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糧”發(fā)明
1959年至1961年是共和國歷史上的“三年困難時期”,為了應(yīng)對糧食危機,除降低城鄉(xiāng)人民口糧標準外,還大搞瓜菜代外,發(fā)明了種類繁多的“糧食增量法”,召開“吃飯大會”。這些都成為特殊年代的特殊記憶。
1959年廬山會議后,全國農(nóng)村第二次大辦公共食堂,廣大農(nóng)民只能在公共食堂吃飯。由于沒有自留地,不允許搞家庭副業(yè),社員除了能在食堂得到那點食物外,沒有其他食物來源,人們只得尋找各種能夠充饑之物。于是,這些主食、蔬菜等之外的可食物品,就有了一個名詞:代食品。
面對嚴重的糧食危機,為了辦好公共食堂,保障人民的最低生活,渡過難關(guān),各級組織想了不少辦法。
——玉米增量法:先把玉米洗干凈放在鍋內(nèi)煮至五、六成熟后撈出曬干,然后磨成玉米面,在和面時先拿出1/4的面摻上少量的水,攪成稀糊,倒進比做飯用面5倍的水,煮成面糊,再把面糊倒出放涼,與剩下的3/4面放在一起攪勻,加上適量的蘇打粉上籠蒸,這樣每斤可出6斤左右的饃。
——大米增量法:把大米放在盆里,用超過米2倍的開水燙米后將米盆蓋好,1個小時后把泡好的米撈出放在鍋內(nèi),加上比米多4倍的水煮,在煮的過程中切忌攪動,以免飯糊和影響出飯率。當米煮到露頭的時候,再將燙米水依次加入鍋內(nèi),直到做成干飯為止。這樣每斤大米可做出6斤左右的干飯。
——溫水泡蒸法:先用溫水泡米半小時,撈起裝入罐,每斤米加開水3斤3兩,用大火蒸30分鐘后,停火10分鐘,再加大火蒸10分鐘即成,每斤米出飯5斤至5斤2兩。
除此之外,還有夾生蒸飯法、炒蒸法、加水蒸飯法等。
(摘自《黨史文苑》)
因筆名獲罪
20世紀60年代初期,我與同事景水旺都愛好文學(xué)創(chuàng)作,并且為趕時髦互相琢磨著取個什么筆名。
由于受到老舍筆名的啟發(fā),也是出于好奇,就將我倆的韓姓景姓分別分解,我得筆名卓右韋,他得筆名京上日。當時我倆都覺得自己很有智慧,取的筆名不錯,既響亮又含蓄。然而,令我們始料不及的是到了1966年卻因此而闖下了大禍。
在那場史無前例的紅色風暴中,我倆首當其沖地被揪了出來,所幸的是我們兩個都是貧下中農(nóng)出身,根紅苗正,所以只被打成了“小野心家”,只是批判并未動真格的。之所以受到批判,其理由非常簡單,一個自稱卓越而又偉大,一個吹噓為照耀首都的太陽,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自不量力,狂妄到了極點。這在大搞個人崇拜的年代里何等的了得,不是自捅馬蜂窩嗎?輕者說,是自我標榜自我炫耀,重者說就是妄圖取代領(lǐng)袖地位,就是想篡黨奪權(quán),這還能逃得了挨“收拾”嗎?因而我倆被大會批小會斗,慘遭口誅筆伐,大字報清算,大標語聲討,“熱鬧”了好一陣子。
我倆被批得千瘡百孔體無完膚,認罪書寫了一次又一次,仍是無法過關(guān)。只是由于后來“革命陣營”分裂為兩派,武斗漸起,就顧不上批斗我們了,才終于得以不了了之。
(韓長綿/文,摘自《晚晴報》)
“隊長口袋嘩嘩響”
在過去,有很多順口溜讓人印象深刻。我剛初中畢業(yè)時,基本上是個小伙子了,在村里人們常跟我開玩笑:“小伙子,快快長。長大了,當隊長。隊長口袋嘩嘩響,想老婆給你講(做媒)?!睅啄旰螅S著農(nóng)業(yè)學(xué)大寨運動深入,不知道又哪兒傳來一段:“舉著語錄喊口號,餓著肚子超綱要。社員餓得直喊叫,不許哭,只許笑!”
1970年,村里通了電,給生產(chǎn)、生活帶來極大方便。此時,人們又編起了順口溜:“以前煤油燈,幽暗朦朧昏。如今用電燈,地下能撿針。夜晚白白晝,等于扭乾坤。欲問誰發(fā)明,就是愛迪生?!?/p>