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先杰
一、無心插柳柳成蔭
我搞歌詞創(chuàng)作,純屬偶然。本人一不會樂器;二不諳簡譜;三五音不全;四不在演出團體工作;五此前從沒接觸任何詞曲作者;六家族沒有人從事又藝工作??芍^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占。
那是1975年,我還是知青,春節(jié)回家過年,大門上掛著一個五角星的紅燈籠,上面寫著“光榮之家”。我二哥先下鄉(xiāng),后參軍在大興安嶺。年夜飯,“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媽媽很凄然。我和二哥也是很長時間未見面,手足之情,非常想念。當時社會上非常流行穿軍裝、戴軍帽,誰家有人參軍,在居民組里是很有臉面的。我想,二哥身穿軍裝,手握鋼槍,站在高高的大興安嶺的哨所上,面對蒼天林海,俯瞰萬里山河,保衛(wèi)偉大的祖國,是何等的神圣、何等瀟灑、何等的大丈夫!基于這種想法我寫了處女作一一《我守衛(wèi)在高山哨所》(何偉寰曲)。
我守衛(wèi)在高山哨所,喜看大地金光四射,彩霞飛舞紅旗招展,欣欣向榮朝氣蓬勃。啊,親愛的祖國,錦繡的山河,戰(zhàn)士永遠保衛(wèi)你,誓把鋼槍緊握。
我守衛(wèi)在高山哨所,望不盡江南滿園春色,南海頻傳勝利捷報,草原飄來枚民新歌。啊,偉大的祖國,壯麗的山河,戰(zhàn)士永遠保衛(wèi)你,誓把鋼槍緊握。
我守衛(wèi)在高山哨所,遙望中南海明亮的燈火,毛主席燈前揮巨筆,真理光輝永照心窩。啊,偉大的領袖,穩(wěn)把著航舵,率領億萬人民,永遠一路高歌。
三月,長春市群眾藝術文化館征歌,我便忐忑不安地寄了出去。當時我還在生產隊當生產隊長,農活一忙早把此事忘得一干二凈。記得是在6月的一天,我正在干活,保管員送來一封牛皮紙的信封,打開一看,是一本油印的小冊子,寫著《歌詞選》,我一看,竟有我的那首歌詞,我高興得簡直要蹦起來,收工后回到宿舍不知反復看了多少遍。
回城之后,長春市群眾藝術館、市音樂家協(xié)會經常通知我參加一些歌詞創(chuàng)作會議,從此,我便踏上了歌詞創(chuàng)作的漫漫求索之路。
二、歌詞,看似簡單寫好難
1975年底,我從農村招工到吉林省送變電公司。當時全國正在開展“反擊右傾翻案風”和批林批孔運動。那時搞歌詞創(chuàng)作,題材非常狹隘。愛情、親情、懷舊、縫蜷纏綿、風花雪月之類的歌詞都不能寫。只能寫歌頌領袖,或像“走資派還在走”、“革命派要戰(zhàn)斗”、“大寨紅花遍地開”、“大慶紅旗迎風飄”之類的歌詞。一般都是主題先行,先想好一個題目,鋪墊幾句內容,結尾加上幾句時髦的標語口號。作品多數(shù)空洞乏味,說教式、標語口號式居多,沒有真情實感?;蔚哪甏厝划a生畸形的文藝作品。
一次我們公司在通化水洞變電所施工,鋼筋班也去了,那是我平生第一次看見大山,群山起伏、綿延無際、峰巒疊嶂、滿目蔥綠。盡管我們住在帳篷里,很苦,但人人都很興奮。起早爬山,采葳菜。早飯后,沿著彎曲的山路去施工點,傍晚背著夕陽回到駐地。也許就在那時清晨,我們踏上小道的底片,就悄然潛進我的大腦皮層。
從通化回來后,我寫了一首《帳篷,我的家》(發(fā)表在《長春歌聲》1979年第2期):
帳篷,我的家,它像一朵花,開在林海,開在沙漠,開在草原,開在山崖。誰說我家大,打成背包闖天下,誰說我家小,五洲風云裝得下。送電工人走天涯,帳篷一支就安家。
帳篷,我的家,它像一朵花,開在田野,開在礦區(qū),開在邊疆,開在哨卡。誰說我家冷,一盆爐火放光華,誰說我家熱,棚頂懸著冰掛掛。為了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我愛帳篷這個家。
歌詞發(fā)表后,受到一定好評。一位署名叫沛然的還專門寫了評論。我省著名作曲家金鳳浩(《延邊人民熱愛毛主席》、《美麗的心靈》、《金梭銀梭》的作曲者)尚德義(《千年鐵樹開了花》作曲者)、及何偉寰、全吉雄等先后給該詞譜了曲。
