivation techniques were briefly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Cotton; Variety; Regional test; W09-1; Characteristic; Cultivation technology
0引言
W09-1是通過W716(母本)與W208(父本)配置雜交而得到的新組合,其母本來源于荊55173×皖棉10號的雜交后代,經多代選擇的優(yōu)選系;其父本來源于SGK321×國抗1號的雜交后代,從后代中選擇的抗蟲棉品系。該品種是在2007年經品種比較試驗育成,其屬于轉基因中熟春棉雜交種。2008年參加品種比較試驗,2010年參加安徽省棉花品種聯合鑒定試驗,2011~2012年參加安徽省棉花品種區(qū)域試驗,2013年參加安徽省棉花品種生產試驗。于2015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其審定編號為皖棉2015001?,F將其兩年區(qū)試中的表現和在安徽沿江棉區(qū)高產栽培的主要技術介紹如下。
1 W09-1在2011~2012年安徽省棉花品種區(qū)域試驗的表現
1.1該輪區(qū)域試驗的基本情況
安徽省2011年棉花區(qū)試參加的品種(系)有11個,2012年有6個,兩年的對照品種均為皖雜5號,這些品種(系)均屬于雜交棉品種。
2011年和2012年均設6個試點,其中2011年華陽河農場棉科所(宿松)試點因對照品種表現失當未參加匯總,其余5個試點均參加匯總??共⌒澡b定試驗是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承擔,棉花纖維品質由各試驗點取樣統(tǒng)一編號送農業(yè)部棉花品質監(jiān)督檢測(HV1000系列)進行檢測。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為20 m2。
安徽省棉花品種區(qū)域試驗2011年試驗誤差變異系數為4.77%,2012為4.81%,兩年試驗精度均達標。
1.2 W09-1的表現
1.2.1早熟性 在區(qū)域試驗中W09-1的生育期2011年為129天,2012年為121天(期間受苗期干旱、花鈴期和吐絮期低溫等多因素的綜合影響),屬中熟陸地棉品種,,平均霜前花率2011年為80.38%,2012年為87.65%。
1.2.2 豐產性 2011年W09-1的平均籽棉單產為3939.0 kg/hm2, 皮棉單產為1589.55 kg/hm2,皮棉單產比對照種增產10%;2012年平均籽棉單產為3891.3 kg/hm2, 皮棉單產為1592.85 kg/hm2,皮棉單產比對照種增產5%。經聯合方差分析,各品種、各試點、試點內區(qū)組間以及品種與試點間互作的效應均達到極顯著水平。在兩年區(qū)域試驗中,W09-1品種的皮棉產量均比對照品種增產,且均達到極顯著水平。
1.2.3 品種穩(wěn)定適應性分析 采用品種與試點的互作效應來評價各參試品種在不同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的穩(wěn)產性和適應性情況。從表1的2012年安徽省棉花品種區(qū)域試驗品種與試點間的互作效應分析可以看出:W09-1除九成試點出現較大的負值、安慶試點有較小的負值外,其他4個試點均是較高的正值,且與試點間的互作效應均未達到顯著水平,說明W09-1的環(huán)境適應性較好,對試點環(huán)境不具有特殊適應性。
1.2.4抗病性 2011年區(qū)試抗病鑒定結果: W09-1的枯萎病相對抗指為18.1、黃萎病相對抗指為26.7,為耐枯萎病耐黃萎病類型。2012年區(qū)試抗病鑒定結果: W09-1的枯萎病相對抗指為4.1、黃萎病相對抗指為28.1,為高抗枯萎病耐黃萎病類型(見表2)。由于對枯萎病的抗性兩年差別較大,在2014年對W09-1的枯萎病抗病鑒定補做了一次,結果為枯萎病相對抗指為5.2,屬抗枯萎病類型。
1.2.5纖維品質 參試品種的纖維品質是由農業(yè)部棉花品質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采用HVICC標準檢測。2011年為安慶、銅陵和合肥3個試點提供纖維檢測樣品,W09-1的檢測結果是上半部平均長度29.55 mm、比強度29.3 cN/tex、整齊度85.57%,馬克隆值5.29。2012年為安慶、繁昌和全椒3個試點提供纖維檢測樣品,W09-1的檢測結果是纖維長度29.7 mm、斷裂比強度31.2 cN/tex、整齊度85.2%,馬克隆值5.6(這一年參試品種纖維的馬克隆值都偏高,可能與2012年前期氣候異常,導致棉花生育偏快有關)。W09-1與對照的纖維品質相近,各項指標均在同一檔次值內(見表3)。
2 W09-1在區(qū)域試驗中的特征特性評述
該品種W09-1植株中等,株型為塔形、緊湊,莖稈有少量茸毛,葉片中等,葉色深綠,鈴較大,呈圓形,結鈴性比對照好,吐絮流暢,絮色潔白。長勢強、整齊度好,豐產性好、穩(wěn)產性好,抗病性較強,纖維品質較好。生育期124~129天,株高113.2 ~118.0cm,果枝數19.1~19.2個/株,始果枝著生節(jié)位為5.6~5.7節(jié),單株結鈴數30.2~30.3個,單鈴重5.79 g,籽指10.5~11.7 g,衣指7.4~8.5 g,衣分40.34~40.98%,霜前花率80.38~87.65%。
3 W09-1在安徽沿江棉區(qū)的栽培技術要點
3.1合理密植,適期精播
W09-1營養(yǎng)缽育苗最宜時間在3~4月雨季前后晴天進行制缽。在日平均溫度穩(wěn)定通過15℃時播種,播種前要曬種2天左右。W09-1的包衣種不能浸種,要干籽進行播種,每缽播鐘2~3粒,播完后進行蓋土,保證苗床水量、土壤養(yǎng)分充足。要注重苗床的管理,避免病蟲害的發(fā)生。種植密度以25500~27000株/hm2為宜。
3.2 科學施肥,合理施肥
W09-1的需肥量要比常規(guī)棉品種增加20%,遵循“施足基肥、重施花鈴肥、巧施蓋頂肥;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氮、磷、鉀配合,并添加微肥”的施肥原則,一般基肥施過磷酸鈣600~750 kg/hm2,餅肥450~600 kg/hm2,尿素225 kg/hm2,硼肥15~30 kg/hm2,氯化鉀225~300 kg/hm2;花鈴肥要重施早施,深施腐熟餅肥450~600 kg/hm2,氯化鉀225~300 kg/hm2,尿素300 kg/hm2;蓋頂肥在立秋前后施,追施尿素75~150 kg/hm2。各個時期均可結合治蟲噴施葉面肥和水溶肥。
3.3 全程化控和科學治蟲
根據棉花長勢和降雨量以及土壤肥力全面細致分析,按照“少量多次、前輕后重”的原則采用甲哌鎓(縮節(jié)胺)進行全程化控。一般用96%甲哌鎓可溶性粉劑兌水噴施,用量蕾期為7.5~15g/hm2、初花期為15~22.5g/hm2、盛花期為30~37.5g/hm2 [1]。
棉花全生育期要及時掌握蟲害動態(tài),做好蟲害調查和有效防治工作。
參考文獻
[1]秦潔,朱計格.棉花生產的9項關鍵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14(7):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