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娜
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和諧、積極的課堂教學情境有助于教學氛圍的提高,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結合本人的教學經驗和近幾年在數學教學實踐中的探索,談談情境教學的一些體會。
一、以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讓學生接觸到生活中的數學,才能使他們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從而飽含熱情地去從事數學學習活動。
如當教學優(yōu)選方案中的函數應用題時,我設計了如下一題:“老師要去購物,甲商店提出的優(yōu)惠銷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銷售,而乙商店提出的優(yōu)惠方法是凡一次購滿500元可領取九折貴賓卡。請同學們幫老師出出主意,“我”究竟該到哪家商店購物得到的優(yōu)惠更多?問題拋出后,課堂氣氛非?;钴S,學生各抒己見,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很好地被調動了起來。體驗了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及對生活的價值,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以問題情境激發(fā)求知欲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就有了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fā)展。
如在對“等腰三角形的判定”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創(chuàng)設出如下誘人的問題情境:在△ABC中,AB=AC,倘若不留神,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沒了,只留下了一條底邊BC和一個底角∠C,請問,有沒何語言概括出這個實質,即“△ABC中,若∠B=∠C,則AB=AC”。這樣,就由學生自己從問題出發(fā)獲得了判定定理。接著,再引導學生根據上述實際問題的啟示思考證明方法。經學生努力探索后,教師加以引導,使問題得到解決。如此,不僅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將培養(yǎng)起學生“學以致用”的數學意識。
三、以操作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索
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動手操作,在操作實踐中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使學生自覺地投入到主動學習狀態(tài)中去。
如當講“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時先讓學生親自動手,用硬紙剪出兩個三角形,并使其中兩條邊與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然后再把這兩個紙三角形重合在一起,由全等三角形的定義得: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在此基礎上啟發(fā)學生思考: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需要滿足什么條件?這樣很快就總結出了結論。
因此,創(chuàng)設各種各樣合理的教學情境,將課堂還給學生,將知識形成的過程還原給學生,將探索的空間留給學生,把自主還給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