我想,這首歌詞的成功,首先是在當時那個年代,題材上比較新穎,有所突破,讓人耳目一新。另外,詞中對帳篷大、小、冷、熱的對比句子,也頗有新意,這也是我身臨其境有感而發(fā)的實踐吧。
三、送電工人的歌
世上幾人知道我,年復一年像流沙四處奔波,今天扎營這座山頭,明天又露宿那條河,篝火旁跳迪斯科,半碗濁酒對殘月。
世上幾人知道我,年復一年像云朵四處漂泊,回家小兒不敢認,白發(fā)老娘把淚抹,送電工啊送電忙,青春歲月走著過……
這是我寫的一首《送電工》。
由于耳濡目染送電工人的生活,特別是那些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參加工作的老工友,他們一生非常辛苦。由于當時的條件十分艱苦,他們一年只能在春節(jié)回一次家,有人戲稱送變電宿舍是寡婦樓,孩子出生的時間都相差無幾。然而,在電影、小說、報告文學等作品中反映這一題材的作品卻很少,歌曲就更少,我決心要為他們寫歌,為他們歌唱。在我的歌詞集《無聲的旋律》中有三分之一的歌詞是寫送變電工人的。其中,由送變電工人李春崗譜曲的《不要責怪》,很受職工的歡迎,曾傳唱一時。
不要責怪,剛剛團聚又要離開;不要責怪,一走就是一年半載,送電工人就是這樣,架線豎塔常年在外。
不要責怪,未能堂前把雙親侍待,不要責怪,對妻兒少有恩愛;送電工人就是這樣,把愛在心里深埋。
不要責怪,良辰佳節(jié)難相聚,不要責怪,鵲橋相會何時再來,送電工人就是這樣,苦著自己創(chuàng)造未來。
然而,歌曲不像小說,只要有一個好故事,無論什么題材,都能吸引人們的眼球。歌曲是群眾娛樂、交流、讓別人欣賞和自我陶醉的藝術,題材太狹隘了,所寫的行業(yè)別人不太了解或聞所未聞,怎么會引起人們的共鳴呢?
歷數(shù)社會上流行的歌曲,如《小白楊》、《十五的月亮》是反映部隊題材的,士兵和老百姓血肉相連;再如《母親》、《父親》、《?;丶铱纯础肥歉桧炄碎g真情的;再如《我愛你中國》、《我和我的祖國》是歌頌祖國的;還有像《敖包相會》、《康定情歌》、《牽手》是歌頌愛情的。這些歌曲有一個共同特點,當事人群特別廣泛。所以,寫送變電題材的歌詞,很難得到作曲家、歌唱家的青睞,也難于在世上流傳,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四、關于《清晨,我們踏上小道》
1979年底的一天,我騎自行車去公司。路上,腦海里突然冒出“清晨我們踏上小道,小道彎曲劃著大問號”的句子,隨之“遙條”韻的句子像泉水汩汩往出冒:“你們去架線,還是去探寶,你們去伐樹,還是去割稻,你們去巡邏、還是去上哨、你們去狩獵,還是去采藥,你們去開渠、還是去修道、你們去采礦還,是去架橋……”
到辦公室,我一揮而就,共寫了三段,發(fā)表時為兩段。當時《歌曲》負責歌詞編輯的是現(xiàn)在著名歌詞作家、前文化部副部長、中國音樂文學協(xié)會主席曉光老師(他也是《在希望的田野上》、《采蘑菇的小姑娘》、《那就是我》等的詞作者)。在北京領獎時,他對我說三段有點長,讓我砍了一段。當時我心里還真有點心疼?,F(xiàn)在看,兩段是對的,三段意象太雜,也有生拼硬湊之嫌。以后我寫歌詞一般都兩段。歌詞不能寫得太滿,要給曲作者留有足夠的空間。
在北京領獎期間,我有幸認識了喬羽、谷建芬、王曉嶺等詞曲大家。谷建芬老師說:“這首歌詞,最讓我感興趣的是‘小道彎曲劃著大問號,很有新意。”
萬沒想到,由谷建芬老師譜曲的《清晨我們踏上小道》會有那么大的影響力。1980年,在武漢舉行的全國第一屆青年歌手大獎賽上,由中央歌舞團田鳴、張西珍兩人首唱,歌曲以清新明快的曲調,讓人們耳目一新,一曲轟動全國。
這首歌曲曾先后獲得團中央和文化部頒發(fā)的優(yōu)秀歌曲獎。被選進亞洲音樂科教書。美國、日本、加拿大、朝鮮等國家都出版發(fā)行過。在這里,我非常感謝谷建芬老師和曉光老師。
我是幸運的,也正是因為這首歌,使我在千軍萬馬的謀職大軍中,率先勝出,輕輕叩開——海南省歌舞團的大門。
五、這就是你嗎,海南
這就是你嗎,海南?我千里迢迢把你拜訪瀏覽;你那五指山你那萬泉河呢?只見群峰矗立萬木叢中響飛泉?你那椰子林你那橡膠園呢?只見層層墨綠染透天,啊,還有黎族的小阿妹呀,一曲情歌撩心田。
這就是你嗎,海南?我如癡如醉在你山水間流連;你那鹿回頭你那亞龍灣,詩一樣雋永畫一樣壯觀,你那鮑魚龍蝦荔枝龍眼,逗惹得多少世人垂涎,啊,還有那迷人的三月三,締結多少好姻緣。
這是1988年農歷三月三,我只身深入到海南東方縣(“三月三”發(fā)源地),親眼目睹黎族男女青年歡度“三月三”的情景后,寫的歌詞,由海南省廣播電臺吳敬濃譜曲,此歌多次在海南廣播電臺播放,曾獲1988年中央廣播電臺“廣播新歌獎”。
1988年初,海南建省建特區(qū)的消息,轟動神州,全國十萬人才大軍,過瓊州海峽,涌入海南,??谑袧M大街都是求職的熱血青年。我?guī)еl(fā)表在各種期刊報紙上剪下來的作品樣本和一摞子獲獎證書,踏上了那片陌生而神奇的土地。我曾去海南日報社、電臺、電視臺等部門都吃了閉門羹。
海南省歌舞團,此前,僅是一個縣級的演出團體,海南建省后,搖身變成省級的藝術單位,要擴編,網羅各種人才。該團缺搞歌詞創(chuàng)作的,當時海南省搞歌詞創(chuàng)作的也寥寥無幾,人們熟悉的《請到天涯海角來》和《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的詞作者鄭南,他是廣州歌舞團的。在前去海南謀職的大軍中,從事歌詞創(chuàng)作的也極少,況且一提到《清晨,我們踏上小道》,人皆熟知,所以我捷足先登。如果我是搞小說、詩歌創(chuàng)作或新聞報道的就完蛋了。
從此我開始了職業(yè)歌詞創(chuàng)作生涯。
六、滿目青山夕照明
屈指一算,搞歌詞創(chuàng)作已有四十余載,收獲甚微。究其原因,還是缺乏理論指導和總結,只憑著一種感覺,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地在歌詞廣袤的田野里闖蕩。
歌詞創(chuàng)作,應該是一種理性的思維過程,這一點,它是和詩歌創(chuàng)作有所不同。
歌詞,不應該賴以音樂而生存,它應該有自己的文學價值。單單宋詞,在當時是有音樂的,音樂沒有流傳下來,而詞卻萬世流芳。試看李叔同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讀這樣的歌詞,能不怦然心動嗎?
我認為寫歌詞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在方寸之間,有完整的情節(jié),相同的段落,在句式、情感、節(jié)奏、韻腳都應該基本相同,流淌著詩意美,在思想上要體現(xiàn)時代精神和大眾認可的道德水準及審美情趣。寫老百姓的心聲,發(fā)在他人未發(fā)之前。
創(chuàng)作,是對生活的發(fā)現(xiàn)。歌詞,必須以歌頌為主。歌詞泰斗喬羽曾說過:它必須寓深刻于淺顯,寓隱約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這應該是經典之談。
由于對歌詞寫作有了新的認識,自去年9月重操舊業(yè),歌詞的成功率大幅提高,除在《吉林電力報》之外,還在《音樂天地》、《音樂生活》、《輕音樂詞刊》等發(fā)表歌詞幾十首,其中《我生死依戀的祖國》獲2012“中國杯”第三屆歌詞金獎。
總想揮丹青巨筆,描繪你偉大容顏;總想奏千種樂器,歌唱你輝煌明天;總想盡拳拳之心,報答你日月恩典;總想撰萬卷詩篇,歌頌你江山永遠。啊,祖國,我生死依戀的祖國,你是我希望之光幸福之泉。
總想遨萬里碧空,鳥瞰你壯美河山;總想走千里阡陌,感受你盛世空前;總想盡股肱之
力,報答你天地厚愛;總想放滿天鴿子,祝福你昌盛永遠。啊,祖國,我傾心熱愛的祖國,你是我理想之夢快樂之源。
“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我已是花甲之年,別無他好,以歌詞創(chuàng)作為樂,以謳歌偉大的盛世為己任,有一個夢想——留下幾首佳作,不虛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